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譜分類是根據光球溫度極其相關的光譜特徵對恆星進行分類,光球溫度由維恩的位移定律來分類。賽奇光譜分類將行星分為5類,哈佛光譜分類將行星分為7類。
在天文學中,光譜分類最初是根據光球溫度及其相關光譜特徵對恆星進行分類,然後根據其他特徵進行細化。
利用魏因位移定律可以對恆星溫度進行分類,但這不適用於遙遠的恆星。恆星光譜學提供了一種根據吸收線對恆星進行分類的方法;特定的吸收線只有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才能被觀察到,因為只有在該範圍內才有相關的原子能級。一個早期的方案(從19世紀)將恆星從A到Q排列,這是目前使用的光譜類的起源。
賽奇光譜分類
在19世紀6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開創性的恆星光譜學家之父安傑洛·塞奇創建了塞奇光譜分類法,以便對觀測到的光譜進行分類。這些分類將恆星分為以下幾類:
Ⅰ類:白色和藍色恆星,具有寬而重的氫線,如織女星和牛郎星。這包括現代的A級和早期的F級。
Ⅰ類,獵戶座亞型:Ⅰ類的一個亞型,這在較寬的譜帶上有較窄的譜線,如參宿七和γ獵戶座。用現代術語來說,這相當於早期的B型恆星。
圖解:參宿七 圖源:wjbaike
II類:黃星-氫不太強,但有明顯的金屬線,如大角星和五車二。這包括現代G級和K級以及晚期F級。
圖解:大角星 圖源:wjbaike
III類:橙色到紅色恆星,具有複雜的波段光譜,如參宿四和心宿二。這相當於現代的M類。
IV類:紅星(碳星),具有顯著碳帶和碳線的。
圖解:碳星 圖源:wjbaike
V:類:發射線星,如γ-仙后座和β-天琴座。
19世紀90年代末,這種分類法開始被哈佛分類法所取代。
哈佛光譜分類法
哈佛分類系統是一個一維分類系統。從根本上講,這些類表示恆星大氣的溫度。
恆星級的顏色非常接近人眼實際感知到的顏色。相對大小適用於主序星或「矮」星。
儘管光譜分類順序的記憶法有很多變體,一個流行的方法是「哦,別害怕,女孩/男孩,吻我」
赫茨普拉格·羅素圖將恆星分類與絕對星等、光度和表面溫度聯繫起來,為分析恆星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主序列是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一個突出的對角線帶。
光譜O類
光譜O類恆星的溫度非常高,也是非常明亮的,呈藍色;事實上,它們的大部分輸出是在紫外線範圍內。這些特徵在所有主星序中是最稀有的,有這些特徵的恆星在太陽系附近的主星序中只佔300萬分之一。這些恆星輸出的吸收線佔主導地位,有時也有He-II線、突出的電離線(Si-IV、O-III、N-III和C-III)和中性氦線,從O5到O9逐漸增強,以及突出的氫-巴爾默線,儘管不如後面的類型強。O類恆星體積巨大以至於燃燒氫燃料的速度非常快,是第一批離開主序列的恆星。
示例:澤塔·奧裡奧尼斯 澤塔·布皮斯 蘭巴·奧裡奧尼斯 德爾塔·奧裡奧尼斯
光譜B類
光譜B類恆星非常明亮,呈藍色。它們的光譜中有在B2亞類中最為突出的中性氦和中等氫線。電離金屬線包括Mg II和Si II。由於O類和B類恆星過於強大,只能存在很短的時間,因此它們不會偏離它們形成的區域很遠。它們約佔太陽附近主序星的1/800。
示例:參宿七,角宿,明亮的昴宿星
光譜A類
光譜A類恆星是比較常見的裸眼恆星之一,呈白色或藍白色的。它們有很強的氫線,最大值為A0,也有電離金屬線(Fe-II,Mg-II,Si-II),最大值為A5。因為這個原因,Ca II線的存在明顯加強。A類恆星約佔太陽附近主序星的1/160。
例如:織女星、天狼星、天津四
圖源:wjbaike
光譜F類
F類恆星具有Ca II的加強H線和K線。中性金屬(Fe-I,Cr-I)在F類恆星後期開始在電離金屬線上增長,其光譜特徵是氫線和電離金屬較弱,顏色呈白色。這些F類恆星代表了太陽附近主序星的1/33。
示例:阿拉基斯、老人星、南河三
光譜G類
如果僅僅因為我們的太陽是屬於這一類,G類恆星可能是最著名的。最顯著的是Ca II的H線和K線,它們在G2處最為顯著,它們的氫線甚至比F類恆星弱,但除了電離金屬外,它們還有中性金屬。CH分子的G帶有一個明顯的尖峰。G星代表了太陽系中主序星的1/13。
例如:太陽、半人馬座α星、五車二、天倉五
圖解:太陽 圖源:wjbaike
光譜K類
K類恆星是橙色的,比太陽略冷。一些K類恆星是巨星和超級巨星,如大角星,而另一些像半人馬座αB是主序星,它們存在的時候會發出非常弱的氫線,而且大部分是中性金屬(Mn I,Fe I,Si I)。
示例:半人馬座阿爾法B、埃普西隆·埃裡達尼、大角星、畢宿五
光譜M類
到目前為止,M類是最常見的類。太陽附近的主序星中,約76%是紅矮星。大多數M類恆星同時也是巨星和一些超級巨星,如心宿二和參宿四,以及米拉變星。晚期的M星系群擁有更熱的褐矮星,它們在光譜上高於L型褐矮星。
圖解:心宿二 圖源:wjbaike
作者: enchantedlearning
FY: 陳星雨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