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出殯那天,三個孩子都在場。大兒子拿著爺爺的畫像走在最前面,二兒子和三兒子則走在棺材的兩側,陪同爺爺走完最後的人間路。
一聲巨響,支撐棺材的一角木材出現了裂縫。事出突然,每個人都被刺耳的聲音嚇住了,儘管有被告知不準回頭,但三兒子還是決定回頭檢查,其他人則原地不動,等待結果。
三年後,三兒子檢查出癌症,體魄最強壯的小兒子卻最先遭受疾病的折磨。後來回想此事,老輩人無不感到惋惜,倘若那天不是三兒子回頭檢查,或許爺爺也就不會帶走三兒子了。
看到這裡,你會想到什麼:鬼神;因果;還是迷信?大部分的人雖然保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但由於都沒有親身的經歷,並不會有確切的態度傾向。不過越長大,越發現許多事情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因此內心開始遲疑,抑或不再排斥那些玄學的事情。
不過,這一切在美國哲學家小西奧多.席克眼中都屬於偽科學,都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論來闡述和解釋。小西奧多.席克和獨立學者劉易斯.沃恩共同編著了《這不科學》一書,試圖從理論切入,讓大眾了解事物背後的科學本質;然後再從實踐入手,提供檢驗事物真偽的科學方法論。讓我們在面對眾說紛紜的社會時,不會人云亦云,聽信一家之言,迷失在信息的洪流當中。
研究心靈哲學、科學哲學以及宗教哲學的哲學博士小西奧多.席克畢業於布朗大學,一直潛心研究各類看似真實、實則荒誕的通靈術、佔卜算命等神秘科學。此次小西奧多與獨立學者劉易斯.沃恩合作,共同編著了這本《這不科學》,試圖深入思維層面,剖析邏輯背後的科學原理,分析事物存在的根本理由。此外,作者小西奧多還獨創了「查究公式」,使我們可以運用更理智的思維方式,去辨別生活中的偽科學,做出更科學更理性的判斷。
在正式了解《這不科學》之前,我們可以先來問問自己:
自己或身邊的人是否經歷過奇異的時間?
自己對他人的斷言是否認可?
自己如何判斷身邊的那些毫無根據但又信誓旦旦的斷言?
作者小西奧多提到:《這不科學》一書的重點並不在於揭穿具體斷言的真相,也不為具體斷言而辯護,而是想要闡明能使我們自己評估任何斷言的批判性思維原則。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作者小西奧多眼中那些斷言不可能之事背後的箇中奧秘。所謂的不可能之事,就是不符合常規現象,違背了事情的自然秩序,和我們日常了解的那些自然科學規律相矛盾。
作者小西奧多講到,面對紛繁複雜的各類斷言,我們需要從其斷言的可能性、似真性和實在三方面考慮,分析斷言內容是否符合邏輯可能性、物理可能性和技術可能性。比如,靈魂出竅、與死人溝通、乃至通過意念移動物件等這樣的超自然現象違反的不是邏輯規律,而是物理規律。另外,作者小西奧多還提到,任何與自然規律不相容的事情,都是物理上不可能的。奶牛不可能跳到月球上,因為從物理學角度來說,違背了控制奶牛的生理機能和引力的規律。奶牛的肌肉根本不可能使它產生足夠的力量,讓它跳到脫離地球引力的速度;並且奶牛跳到月球這一命題從邏輯上來說也是不可能的。
看到這裡,有人會提到很多事物在當下雖然無法實現,但並不代表未來無法實現。比如科幻電影裡常看到的載人航天飛船,雖然目前我們沒有完善的技術來存儲足夠的燃料和食物,但只要技術達標了,這個夢想便能實現了。《這不科學》一書並不是要給當下的各類信息下判斷,因為在作者小西奧多看來,即使斷言沒有被終極性地證明,但也並不意味著它就是假的。本質上來說,我們在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觀點時,不能因為它們技術上不存在,就否定它;也不能因為它們邏輯物理上可能,就肯定它是實際存在的。
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信奉知識會給我們帶來價值,不僅是因為知識本身具有價值,還因為知識背後蘊含著起承轉合。擁有知識,我們才能夠基於現實去預設去控制。但是知識並不代表百分之百的確定。伯特蘭.羅素說,時不時地對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打個問號是件好事。這就意味著,生活中的那些司空見慣的認知並不代表著完全正確的。作者小西奧多更多的是建議我們在遇到一些有矛盾的命題時,尤其是我們能足夠的理由懷疑這些命題時,去懷疑它質疑它,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它。
我們常常會在家族群裡看到各種親人發的連結,內容涉及健康、工作、生活方方面面。雖然大部分時候,我們憑感覺可以很容易地剖析其說法問題,但我們需要培養一種健全的常識懷疑論,也需要給專家一個恰當的地位,既不是一味追捧,也不是一味質疑。《這不科學》書中提到,專家的意見雖然比我們的高明,但這僅限於專家的專業領域,若是超出了他們的學識範圍,那他們的話語與普羅大眾的沒什麼分別。下回,當我們再在家族群裡看到「專家之言」時,試著邏輯分析專家的言語,找到他們的漏洞,以此改變父母對專家的無限信任。
作者小西奧多還在《這不科學》書裡提到,評價怪異現象用到的重要原則是擁有思考某事看似真實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真實的思維。許多研究已表明,知覺是具有建構性的,也就是說知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由我們的頭腦製造出來的。我們是通過眼睛、耳朵及其他感覺器官來感知事物,這些感知還會隨著我們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發生變化,所以說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國外那些令人好奇的UFO的照片、吸引人的尼斯湖水怪、甚至是個人所描述的親身經歷,這些其實都可以被我們的知覺建造出來。雖然我們依賴於自己的記憶,但完全靠記憶來回顧過去,得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我們的長短時記憶不僅受事物發生的頻率所影響,而且有研究提到,記憶並不是逐字記錄的,我們的記憶也像我們的感知一樣,可以被建構;再加上受到諸如壓力、期望、信念等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的記憶會選擇性記住一些,忘記一些,重建一個全新的記憶。因此,哪怕是旁人提到的親身經歷並不能說明事實本身的真實性。
至此,我們了解到,個人經驗並不能提供完全相信某事的可靠證據。過去,我們會依賴通過個人經驗獲取對事物的看法,但現在我們知道了,所謂的個人經驗並不牢靠。《這不科學》書中提到,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尤其是聞名全球的怪異事件,雖然我們沒有好理由去否定它們的存在,但我們也沒有好理由不去懷疑它們的真實性。
另外,作者小西奧多還創造出了查究公式—SEARCH,來檢驗生活中的各種斷言。首先了解一個主張的主要內容;然後去找尋支持主張的證據;與此同時權衡與主張類似的備擇假說和理由;最後再通過妥適性標準來評價每一個主張。這樣的步驟走下來,我們對主張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了。
《這不科學》一書的最後,作者小西奧多就用查究公式詳細剖析了各大詭異事件的前因後果,讓我們學會多角度了解事物本質的同時,也明白了查究公式是如何靈活運用的。
《這不科學》一書講述的理論知識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卻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世界以某種方式存在的,我們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我們不一定非要形式主義地生活,但至少我們可以學會用相對主義的思維來判斷周遭,不必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維障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