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裡道出了千百年來女子美貌的定義。而為了貼近這杆尺的標準,塗脂抹粉、描眉畫眼成為了古今中外多少女子的必備動作。
無論是林黛玉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還是羅敷的「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子的妝容、飾品也十分豐富。紫金山新聞推出《淡妝濃抹總相宜》系列報導,撥開古代女子的朦朧面紗。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王麗華
在《木蘭辭》裡我們知道,花木蘭為父出徵以後,回到家中便與軍中模樣大不相同。恢復女兒身以後,她仔仔細細把自己梳洗打扮了一番,「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不僅是貼花黃,在額頭上貼上各種各樣花形、扇形等圖案是古代女子十分青睞的妝容方式,這在如今的影視劇中也多有體現。
魏晉南北朝女性偏愛「佛妝」
「額黃」,顧名思義,就是把額前塗黃。中國古代女性在面妝上的主基調是塗鉛粉襯白膚,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把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額黃種類繁多,因大小不同、形狀各異而千差萬別,既可以是最為簡易的圓點,也可以是極複雜的圖形。
李商隱《蝶》詩中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儘管今人很難想像,把額頭塗抹成黃色是什麼樣,但額黃確實成了一種時髦的妝容。不過,額黃具體塗多少,是半塗還是滿塗,史料記載並不一致。
那為什麼額黃會流行起來?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不少研究者均認為額黃妝的興起一部分原因是受佛教因素的影響。南北朝時期,佛教漸漸進入鼎盛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佛教的盛行也帶來了對繪畫、雕塑等多方面的影響,更多的女性也前去拜佛上香。當時全國大興寺院,塑佛身、開石窟蔚然成風,陸遊就在這趨勢裡,看到女性們「臂上燒香拜佛前,願郎安穩過新年」。在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南北朝時期的女性妝容表現出仙氣逸姿。
《額黃妝興起研究》中介紹,南北朝時期女性以佛像妝容為美,稱此妝容為「佛妝」。女性常梳理的髮髻有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加上額黃的位置恰在佛像中七大脈輪的眉間輪的位置,就越來越像佛像妝了。「額黃不僅在妝容上使女子更嬌豔柔美,同時寓意著具有洞察力和智慧,與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遙相呼應。」文中寫道。
壽陽公主留在南京的「梅花妝」傳說
除了把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將黃紙剪成花鳥形狀貼在額前,使用時以膠水粘貼於額上,還可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花黃」的名字就由此而來。額頭上就像一幅畫,成了女子們的一塊畫布。溫庭筠就吟唱道:「雲髻幾迷芳草蝶,額黃無限夕陽山。」把寬闊的額頭當做小小的山頭,上面擠擠挨挨,鋪滿溫暖的夕陽。
而追求美的女性自然不會止步於「花黃」,金箔片、黑光紙、茶油花餅等材料製成各式各樣的「花鈿」就應運而生,呈扇面狀、牛角狀、三角狀等不一而足。而最出名的花鈿莫過於一個與南京有關的浪漫傳說。
南朝都城位於建康(今南京),某年農曆正月初七這天的下午,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廷裡嬉戲。過了一會兒,壽陽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臥在含章殿的簷下小憩。這時恰好有一陣微風吹來,將蠟梅花吹得紛紛落下,其中有幾朵碰巧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水漬染後,在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蠟梅花樣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壽陽公主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看見後就效仿起來,最後又從宮內傳到民間,就有了流傳千百年的「梅花妝」。「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如今,影視劇中仍然少不了花鈿的影子,這給角色們帶來更為柔美瑰麗的印象。
(責任編輯: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