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金星命運的差別就在於,地球有衛星,而金星沒有,而這個差別的形成很可能和它們的軌道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地球的衛星是「月球」,它的來歷有著一個非常難以置信的故事,月球上的物質成分與地球非常相似,它們的同位素幾乎相同,也就是它們有血緣關係。另外,月球的動態顯示著它一直在逐漸地離地球遠去,這表明它過去曾經離地球非常近。
現代科學已經計算出月球曾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從地球上分離出去的。月球的形成來自於一個驚天動地的撞擊,在45億年前,一個大約相當於火星大小的星球撞擊了地球,在這顆星球墜毀在地球上的同時,地球被它彈出了一部分物質,這些物質形成了一個新的球體——「月球」。
不過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碰撞的瞬間,使得地球獲得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側轉能量,讓地球獲得了快速旋轉,從而啟動了地球的「發電裝置」。
「生命」誕生的號角·磁場
地球的結構就是一個「發電機」,它的內部是溫度很高的、帶電荷的「等離子體」,只要旋轉這些等離子就能「發電」,這種「發電」效應吹響了生命誕生的號角,因為地球能否有水,就取決於這個「發電」的功能。因為「發電」可以在星球的外部形成一個「磁場」,而磁場就能屏蔽「太陽風」,從而保護水資源。
圖解:地球磁場
「太陽」其實是一個巨大而且很粗糙,既沒有過濾也沒有包裝的「核鍋爐」,太陽有一個溫度極高的「核」,「核聚變」就是在這個核心發生的,在這裡原子核發生碰撞並產生巨大的核能,而這個核能通過它的鍋爐爐體源源不斷地到達表層,向外輻射,太陽的燃燒當然也有垃圾,不過太陽是有潔癖的,它的垃圾並不留在自己的體內,而是隨著它的能量一起隨時向外拋射,這種拋射的垃圾叫「帶電粒子」,也叫「太陽風」。
這些「太陽風」遠沒有太陽光那麼溫柔,而是到處攻擊各種分子,很多脆弱的分子就會被它們破壞,其中就包括水分子,正因為太陽的這種隨意亂扔垃圾的壞毛病,就使得宇宙中生命的出現變得步履維艱了。
圖解:「帶電粒子·太陽風」
宇宙中直接支持生命的最重要的物質是「水」,而水分子是非常簡單的分子,僅僅由兩個氫和一個氧原子組成,宇宙沒有把它建造得很堅固,水分子是比較脆弱的,太陽的帶電粒子能輕易地打斷它們的鏈,分解水分子,如果沒有防護,在太陽附近水分子是很難存在的,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這大概就是宇宙中生命如此缺少的重要原因。
因此,一顆有生命的星球必須有一個「盾牌」才能既靠近太陽獲得能量,同時又避免水資源被太陽風破壞,電磁場就是這樣一個「盾牌」,能夠讓太陽的光和熱透過,又能把帶電粒子擋在外面。現在看來,電磁場可以說是地球的保護神,它保護著生命最重要的基本存在條件——「水」。
「金星」早期是存在水的「金星」這顆與「地球」幾乎一樣條件的天體上不可能沒有水,因為金星的大氣中探測到了很多「氘」,這是水分子瓦解之後留下的氫的同位素,在金星上發現有大量的氫同位素,表明過去有過大量的水分子。
星球不僅在形成的初期就保存著少量水分子,而且太陽系早期有一個龐大的「送水運輸隊」,大量的水資源就是通過它們輸送的,這支「送水運輸隊」就是——「彗星」。這些巨大的冰雪球,都是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冰庫——「柯伊伯帶」。
早期太陽系裡的彗星比今天多得多,它們不停地給各個行星送去凍結的水資源,宇宙並不缺少水,宇宙有很多冰庫,但宇宙缺少「遊泳池」,那就意味著要把水分子融化在一個星球上形成液態水,這似乎是一個特別難解決的問題。目前為止,只有地球做到了,從天空掠過的長長「彗發」那都是生命的驚鴻一瞥,因為其中的確蘊含了生命的信息和元素,但它們絕大多數都是悽然的落幕,因為找不到能夠落腳的港灣。
圖解:彗星·結構示意圖
水資源以及生命初級元素在太空中的揮霍和浪費,在宇宙中亙古不變地重複著,這支例行公事的「送水運輸隊」會挨家挨戶的供水,包括金星,但是金星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水資源,因為它沒有遭到地球那樣的碰撞,沒有快速旋轉形成的磁場,因此金星的水資源很快就被太陽風破壞而流失了,最後金星就變成徹底乾旱的星球了。
「金星」上的二氧化碳濃度只增不減實際上金星已經連一點水蒸氣都沒有了,今天金星的上空有幾十公裡厚的雲團,但它永遠不會下雨,因為這是高溫的硫酸云云,由於沒有水,二氧化碳無法回收,金星上的二氧化碳幾十億年來濃度只增不減,現在已經累積到了地球的幾十萬倍,於是它的「溫室效應」就表現出極端狀態。
儘管早期地球的表面也非常熱,可能一滴水都沒有,全部變成了水蒸氣,但是地球磁場使得這些水蒸氣始終沒有被太陽風破壞,磁場在地球上的上空漂浮,但不會離開地球,隨著地球不斷的降溫後,水蒸氣最終落在了地表,形成了海洋,於是回收二氧化碳的工程就開始了。
圖解:地球磁場示意圖
地球今天的二氧化碳只有金星的 1/10000,這都是水回收的效果,地球上曾經有過的二氧化碳基本上都變成了固態的碳酸鈣,也就是「石灰巖」。今天,石灰巖已經成為美麗的風景,但是在幾十億年前,正是構成這些美麗巖石的氣體曾經是多麼慘烈地折磨著地球, 是水把它們凝固了,完成了一個生命星球的構建。
圖解:石灰巖
可以說金星和地球只是因為一個動態的差異,因為地球遭到碰撞產生了磁場,而金星沒有,導致金星和地球的演化結果完全不同,而這個動態的獲得,也就是碰撞的概率,應該是由於地球和金星的軌道差異,很可能因為地球離太陽比較遠,從而得到了機會,而金星離太陽比較近,太陽的引力會把碰撞的機會更多地幹擾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球和金星的不同命運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有著微妙的關係。
在生命星球誕生的過程中,除了所有的必須條件之外,還需要一個運氣
也許,如果碰撞發生在金星,而不是在地球,那麼今天有生命的星球很可能就是金星,而不是地球了,因為碰撞畢竟有著太多的偶然性。生命的誕生,那個不確定的碰撞概率,難道必須用兩顆星球來嘗試嗎?
至少,在太陽系裡是這樣的。也許,金星是地球失敗的替身,金星這個替身已經給我們表現出如果沒有磁場、沒有水,金星的地貌以及地質運動會和地球有哪些不同?也就是說,宇宙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通過金星的情況來了解一個沒有水的地球,經過了45億年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影響地球地貌的最大力量來自「板塊的移動」,這種移動的能量來自「地幔」,這種能量可以天翻地覆把舊的地殼重新回爐而促成新的地殼不停地生長,因此地球上的地貌都是比較年輕的。
圖解:地球板塊移動
和地球一樣,金星的地貌也是年輕的,它的內部熱量和地球差不多,因此也會出現熱量對地殼的更新,但是更新的方式卻與地球截然不同,金星更新地貌的力量主要是「火山」。
金星擁有的火山數目至少是地球的幾百倍,地球只有幾千座火山,而金星至少有幾十萬座,更令人吃驚的是,火星的火山分布遍及整個星球。造成金星的火山如此活躍,就是因為金星沒有地殼的運動,沒有板塊運動撕開地殼釋放能量,於是金星只能以大量的火山口形式把內部的能量釋放出來,那麼金星為什麼沒有板塊運動呢?
因為金星沒有遭到地球那樣的撞擊,沒有損失由於碰撞而被甩出去的地殼物質。地球的碰撞不僅獲得了快速的旋轉,而且大量的地殼物質被甩出形成了「月球」,而地球的地殼就變薄了。通過科學家的準確測定,月球的比重比地球輕一半,剛剛好和地球減輕的外殼物質比重一樣。也就是說,地球把一部分外殼變成了「月球」。
地球的地殼運動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水的存在。水一方面可以軟化地殼的硬度。另一方面由於水這種流動性的液體在月球的作用下能夠形成「蹺蹺板」式的潮汐力,使得地殼不斷地受到壓力,這種壓力導致板塊之間不斷發生擠壓和張裂,於是地球的地殼就在不停地運動。
圖解:潮汐力
金星的地殼明顯比地球地殼厚重很多,地下的能量很難推動它,金星沒有地殼的運動,於是就成了一個被火山主宰的世界。「火成巖」,火山噴出的物質覆蓋了金星表面85%的範圍,有大量的熔巖流到低洼地區,形成了溝渠,金星上最大的溝渠居然長達7000公裡,比地球上的長江還要長,很可能因為金星的溫度高,熔巖凝固所需的時間長,所以巖漿就能流淌得很遠。金星向我們揭示著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上,如果沒有涼爽的水河流,那麼它或許就會有熾熱的巖漿流成河。
· 地球的地貌是年輕的,因為陸地板塊在地球的表面不斷地移動,使得板塊的邊緣不停地再生和消亡,新的高山不斷隆起,而古老的海洋逐漸消失,地球的地貌一直在大拆大卸的重組之中。· 金星的地表也是年輕的,幾乎和地球一樣,金星的地貌也在不停地改變和更新著, 不過金星地貌的改變,不是拆遷而是油漆式的,它永遠不會更換地板,只是在地板上不斷地刷漆,火山巖漿以及煙塵幾十億年來不斷地覆蓋金星地表,因此金星的地表也是年輕的。轟轟烈烈的火山噴發遠不及板塊的移動對地貌的破壞力大,火山刷再多的漆也不會破壞古老的大地構造,因此我們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金星幾十億年前的地貌狀況,或者說和地球相似的早期狀況。
圖解:金星地貌
太陽系的早期碰撞十分頻繁,所有的巖石星球上都大量留下了碰撞的痕跡——「隕石坑」
地球上的隕石坑不多見,這是因為地球地殼的不斷運動以及氣候的風化把「隕石坑」都破壞了,導致我們不知道過去的地球究竟被多少隕石撞擊過。
而金星的地貌幾十億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基本是可以代表地球早期的情況,金星上的隕石坑不多,與其他的巖石星球充滿隕石坑的情況相比,金星的表面簡直太「光滑」了。如果說隕石坑是早年星球必須經歷的「青春痘」痛苦階段的話,那麼金星沒有這個煩惱。
圖解:金星、水星、月球表面對比圖
金星上的隕石坑為什麼會這麼少呢?
關鍵在於金星的大氣很濃密,隕石在進入金星大氣時會被大氣燃燒掉,只有大約1%較大的隕石才能夠落到金星的表面。
地球早期一定和金星比較相似,也是充滿了二氧化碳的星球,不過這個時候的二氧化碳是保護了地球,因為在地球誕生生命的早期階段,不能總遭到隕石的攻擊,一次大的撞擊可能就是一次大滅絕,因此早期的防毀滅性碰撞的緊迫性可能超過防溫度效應緩慢扼殺的緊迫性。正因為早期濃密的二氧化碳,使得生命能逃過無數次的滅絕性碰撞,所以我們還應該感謝二氧化碳對於地球生命的保護。
隨著太陽系越來越穩定,隕石碰撞逐漸減少,星球們度過了危險的「青青期」後,二氧化碳這個保護層就不需要了。在撞擊概率逐漸降低的過程中,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也在同步減少,太陽系的突襲警報徹底解除了以後,二氧化碳就達到了一個微量的水平。
歸根到底是碰撞、旋轉和磁場改變了地球的命運,使得我們能夠在太陽的身邊由衷地讚美它,而完全忽略它的殘暴和猙獰,因此我們要非常的慶幸,那40多億年前偉大的碰撞,我們要懷著非常感恩的心情來仰望天上的月亮,碰撞的副產品同時也是地球水資源和二氧化碳回收工程的參與者。
圖解:地球早期一定和金星比較相似
當環顧宇宙時,卻發現「金星」其實是如此的珍貴
人類對於宇宙一直懷有積極的期待,在廣大的宇宙之中一直在努力尋覓與地球相似的行星,目前的確發現了和太陽系相似的星系,其中甚至還發現了很多行星。
人類找到的第1個與太陽系相似的系統是「飛馬51」,距離太陽系有50光年,「飛馬51」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1995年人們在它的周圍找到了一顆行星,它的質量比地球大150倍,相當於土星的大小,這顆行星名為——「飛馬51b」。
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巨蟹55」,距離地球41光年,已經發現它擁有5顆行星,這些行星都很大,基本上都是氣體行星,沒有和地球以及金星相似的,其中最小的行星「巨蟹55e」質量也比地球和金星大80倍。
2007年4月發現了一顆比較接近地球和金星的行星,離我們只有20.4光年的「葛利斯581e」,它是太陽系之外所發現的最小、同時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但是按其質量估計這顆行星也比地球大了一半,重了兩倍。
通過對太陽系以外天體的探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行星中,能夠達到金星與地球相似尺寸的星球很難見到,而金星因為一個並不大的失誤都如此地拒絕生命,那麼宇宙中找到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概率更小。當然對於「地外生命」的存在還是會不斷地去尋找,畢竟我們知道宇宙這個物質體系能夠創造生命。
金星依然是一個宇宙中比我們所知道的其它星球更多儲存著生命希望的,沒有被打開開關的生命工廠,它曾經在幾十億年前把生命的運氣給了地球,那麼作為它存在的受益者「地球生命」應該到了回報的時候了。
把金星改造成一個生命星球
1978年9月14日,前蘇聯發射了「金星12號」探測器,它在向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公裡下降到5公裡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金星上閃電的能量十分巨大,每一道閃電都達到5000萬伏以上,這樣巨大的能量,足以改變金星的大氣環境和各種分子生態,或許就是這樣的宇宙能量能把無機物焊接成有機物,只要電光閃耀金星就應該有生命的希望,當然這種希望必須改變金星地獄的狀況之後,才能成為現實。
現在我們知道金星和地球的命運區別只是源於那一次產生「月球」的撞擊,現在不妨做一個大膽的猜想——我們可以人為地給予金星一次猛烈的碰撞,把它撞歪,並且給它帶來高速的自轉,這樣金星內部的等離子體就可以開始「發電」產生磁場,金星這個閒置的生命工廠也可以開工了,從此太陽風對金星的傷害被屏蔽了,水就能在金星上保存了。雖然現在的太陽系已經停止了「送水業務」,但是人類可以為金星供水。
也許,真的會有那麼一天,我們能用自己的能力把金星改造成一個生命星球,那時我們的太陽系將會成為「多星球聯合的生命系統」」。這樣就是人類對金星深懷歉意的一種最好報答,也是人類對宇宙資源最偉大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