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了不起#
太陽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恆星,銀河系有1000億顆恆星,宇宙有1000億億顆恆星。世界上找不到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也找不到兩顆一模一樣的恆星。
恆星有些很大,比如盾牌座UY,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有些恆星很小,比如2MASS J0523-1403,直徑不到太陽的1%,比木星還小,只有土星那麼大;有些恆星很亮,比如RMC 136a1,它的亮度是太陽的870萬倍;有些恆星很暗,它們被稱為「暗恆星」,亮度僅有太陽的百萬分之一;有些恆星發出的光穩定而持久,有些恆星喜歡「眨眼睛」,發出的光呈現規律的脈動,有些恆星則時不時就會發「脾氣」,爆發明亮的耀斑;有些恆星是紅彤彤的,有些卻發出幽藍色的光。
這麼多恆星看似天差地別,為什麼都被稱為「恆星」呢?
現代科學基於Morgan-Keenan光譜分類系統,給了恆星明確的定義和分類。所謂恆星,是指燃燒氫、氦、碳或者一些更重的元素(原子核的重量不超過鐵元素)的天體,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內部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將較輕的元素變成較重的元素。
仰望星空,可以看見很多「星星」。我們通常以為天空中這些發光的天體都是恆星,然而實際上會發光的並不一定是恆星。
恆星起源於氣態星雲,整個宇宙到處都有氣態星雲。氣態星雲也會發光,成分也主要是氫和氦,但是,只有當它內部點燃核聚變反應,開始生產新的元素的那一刻起,才是一顆真正的恆星。
恆星死亡之後,留下一些殘骸,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有些殘骸的質量和體積可能比很多活著的恆星都大,它們或許在數萬億年之後仍會發光發熱,它們的名字裡依然保留了「星」這個字,但是,從它們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停止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恆星」的身份。
綜上所述,我們很容易弄清楚什麼是恆星,什麼不是恆星。只有那些內部發生核聚變,能把氫融合成氦、或把氦(或更重元素)融合成其它更重元素的,才可以被授予「恆星」的身份;核聚變反應一旦停止,就不再是一顆恆星。
這樣看來,很多會發光的天體並不是恆星,比如白矮星、褐矮星;很多名字裡帶「星」的天體也不是恆星,比如中子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紅巨星則是貨真價實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