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GOETHE-UN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在阿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的經典科幻小說《太空漫遊》系列中,人類在木衛二上發現了一座重達100萬噸的鑽石山,那是木星爆炸後落在木衛二上的碎屑。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亞瑟·克拉克所寫的科幻小說,同時斯坦利·庫布裡克拍成電影版本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隕石中的鑽石進行詳細分析後發現,這些來自宇宙的鑽石是行星撞擊造成的——儘管其大小和質量與鑽石山無法相提並論。
據估計,在小行星帶上有超過1000萬顆小行星。它們是太陽系早期的遺蹟,那時,圍繞著太陽旋轉的大團氣體和塵埃形成了地球。當小行星偏離軌道時,有時會化作流星墜落在地球。如果它們足夠大,在進入大氣層時就不會完全燃燒,可以作為隕石被發現。對這類隕石的研究,不僅可以探究太陽系行星的演化和發展,也可以了解它們如何滅絕。
小行星帶插圖。圖| laurinemoreau.com
一種特殊類型的隕石被稱為「橄輝無球粒隕石」,它們是一個更大的天體——可能是一顆體型較小的行星與其他小體型行星、或較大的小行星劇烈碰撞產生的碎片。
這塊有45億年歷史的橄輝無球粒隕石是史密森尼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的物體之一。它最初是一顆小行星的一部分,後來由於碰撞而斷裂,並進入地球。圖|Johnny Gibbons
橄輝無球粒隕石通常含有大量的碳,以石墨、納米鑽石或其他形態存在。凡是直徑超過0.1毫米的鑽石,就不可能是流星體撞擊地球時形成的,因為撞擊的能量會使流星體完全蒸發。因此,在此次研究之前,人們一直認為這些與地球原生鑽石相仿的較大的鑽石,一定是由火星或水星大小的前行星內部持續不斷的壓力形成的。
德國歌德大學的研究人員,會同義大利、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瑞士和蘇丹的科學家一道,詳細分析了迄今為之在橄輝無球粒隕石中發現的最大的鑽石。隕石中含有直徑達幾百微米的鑽石,以及許多納米級的鑽石和石墨簇。
更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納米鑽石中存在六方碳層,一種只有在突然的、非常高的壓力下才會出現的鑽石形態。此外,隕石中的其他礦物(矽酸鹽)顯示出典型的衝擊壓力跡象。
對這些大鑽石、納米鑽石和納米石墨的研究,引領了這次學術上的突破。
歌德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弗蘭克·布倫克(Frank Brenker)教授解釋說:
「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非同尋常的外星鑽石,是由行星之間,或行星與小行星之間的巨型撞擊造成的。這種撞擊很有可能讓一顆小型行星徹底毀滅。這意味著——與先前的假設相反——更大的隕石鑽石並不是來自早期行星的內部,而是當時普遍存在的行星破壞性碰撞的產物。」
藝術家對兩顆原行星碰撞的描繪。圖|NASA/SOFIA/Lynette
延 伸 閱 讀
編譯|羽華
編輯|Kai
責編|小文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