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著的夢囈——端午祭
今日五月初五端午節,乃中華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於當代而言,凡華夏之子,大多皆知此為祭奠三閭大夫屈原而設立之祭奠之日。
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人們至今還在祭奠這位詩人和政治家,除了其在詩歌的成就之外,對其的幾大政治變革和精神探索的成就了解卻不多。第一、獎勵耕戰;第二、舉賢能;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第四、禁朋黨;第五、明賞罰;第六、移風易俗;
其許多政治主張在後世中起到了很大影響,甚至於現代社會都有著借鑑意義。
於當代時下,祭奠屈原之時,是不是除了吟誦和解析《天問》之時,也應當讀一讀屈原的最後一首詩做《懷沙》,更應當認真地研討一下其政治主張在當下政治中的意義呢?
粽香端午起千家,湖面露霏霞。
三閭屈子重祭,殘夢斷,遺懷沙。
亡國恨,怨王家,是誰差?
後人不負,展翼騰飛,再塑中華。
——訴衷情·端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