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被自己深愛的男人傷害,是童年的不幸在延續

2020-11-15 青青寫

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在亂世之中,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戀,及至最後的分手,都堪稱是一場「傳奇」。理性的分析下來,就算是有才有名如張愛玲,也沒能逃脫原生家庭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個躺在藤椅上翻讀雜誌的中年男人。當他看到一篇小說時,才剛讀了個開頭,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細細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這個男人就是胡蘭成,他讀的小說就是張愛玲的《封鎖》。

胡蘭成生於1906年,從小家貧,吃過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個髮妻玉鳳,在玉鳳過世時,胡蘭成借貸以葬妻魂,卻四處碰壁。對此,胡蘭成後來回憶說:「我對於怎樣天崩地裂的災難,與人世的割恩難愛,要我流一滴眼淚,總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時的啼哭,都已還給了母親,成年的號泣,都已還給了玉鳳,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就是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隻身闖世界的文人,在掙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價值觀。

此時的胡蘭成,正在南京養病。當他收到蘇青(張愛玲的工作夥伴及好友)寄來的雜誌《天地》第十一期,讀到《封鎖》的時候,喜不自勝。文人與文人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使他對作者張愛玲充滿了好奇。於是他立即寫了一封信給蘇青,對張愛玲的小說大加讚許,並表示極願與作者相識。蘇青回信說,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頗高。這更是讓胡蘭成對張愛玲念念不忘。

不久,他又收到了蘇青寄來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僅有張愛玲的文章,還有她的照片。他越發想結識張愛玲了。胡蘭成回到上海之後就去找蘇青,要以一個熱心讀者的身份去拜見張愛玲。蘇青婉言謝絕了,因為張愛玲從不輕易見人。但胡蘭成執意要見,向蘇青索要地址。蘇青遲疑了一下才寫給他張愛玲的住址,胡蘭成如獲至寶。雖然此時,他是個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蘭成第二天就興衝衝地去了張愛玲家,二人住的並不遠。可張愛玲果真不見生客。胡蘭成卻不死心,從門縫裡遞進去一張字條,寫了自己的拜訪原因及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第二天,張愛玲打了電話給胡蘭成說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

此後,他每天都去看張愛玲。一天,他向張愛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張愛玲便取出來送給他,還在後面題上幾句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1944年8月,胡蘭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與他離婚。這給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一個升華的機會——結婚。他們就這樣結婚了,沒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紙婚書為憑。沒有任何儀式,只有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為證。「胡蘭成與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是胡蘭成所撰,後兩句出自張愛玲之手。就這樣,他們的感情有了一個踏實安穩的關係——夫妻。

如果二人的婚姻能一直持續下去,也不失為一樁美滿的婚姻,以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愛,她是值得擁有「靜好、安穩」的婚姻的。

雖然和當時動蕩的時局不無關係,之後胡蘭成陸續和好幾個女人過著夫妻一樣的生活,置張愛玲的感受於不顧,主要原因還是在胡蘭成這個人身上。

雖然張愛玲是才女,是名作家,但是她的婚姻和她婚姻中的丈夫,也沒能擺脫世俗的發展規律。

第一,胡蘭成接近張愛玲時,(1)沒有隱瞞自己有妻子的事實,(2)年齡比張愛玲大12歲,而張愛玲是接受他的。她之所以能夠坦然接受,毫不糾結,和她小時候的生長環境——家庭有關。

(1)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

在張愛玲三四歲時,父親在外面娶了姨奶奶,母親出國留學後,姨太太搬到家裡來,後來姨奶奶用痰盂砸破了她父親的頭,被族裡的人出面把姨奶奶趕走了。

八歲的時候,父親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生命垂危,這一年母親從國外回來,父親經過治療,病好了,同年父母協議離婚。

母親動身去了法國。父親再婚,也是在這個後母的設計下,張愛玲和父親的關係壞到極點,父親揚言要打死她。

也許經歷了父親有妻再娶姨奶奶的事情,在張愛玲的思想上,是可以接受一夫多妻的。有一篇文章中,記錄了她和好朋友的對話。

張:關於多妻主義——

獏:理論上我是贊成的,可是不能夠實行。

張:我也是。

(獏就是前文提到的言櫻。)

(2)張愛玲從小缺乏父愛,便容易對大齡男性產生特別的感情,所以,年齡問題也不是障礙。於是她傾儘自己的全部去愛他了,就這樣在世人詫異的眼光中相愛了。

第二,聰明如才女張愛玲,不可能想不到,風流成性的胡蘭成能在上一段婚姻存續期間發展和自己的感情,就有可能在和自己結婚後有別的女人。

只不過這個男人是自己真正愛著的人,願意賭上一把,也許自己會成為他最後一個女人呢!

事實證明,女人對於胡蘭成來說,只不過是女人,新鮮感一過,就想換掉,無論你是才女,還是名作家,沒有例外。哪怕因為愛他而低到塵埃裡,也只能換來他與一個又一個女人以夫妻相稱的同居,先是小護士,後是一個別人家的姨太太。張愛玲已經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張愛玲最初對胡蘭成的愛是不顧一切的。不僅不在乎他有妻室,不在乎他的年齡,似乎也並沒想過二人的感情能天長地久。她在一封信中對胡蘭成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也許當時的她確實是這樣想的,只是親眼看到自己深愛的人和別的女人一起生活,心中的痛讓她承受不起吧!最後選擇遠離,任自己如花般枯萎下去。

不幸的童年窮其一生也無法治癒,如張愛玲這樣有才情的人也不能例外。

文:青青寫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愛》: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張愛玲的《愛》這篇短文,全篇只有寥寥兩三百字,通篇沒有提及愛情,但卻讓無數讀者為文中女人的那份愛感到動容。有時候,愛情就是這樣奇妙的東西,你無法預言會在什麼時候遇到相伴一生的人,你也無法預測你們下次相遇會在什麼時候。即使兩個人真心相愛,但在錯誤的時間相遇,也許結局並不會美好,如果能夠重來,我相信那個女孩一定會選擇和他好好的多說幾句話吧。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什麼樣的童年是「好的童年」?
    當然也有一部分非常幸運的人,他們出生在美好的環境中,即便家裡的經濟條件普通、父母也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他從小獲得的愛與關懷卻能讓他滿足、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無論今後遭遇了什麼不幸,都能憑藉美好的童年回憶以及性格中的樂觀自信度過。教小學的馬老師對於幸福童年對孩子的影響有著很深刻的理解,今年高考結束之後她與曾經的兩個學生小霜和思思取得了聯繫。
  • 偏執地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種錯誤:不能因為愛而傷害到自己
    偏執地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種錯誤,不但讓人厭惡,最終也傷了自己。女人學會止損,因為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張愛玲:「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也總有一個人來愛你,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也總有人不愛你。」人生在世,愛不可缺,恨不可免。恨若失度,會傷人損己。不去恨不愛你的人,恨其實傷的是自己,與他無礙。心中有多少怨恨就還有多少苦,放過自己你會更好。
  • 張愛玲有270萬的遺產,為何寧願留給朋友,也不救濟弟弟一分錢?
    比如走遍萬水千山的三毛,一身詩意千尋瀑的林徽因,與愛心同行的冰心,眼睛會說話的陸小曼,當然,還有名動上海灘,不染紅塵焦火氣的張愛玲。張愛玲這一生,可以說是一身才華,一生悲劇。她留給了世間許多像《傾城之戀》一樣有影響力的作品,卻把不幸都澆築在了自己身上。1995年秋天,張愛玲在洛杉磯孤獨地離開了人世,享年75歲。
  • 百年尋她芳蹤|張愛玲用五句話寫儘自己的一生
    ——《天才夢》對於張愛玲來說,家或許是「一襲爬滿了蚤子的華麗的袍」。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麥根路一幢沒落貴族的府邸。這裡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家。與張愛玲同時代的作家,沒有誰的家世比她更顯赫。祖父張佩綸,光緒年間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黨」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女兒。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最可怕的是事情是,為人父母這件事是沒有任何培訓的,很多年輕的男男女女,在沒有任何培訓的情況下做了父母,他們的錯誤沒有人糾正,他們對孩子的傷害無法彌補,很多人都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你的孩子真的幸福嗎?你真的沒有傷害過你的孩子嗎?孩子們的書包有時候像個炸彈一樣,現在的孩子失去了快樂童年,大大的書包壓垮了太多的孩子。
  • 張愛玲與桑弧:一場有始無終的愛戀
    都說愛情始於顏值,終於才情,而他對張愛玲的愛卻是始於才情,只是此時的張愛玲還陷在與胡蘭成的糾葛中沒有出來。21947年6月,張愛玲給胡蘭成寫了訣別信,並附贈一張30萬元的支票,以示自己與他老死不再相往來的決心。桑弧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追求她。只是此刻的他心裡也有小小的隱憂,那便是來自家庭的困擾。
  • 父母離婚,童年生活悲慘:原生家庭的傷害,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作者:伊一(爸媽進化論主筆)最近看到一個視頻,是有關傅首爾談及她自己父母的事情。在傅首爾不到一歲時,父母就離婚了,她跟著母親一起住在米倉裡,母親為了維持生活,像男人一樣做著消耗大量體力的搬米的工作,生活過得很艱辛。女兒渴望媽媽的愛與陪伴,但母親忙於賺錢養家,她並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來愛和陪伴女兒。
  • 張若昀自曝童年陰影: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到底該如何療愈?
    即使受到這麼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張若昀還是長成了一個開朗通透的男人,他和妻子唐藝昕的愛情是娛樂圈難得一見的清流,並沒有因為父母的緣故而變得偏激,對婚姻的產生極端的認知。 當他談及父母曾經的婚姻時,顯得雲淡風輕:「我的父母在一起時,也沒覺得將來要分開」。
  • 被破碎家庭傷害的張子靜,張愛玲的弟弟,一個人孤老終身
    被破碎家庭傷害的張子靜,張愛玲的弟弟,一個人孤老終身文|民國紀實每一個時代都有苦命的人,這種痛苦有時候會來自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然而有時候也是家庭因素,還有就是個人的原因了,這裡我們就不用一一介紹了,只是每當我們看到他們的故事,心裏面總會泛起漣漪,這也許是共鳴,也許是我們身為人本來就擁有的憐憫之心吧
  • 從《人生下一站》看被童年傷害的人如何自我救贖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阿德勒比莉覺得自己的前半生就是在不斷地和過去的自己戰鬥,勝利也好,失敗也罷,早就已經不在她焦慮的範圍之內了。《人生下一站》是法國文壇傳奇作家安娜·戈華達的療愈新作,一出版就被翻譯成25種語言,迅速地傳播。
  • 劉川鄂談「張愛玲的愛情和她筆下的愛情」
    1985年,劉川鄂在讀碩士時讀到豎排影印本的《傳奇》《流言》,由此被張愛玲深深吸引。碩士論文,題目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張愛玲」。1990年代初,他寫了張愛玲傳記,成《亂世才女張愛玲》一書,也許不太令人滿意;1995年再寫,終於寫成,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被稱為《小團圓》出版以前最好的張愛玲傳記。
  • 3個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不幸之人,他們童年又經歷了什麼?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不幸的童年不一定都是父母雙亡或者是家破人亡,有些事情雖然沒有恐怖的畫面和那麼悲慘,但是冷暴力,父母錯誤教育,永遠無法停止的爭吵,讓每一個不幸的孩子童年充滿了可怕的回憶1.我痛恨酒精!
  • 張愛玲:滾滾紅塵中寂寞的罌粟花
    這句話,恰恰適於評價它的作者,張愛玲本人。我們今天再回望女作家的傳奇一生時,跟隨她走回她孤寂的童年,顛沛的少年,就會不禁感嘆於一個人的頑強,真的可以讓她在泥淖之中開出燦爛的花來。早年經歷1920年,張愛玲生於上海。
  • 張愛玲:一朵「白描的牡丹」,花開花謝終有時
    (文/一夏)1人生總有殘缺張愛玲,生於1920年,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出生於這樣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並不幸福。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吸食鴉片、不學無術,聲名狼藉。張愛玲的童年不僅缺乏父愛,同時也缺乏母愛。她的母親黃素瓊,出生於軍閥家庭,富足顯赫,是一位追求自由的新女性。
  • 童年曾被猥褻過的傷害仍然揮之不去,楊蓉的沒有被時間安慰
    反而是被傷害的女性,會因為被猥褻,被傷害,而帶著當時的傷痛,一輩子都走不出來。任何時候想起當時的傷害,陰影都會隨之而來。演員楊蓉在《明星大偵探》最新一期中又一次被觸及到童年陰影。面對自己不幸的童年遭遇,全程都無法自拔的深深蜷縮在痛苦中。眼神像做錯了事情的小朋友,盯著沒有人的眼神能觸碰到的某個地方,疑惑又無奈,終究走不出。這種反應,仍然是深受其害,完全沒有走出來過的反應。
  • 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如何走出童年陰影?
    記得最深的一次,大概讀小學吧,在晚上,我爸媽不知道什麼原因吵架了,我只喊了一句「不要吵了」。我媽就把矛頭指向我,什麼刻薄鬼,不要臉,地主婆的罵。我叫她不要說了,還是要繼續罵。我爸是不管的。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我自殺的心都有了。可能那時候我媽媽以為我還小,聽不懂,其實我什麼都懂的,不然的話也不會越來越沉默。直到現在一聽到別人吵架或者說話大聲點我都會發呆或不自覺想起過去的事。」
  • 童年受過的傷,會是一種成就
    我們每一個人成長起來,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傷害,我們正因為直面慘澹,直面傷害,才讓我們一直努力著。人生實苦,童年的傷害,成年的無助,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石子,或許我們不畏縮不退讓,也許能夠認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據統計75%的孩子都遭受過或大或小的童年逆境,都存在著童年的傷疤,不管是在校園裡還是在家庭生活中。
  • 男人對女人的深愛,很可能是一場誤解
    就像張愛玲形容的那樣,得不到的他就成了床前的明月光和心口的硃砂痣。他是讓你低進塵埃的病原體,他也是在回憶和懊悔中熠熠生輝的完美戀人。所以挽回一個"深愛"自己的男人時,女生往往是盲目的。你們只是沉迷於去尋找如何讓他回心轉意的答案,很少會去考慮他到底值不值得。殊不知,如果他是"控制型戀人",深愛也可以作假。
  •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
    跨越身份、名位,傾注了一個女人愛上男人的所有精力,終將私心交付。甚至能忽視彌足珍貴的寫作際遇。甚至能面對隨時的亡命天涯。圖:張愛玲真的異數突起,世事紛亂,泥菩薩般的胡蘭成遠躲鄉下。移它別戀,不過是胡用情不專的本性,藉助於逃亡的手段,使得男人的猥瑣、濫情更加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