江永縣地處湖南省西南邊陲,總人口30萬,其中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3.2%,是省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於2017年脫貧摘帽。全縣有30餘萬畝以「江永五香」為主的富硒香型農產品,有以女書文化、瑤香文化、古村落文化、知青文化為主的特色文化旅遊資源。近年來,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委、縣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為指導,把消費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主抓手,創新實施「543」(打造五大體系、建好四支隊伍、對接三個主體)消費扶貧模式,有效解決了「產銷最後一公裡」問題。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讓貧困村的農副產品、旅遊產品、文化產品成為消費熱點,成為真金白銀,富了貧困戶「口袋」。江永消費扶貧有效做法被學習強國平臺和多個國家、省級主流媒體宣傳推介。
1.建好一張「電商網」,打造消費扶貧「大平臺」。縣委、縣政府依託列為「全國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農村電商覆蓋縣鄉村、電商扶貧被國家商務部推介的堅實基礎,以電商為平臺,推進電子商務與消費扶貧相融合。採取「一手抓市場對接,一手抓幫扶消費」方式,不斷擴大扶貧「消費圈」,帶動1.5萬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2500元。一是以電商網店助力消費扶貧。採取「電商企業+貧困村」「電商網店+貧困戶」等幫扶模式,發動電商企業、網店與貧困戶形成長期利益聯結,長期訂購貧困戶產品。全縣2600餘個網店,95個鄉村電商服務站優先購買、優先銷售貧困戶農副產品。50多名90年後「電商能手」開辦的網店每年購銷貧困戶產品2000餘萬元。去年以來,全縣電商幫助貧困戶銷售各類產品突破5億元。二是以電商企業帶動扶貧產業。200餘家電商企業採取「電商企業+扶貧基地」方式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全縣已建成電商「產地直供」基地20個,62個貧困村扶貧產業基地均與電商企業形成長期合作。古宅新村打造出「電商產業帶動」典型,在村裡建成500平米的扶貧產品倉儲中心、產品展示中心、電商創客中心,吸引返鄉電商創業人員30人,年銷售貧困戶產品1000餘萬元。三是以直播帶貨銷售扶貧產品。依託電商平臺,採取電視宣傳、媒體助推、「網紅」帶貨等方式開拓消費市場,推動果蔬均價比上年提升25%。今年新冠疫情讓貧困戶產品滯銷,縣委書記周立夫、縣長唐德榮化身「帶貨」主播,利用「芒果扶貧雲超市」,向全國各地推介江永扶貧產品,發動省內外的100餘名主播參與,實時在線觀看最高人氣達100多萬,短短兩個月,通過淘寶、天貓、達漫電商、「芒果扶貧雲超市」、本地同城拼團等平臺銷售砂糖桔、沃柑6000萬公斤,江永夏橙上線「學習強國商城」,銷往全國各地,2600餘戶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7000元,實現戰「疫」戰貧「雙勝利」,經驗在全省推介。
2.織好一張「愛心網」,匯聚消費扶貧「大群體」。依託「網際網路」+社會扶貧全國現場會在江永召開的良好基礎,按照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到江永指導提出的精準思路,廣聚社會磅礴力量參與扶貧。創新實施「社會扶貧+消費扶貧」,注重發揮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奧運舉重冠軍王明娟、湖南省僑商會會長莊啟寧等扶貧志願專家、扶貧形象大使、扶貧志願者隊伍號召力,吸引世界各地近20萬愛心人士情系江永,通過「以購代捐」,「以購代幫」,成為消費扶貧的「大群體」。去年以來,在社會扶貧網的牽線搭橋下,已有30000餘位「愛心客戶」購買江永貧困戶產品,並為貧困村聯繫了50多家果蔬批發商。青少年國際素質教育和志願者項目組織機構Me to We等社會組織,先後組織17批次2000餘人次等到貧困村開展「研學遊」,助力消費扶貧。與此同時,發動全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近200個食堂優先採購貧困村農產品,動員2200餘名黨員幹部職工採取「以買代幫」「以購代捐」等方式,購買貧困戶農產品。積極參加全國各地10餘場次節會活動,推介展銷江永農產品。在北京舉行消費扶貧產品專場推介會,江永香姜、香芋、小籽花生等產品僅一天就銷售340萬元。
3.築好一張「品質網」,創建消費扶貧「大品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品質為賣點,抓好產品生產、品牌創建、精深加工,切實解決「產好貨」的問題。一是建成一批標準高、品質優的產業基地。按「六統一」(統一農技指導,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農機服務,統一勞務協作,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銷售)要求,推進扶貧基地建設,把分散種植改為連片種植,分散養殖改成規模圈養,促進規模生產,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業效益。已發展優質果蔬30餘萬畝,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果籃子」基地28個,在貧困村建成特色基地23個,養殖基地120餘個,去年外銷果蔬、家禽達20億元,貧困戶生產的產品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二是創建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拳頭產品。成立「永州之野」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江永運營中心,採取「統一品牌、統一品質、統一包裝」的品牌運行機制,為扶貧產品量身打造公共品牌。全縣完成商標註冊230個,馬德裡註冊商標16個,省著名商標9個。開發出「瑤味道」「瑤山源」「瑤家人」「放牛娃」等消費產品160餘種。投入600多萬建立「江永縣產品溯源監管雲系統」,編制扶貧產品信息目錄,實現扶貧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質量有保障」。三是發展一批帶動強、效益好的加工企業。注重發展農業企業、建強產業鏈條、提升加工產能、推動內銷外銷。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在貧困村覆蓋率達100%。30餘家農產品加工企業,500餘個農村合作社、所有扶貧車間,通過訂單農業、技術指導、勞務聘用等方式,與貧困戶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既購買貧困戶產品,又購買貧困村勞務。其中,20餘家企社把「加工車間」搬進「田間地頭」,帶動1200餘人穩定就業。廣發蔬菜有限公司建成供港澳蔬菜標準化基地5000畝,帶動參與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縣特色農副有限公司年加工銷售以江永香芋、豆角等為主的蔬菜1000萬斤;湖南季豐農業每年收購江永香柚、柑桔等近1萬噸銷往各地。
4.繪好一張「物流網」,連通消費扶貧「大市場」。為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解決向市場「送好貨」問題,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冷鏈倉儲、扶貧專櫃,築牢了對接市場的硬基礎。一是實施「現代物流」工程。建成縣、鄉、村三級現代物流體系,鄉鎮快遞覆蓋率達100%,村級電商服務站快遞投送覆蓋率100%,貧困村產品均可實現24小時內配送收集。出臺普惠制快遞價格機制,全縣3公斤內的出境產品快遞價格穩定在3.6元內,打破貧困地區農產品「出不來」的瓶頸,打通農村物流「最後一公裡」。二是實施「冷鏈倉儲」工程。啟動消費扶貧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示範點建設,分別在工業園區、農業基地、重點集鎮建設大、中、小型中轉集散倉庫20餘個,在10餘個村建立「冷庫」,月存儲吞吐量2000萬噸。全縣55個保鮮、速凍庫可儲存4000噸農產品,延長銷售期30天以上,有效解決扶貧產品保鮮存儲難題。三是實施「江永專櫃」工程。在全國大中城市外設100餘個經銷窗口、批發檔口,與永州、長沙、廣州、深圳等地30餘家餐飲協會、酒店賓館達成合作,與10餘家果蔬出口公司合作,打造湘南桂北果蔬集散地,特色果蔬直供粵港澳大灣區。北京「華夏之源公司」為江永扶貧產品打開北京銷路,負責向「中央國家機關廚房採購、高端社區」等對象推銷產品。在長沙建設「消費扶貧縣域生活館」,在人流集中的超市商場、農貿市場、景區景點、車站等場所,建成一批「扶貧平價菜專櫃」「扶貧產品專銷攤點」。
5.育好一張「人才網」,建成消費扶貧「大隊伍」。通過扶貧政策制定、獎勵引導、社會參與,打造出一個集合組織、策劃、宣傳、開發、銷售為一體的人才網絡。一是建立一支專抓工作隊伍。成立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為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的消費扶貧領導小組,抽調精兵強將專抓。對消費扶貧實行「月月調度、每季分析、年終考核」,精準謀劃、精細推動、精心部署,使消費扶貧工作有機構、有方案、有經費,黨中央、國務院,省市提出的消費扶貧部署在基層落實落細。二是建立一支村級信息員隊伍。全縣112個村社均配備1-2名信息員,專職負責消費扶貧產品信息採集、甄選、建庫,動態管理本村扶貧產品信息,嚴把關產品質量、產品分類定級,為貧困戶提高市場信息。三是建立一支專業銷售隊伍。縣財政每年預算300萬元用於獎勵支持本土農產品銷售,通過獎補激勵組建出一支扶貧產品銷售大軍,挖掘精英銷售人才1268人。「蔬菜出口大王」李利武,把「小青菜」賣出「黃金價」,2019年完成出口量達7570萬美元。貧困戶中的銷售達人何鎮文、何女秋、鄭菁、周豔文等人年銷售額均達千萬。四是建立一支網絡宣傳隊伍。發動120餘名江永本土自媒體達人,「網紅」,以文案軟文、美食紀錄片、視頻代言的方式,在抖音、今日頭條、快手等新媒體展開營銷,全方位宣傳江永農產品,帶動消費,提升扶貧產品知名度。莫文華、黃健凱、黃重旺、葛曉梅等宣傳達人平均粉絲量超過100萬。五是建立一支產品研發隊伍。組建由湖南農科研教授領頭,加工企業、種植大戶、電商業主、工人工匠組成的產品開發隊伍,為貧困村、貧困戶開發系列特色產品。其中,「香芋圓」成功打開臺灣市場,被譽為臺灣奶茶「最佳伴侶」,女書研學遊吸引一批外資企業、外省學校、境外研學團。鐵掃把、江永香粽、向光夏橙等40餘個產品供不應求,成為「搶手貨」,貧困群眾腰包越來越鼓。在消費扶貧大潮下,江永貧困群眾正信心百倍在小康幸福大道上大步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