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叫醒門羅:媽媽,您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2021-01-10 中國文明網

  北京時間昨日(10日)晚7時,瑞典文學院正式公布,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她將得到由諾貝爾基金會提供的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此前,最熱門的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落選。

  愛麗絲·門羅以短篇小說聞名全球,2009年憑藉《逃離》獲得布克國際獎。她的作品《逃離》已有中譯本。

  她,

  201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麗絲·門羅自述

  我其實三十六七歲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而我二十歲時就開始寫作,那時我已結婚,有孩子,做家務。即便在沒有洗衣機之類的家電時,寫作也不成問題。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但如果你是個女人,尤其是有家的女人,你就得顧全所有需要你的人,無論是需要你的幫助,還是需要你的陪伴。那時女人的生活,似乎是很無定型的,她們在家裡寫作,但空餘出的時間似乎又有很多非正式的社交活動,電話。沒人認為你具有自己獨特內在的東西。你還沒能證明給人看的東西,的確很難說是你所具有的。我那時從來不向人述說言論、思想。趁孩子們午睡時寫作是很難的,我不敢講這個大話,現在的女人恐怕也做不到。這是我年輕時最艱難的地方。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挺不錯,因為那時我並沒真正做好寫作的準備,只是「排練」而已。如果我二十五歲時就通過出版小說迅速證明了自己,那說不定是件糟糕的事情。

  據《世界文學》

  她是誰

  艾麗絲·門羅(AliceMunro),加拿大女作家,1931年生於安大略省溫格姆鎮,少女時代即開始寫小說,其代表作有《好蔭涼之舞》和《愛的進程》。2013年10月10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頒獎詞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1

  她第一時間接受採訪:

  我有贏的希望,但從未想過得獎

  艾麗絲·門羅得獎也是眾望所歸,因為她也是曾經被外界預測極有機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之一,她進入了博彩公司賠率榜單前5的位置。

  據了解,她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13位女性作家。昨日,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記者試圖聯繫作為評委之一的漢學家馬悅然,他的夫人陳文芬在微博轉發了艾麗絲·門羅獲獎的消息,發出一個鼓掌歡迎的表情表示祝賀。

  據美聯社報導,艾麗絲·門羅獲獎後,在接受一家加拿大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我知道我有贏的希望,但從來沒想過會得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彼得·英格倫評價道,「她忠於短篇小說,門羅選擇了這種藝術形式,她將它很好地開墾,接近完美。」他還說,在公布諾貝爾文學獎前,他一直沒能聯繫到愛麗絲·門羅提前告訴她,只是在她的電話答錄機上留了言,告訴她,她得獎了。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稱,門羅的女兒告訴記者,她叫醒睡夢中的門羅,告訴門羅得獎的消息,得知自己已經獲得了諾貝爾,門羅的女兒描述,門羅是「驚訝」和「高興」的。

  2

  她82歲,已確認退休

  封筆是因心臟不好,身患癌症

  如今,82歲的艾麗絲·門羅終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今年,她曾對《紐約時報》確認了退休消息。今年6月19日,門羅去年出版小說集《親愛的生活》獲得安大略省的延齡草圖書獎時,曾告訴《國民郵報》:「我也許不再寫了。」門羅為何會封筆,並且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昨日BBC報導,2009年,門羅透露,她已經接受癌症治療。因為心臟狀況不好,她還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門羅之所以長期居住在遠離鬧市的地方,因為她不願意露面。諾獎結果公布後,門羅接受採訪時表示「獲得諾獎不會改變這一決定」。門羅將在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儀式。

  3

  她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

  《柳暗花明》女主角獲得金球影后

  艾麗絲·門羅的小說也被搬上過銀幕,2006年,加拿大上映的一部影片《柳暗花明》改編自艾麗絲·門羅的短篇故事《熊從山那邊來》,講述了一對共同走過了將近50年的夫妻,因為遺忘了記憶中的美麗,婚姻也開始遭受侵腐。這是一個非常規的愛情故事,是加拿大女演員薩拉波莉編劇兼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她稱自從第一次看了小說就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她全身心投入到了劇本的創作中,「艾麗絲·門羅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她總能撥開層層迷霧,幫你看清事物的本質。」

  此外,《柳暗花明》女主角英國女星朱莉·克裡斯蒂憑藉該片獲得2008年的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劇情類),被封為金球影后。同年,又憑藉該片獲得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編劇薩拉波莉憑藉該片得到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4

  她獲諾獎

  引世界各國媒體熱議

  路透社:「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獲諾貝爾文學獎 路透社報導稱,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的頒獎詞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門羅的短篇小說經常被稱作是「微型小說」,但她本人一直反對這個稱謂。在7月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中,門羅直言,她在寫作之初也曾希望能寫出長篇小說,「當時我認為只有寫出長篇小說,你才會被當成作家來看待。但現在我認為短篇小說更被重視。」

  美聯社:門羅被視作「現代契訶夫」 美聯社則指出,門羅被視作是「現代契訶夫」,她有很強洞察力、憐憫以及廣泛抓住人物特點的能力,而對筆下的人物又不會帶有個人評價。

  法新社:低調門羅謙稱成功因沒有其他天賦 法新社指,門羅對自己的成功非常謙虛,「我想或許我在文學方面成功是因為我沒有其他的天賦。」門羅在一次接受視頻網站採訪時這樣描述自己,「我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被太多東西幹擾。」

  根據門羅名著《熊從山那邊來》改編而成的電影《柳暗花明》獲得了2008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影片講述了一對共同走過了將近50年的夫妻,因為遺忘了記憶中的美麗,婚姻也開始遭受侵腐

  ……

  艾麗絲·門羅曾到訪中國

  《逃離》2009年中國出版

  上世紀80年代,艾麗絲·門羅曾訪問過中國。她的作品《逃離》又於2009年在中國出版,是門羅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作品,該書一舉獲得2009年布克國際獎。《逃離》是艾麗絲·門羅2004年的作品,全書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其中的3篇互有關聯。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到該書的版權方新經典文化公司。新經典外國文學部總編輯黎遙稱,他們也感到很意外,此前沒有做任何準備,但得知其獲獎,第一時間已經開始加班加點地加印,門羅作品預計加印十萬冊。

  隨後,記者又從譯林出版社了解到,他們也已經於今年確定籤下門羅七部作品的版權協議。「七部重要的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舞》《恨、友誼、追求、愛、婚姻》《太多的歡樂》《少女和女人的生活》《公開的秘密》《一個善良女子的愛》《愛的進程》將由我們獨家出版簡體中文版。」(記者 陳謀 綜合報導)

  她的目光

  流連平凡女性生活

  艾麗絲·門羅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在世短篇小說女作家,2009年時77歲的門羅獲得了價值6萬英鎊(約合人民幣67.1萬元)的布克國際獎。評委之一、美國女作家、普立茲獎得主簡·斯邁利大讚,門羅的作品「既精妙又準確,幾近完美」。

  加拿大短篇女王的確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文學,努力去寫偉大的小說。她寫30頁短篇所用的心力,如斯邁利女士所言,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寫出整本長篇。

  她在文壇的地位,好比「當代契訶夫」。在文學生涯中,門羅女士始終執著地寫作短篇小說,錘鍊技藝,並以此屢獲大獎。每年秋天的諾貝爾文學獎猜謎大賽中,她的大名必在候選人之列(成都商報曾報導)。

  門羅女士娘家姓萊德勞(Laidlaw),1931年生於安大略省溫格姆鎮,少女時代即開始寫小說,同時上大學,課餘做女招待、菸葉採摘工和圖書館員。年僅20歲時,她便以大二女生之身,嫁與詹姆斯·門羅,為此退學,此後連生四女,但二女兒出生後不到一天,便不幸夭折。

  門羅太太忙裡偷閒,趁孩子睡了,菜也燒完,趕緊寫上一句半句。這樣的創作環境,料也難以出產長篇。她克服了年輕媽媽的抑鬱,頑強地拓展紙上空間。1968年,37歲的她終於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說集《好蔭涼之舞》。晚熟的果子格外香甜,這本遲到的處女作為她一舉贏下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獎。此後一帆風順,三年後再出《女孩與女人們的生活》,由於所收篇目內容連貫,因此一度作為「長篇小說」發行。

  1972年,門羅夫婦離婚。四年後,艾麗絲再嫁傑拉德·弗雷林,他以她收到的第一封書迷來信展開追求之旅,並同意新妻保留前夫的姓氏。1978年和1986年,門羅女士先後以《你以為你是誰?》和《愛的進程》,獲得了她第二及第三個總督獎。

  她本來無意專營短篇,但寫了幾年後,終於痛感長篇過於鬆弛,缺乏她面對短篇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張力,索性就此放棄。她總是將目光流連於平凡女性的生活,從自己和母親身上尋找靈感,精確地記錄她們從少女到人妻與人母,再度過中年與老年的歷程,尤擅貼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與隱情,以及由此而來的身心重負,細緻入微,又複雜難解,看似脆弱,卻又堅忍頑強。

  中國文壇高度崇拜長篇,門羅女士因此長期被忽略在外,其小說集幾乎從未得到翻譯和出版。(據《東方早報》)

  諾貝爾獎給她的頒獎詞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當天中午在瑞典文學院會議廳先後用瑞典語和英語宣布了獲獎者姓名,並將門羅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頒獎詞稱:門羅的作品以情節細膩見長,文風透徹,帶有心理現實主義特色,有「加拿大契訶夫」的美譽。她的小說多以小鎮為背景,描述主人公為了贏得社會承認而努力,卻往往陷入緊張的關係與道德衝突之中。

  她的代表作《逃離》解讀/

  仿佛老祖母

  講家長裡短的事

  加拿大的女作家艾麗絲·門羅,是今年掠過我們文學上空的一隻大雁。她年紀很大,也寫了很多年,只不過咱們中國人見識得晚。

  門羅的小說裡有一種自然的屬性,既親切、溫暖但又讓人如臨深淵,給了人最有力的啟迪。門羅就是這樣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在她那東拉西扯,充滿著樸素觀感和觸感,淡淡交代的當口,閃爍著明淨的智慧。她用一種類似剪紙的方式講故事,似乎寫的都是下腳料,瑣屑的事,不成個形狀,然而完整讀下來,卻有著驚人的美麗,而且邏輯上如此嚴密完整。

  短篇小說最重大的特點是陡峭,門羅是平淡至極歸於絢爛,這種小說才難寫呢,也考驗讀者的眼力。看似家常,回過味兒來卻幾乎沒有廢筆。

  門羅的小說裡充斥著各種奇蹟,在《匆匆》裡,牧師唐恩來看望朱麗葉病重的母親,朱麗葉在大學裡主修古希臘羅馬神話,和一個有婦之夫(他妻子相當於植物人)同居,並生養孩子。唐恩給朱麗葉的第一印象像個推銷員,因為朱麗葉不上教堂不給孩子洗禮,兩人發生爭執。

  朱麗葉說,我不相信有神的恩典,我們不想讓孩子在謊言中長大。

  唐恩說,世界上千百萬人都相信了,你稱之為謊言,你不是太狂妄了嗎?

  朱麗葉說,那千百萬人不是相信,只是上教堂罷了。而且還有千百萬的人相信旁的東西,比如佛。

  唐恩說,基督是活的,佛卻不是。

  朱麗葉讓他拿出證據證明哪個是活的,哪個不是。

  唐恩說,你知道亨利·福特二世嗎,世人想要的一切他都有了,然而他每天晚上跪下來向上帝禱告。

  ———亨利·福特是汽車大亨,這時候,話題已經變得很俗氣了,想想,一個鄉村牧師和一個大學高材生,本來就是不對等的關係嘛。情急之中,唐恩的糖尿病發作了,話說不出來,直打抖,朱麗葉給他倒了一杯葡萄汽水喝,這才緩過來。朱麗葉明白了,這是「散兵坑理論」,在散兵坑裡沒有無神論者,唐恩的病需要信仰支持。

  然而,朱麗葉的悲劇沒有停步。門羅採用三聯劇的方式來寫這個知性女孩的命運:《機緣》《匆匆》《沉寂》。三個短篇像三個戲劇片段,《機緣》寫朱麗葉有些生冷的羅曼史;《匆匆》的時鐘往後撥了兩三年,這時她剛生了孩子,母親卻快死了;《沉寂》則往後推了十幾年,朱麗葉的孩子長大成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離家出走,徹底拋棄母親。朱麗葉成了女性的李爾王,年老體衰之年,卻遭遇女兒的背叛。這個故事儘管門羅用波瀾不驚的話語描述著一切,不作高聲,但非常高明。

  門羅的另一大特色是本色。時下流行的小說不是意識形態化,就是形式主義,要不就是集各種學說或學科之大成,小說成了跨界的多媒體,所謂多元化。而門羅成功地擺脫了這一切,有點讓小說素麵朝天的意思。她完全靠細節、筆觸去感知和把握人物。她使故事隱藏在敘事之中,仿佛老祖母在講一些家長裡短的事兒,語氣平淡,然而選擇的都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節點,相逢,相愛,生育,死去,錯過……她這本《逃離》全部以女性為主角,清一色的女性視角,一篇一萬字的東西常常涵蓋了一個女孩悲情的一生。 最重要的,門羅使「女性」由性別而發展成為某種世界觀,她們的忍耐、忠貞以及任性和神奇,使世界變得更加豐饒和成熟。 據《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近日,西方沈從文第一人金介甫在接受採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漢學家馬悅然,以及曾任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埃斯普馬克,先後證實,沈從文若非去世,會獲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沈從文拿了諾獎,「沈從文熱」可能會持續更久!那這會不會是真的呢?
  • 數字解讀百年諾貝爾文學獎
    [摘要]在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布後,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些與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的關鍵性數字。盤點一些與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的關鍵性數字哪幾年諾貝爾文學獎沒有頒發?諾貝爾文學獎在1914、1918、1935、1941和1942、1943年沒有頒發。是否有共享文學獎的情況?有,歷史上共有4次。
  • 1901_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是誰
    1973年作品《風暴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 埃溫特·詹森(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作品《烏洛夫的故事》獲諾貝爾文學獎。
  •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諾貝爾文學獎
    《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0 《野鳶尾》(The Wild Iris),1992 《草場》(Meadowlands),1996 《新生》(Vita Nova),1999 《七個時期》(The Seven Ages),2001 《阿弗爾諾》(Averno),2006 《鄉村生活》(A Village Life),2009北京時間10月8日晚,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 門羅作品的翻譯出版熱初現 早期譯者祝賀其得獎
    著名翻譯家李文俊是門羅作品首個中譯本《逃離》的譯者。得知門羅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李文俊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常高興,還說並不完全感到意外,「前段時間就有人告訴我門羅是熱門人選」。  2009年,新經典文化出版了愛麗絲·門羅的小說《逃離》(Runaway)中譯本,這部小說是門羅2004年的作品,全書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其中有3篇互有關聯。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書寫愛、死亡與毀滅
    本刊記者/仇廣宇 2020年10月8日晚7:00,瑞典文學院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獎項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從某個角度去看,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算是爆冷。但在美國國內,露易絲·格麗克確實是在世的最重量級的詩人之一。 這是諾貝爾獎第29次頒給英語作家,也是第16次頒給女性作家。近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風格顯得更加大膽跳躍,紀實文學、甚至歌詞一度受到青睞。2016年,搖滾歌手鮑勃·迪倫以詩人的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格麗克是本世紀第二位獲得諾獎的美國詩人。
  • 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
    在所有諾貝爾獎中,文學獎可能是大眾熱情最高的,同時,文學獎也是最難以預測的。儘管每年博彩公司都會發布一連串賠率榜單,開獎之前,關於哪些作家「獲得提名、入圍諾獎」的消息總是傳得沸沸揚揚,但實際上,諾貝爾文學獎並不公布所謂提名、入圍名單。「提名」是由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各國文學評論家、大學中文系教授等提供名單。
  • 美國民謠歌手獲諾貝爾文學獎 憑歌詞折桂引爭議?
    時間證明了這位網友的判斷——北京時間昨晚7時,這位75歲的美國著名民謠、搖滾音樂人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是誰? 唱片總銷量已超過了1億   文學獎沒有頒給一位作家而給了一位音樂人,這一結果可以說讓文學界和大眾都大跌眼鏡。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24年,泰戈爾高調訪華,徐志摩、林徽因等一大眾作家趨之若鶩。當時的泰戈爾春風得意,志得意滿,高調訪華,不是到處做演講,就是參加給累舞會。泰戈爾來的中國後,正好是他的生日,於是當時的中國文人們就大擺筵席,為泰戈爾慶生。在這些人群中,魯迅先生也參加過泰戈爾的宴會。可宴會還沒結束,魯迅就拂袖而去。至於魯迅為何要拂袖而去呢?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新聞...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至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117位得主獲得了113次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女性得主加上今年的共有16位。作為第16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業內評價,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期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
  • 為什麼天秤座更容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原標題:為什麼天秤座更容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所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中,天秤座的人數達到了最高的16人。與蘇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標誌下》闡述的土星氣質不同,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更青睞於金星的文藝氣質(金星是天秤座的守護星)。比起海王星,金星更傾向於一種智性的藝術,比起火星,金星則更強調和諧與美感,文字的特性確實符合了金星的感覺。今天,讓我們來扒一扒這些天秤座作家的月亮和水星星座是怎樣影響他們的文字的。
  • 重溫經典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紅高粱》中的主jiao人物
    《紅高粱》改編自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由鄭曉龍執導。該劇由周迅、朱亞文 、秦海璐、于榮光、黃軒、宋佳倫、徐光宇、解惠清、曹徵領銜主演。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亂象橫生的山東高密,恰恰正是可歌可泣的傳奇發生之地。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折桂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折桂她有著詩意般的聲音與樸素的美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編者按: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是美國的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這是一個對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有些陌生的名字。為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位當下美國最傑出的女詩人,本報特推出簡略介紹,以饗讀者。
  • 她給世界帶來詩意般的聲音|頭生子|路易絲·格呂克|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路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1943年,路易絲·格呂克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
  • 讀懂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呂克的三個關鍵詞,直指美國當下之痛
    筆者是從簡訊上得知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的。而且發這個簡訊的是某出售圖書為主業的網站發來的。筆者立刻到這個出售圖書的網站,看能不能找到今年的得主露易斯﹒格呂克的詩歌集,遺憾的是,沒有找到。當然,後來據報導,已經有一家出版商於2016年出過這名詩人的詩集,咱在這裡就不替它做廣告了。
  • 201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詩選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鮑勃·迪倫 「為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中創造了新鮮的詩性表達」 我再也不去為瑪姬的媽媽工作了。 是的,我再也不去了。 哦,她與所有的僕人談論 男人,上帝還有法律。 每一個人都說 她才是瑪姬的爸爸背後的頭腦。 她六十八歲,但她說她才二十四歲。 我再也不去為瑪姬的媽媽工作了。
  • 《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逝世 1982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享年87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  時光網訊馬爾克斯1927年生於哥倫比亞,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在世界範圍有廣泛的影響力,這部作品也讓世界認識到南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無限魅力。
  • 這個自戀又挑剔的星座,偏偏是諾爾貝文學獎的寵兒
     這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幻想》詩中的開頭,僅是開頭幾句就充滿了哲學般的深意,讓人思考生命,死亡,到來和離去。 毫無疑問,這幾天與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的話題佔據了熱門,露易絲·格麗克的詩集在購書網站上也被擺到了正中心的位置,她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都成為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
  • 茅盾文學獎:當「史詩敘事」遭遇快速刷新的時代
    而作為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自然被寄予厚望,讀者既渴望從中領略美學向度裡的文學,同樣希冀找到歷史流行的痕跡。因而,那些作品中的思想高度是否被拔高,文學情感是否趨向零度化,價值取向是否為當下認同,從某種程度而言,或許都成為了茅盾文學獎「矛盾」重重的發端。  平心而論,為竭盡所能承續茅盾先生的遺志,繁榮中國的文學創作,前8屆茅盾文學獎也經歷過評審的改革與創新。
  • 來自諾貝爾獎官網的八卦:愛因斯坦是錦鯉,村上不算是陪跑王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的紀念日,也是每年諾獎的頒獎日期。而在三天前,今年的兩位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和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已經發表了他們的獲獎演說。有趣的是,他們都談到了母親講的「故事」對自己的影響,講到了「溫柔」在今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