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可是熟悉歷史故事的人都清楚:在古文明的世界中,傳說是黃帝打敗了炎帝,按照「歷史是勝利者的遊戲」這個規則,我們要麼叫做「黃帝子孫」,最多也是叫做「黃炎子孫」,可現實情況是今天的華人統一自稱為「炎黃子孫」,讀者朋友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

歷史上是否存在黃帝、炎帝,今天來說已經不可考證,那為什麼今天的人們會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呢?這個要感謝《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翻開《史記》,第一位進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就是黃帝。在司馬遷的筆下,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聖賢明君是黃帝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黃帝之後,甚至連匈奴、閩越之類的蠻夷原來亦為黃帝苗裔。如此一來,便把各族統統納入到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譜系中去了。司馬遷堅持大一統歷史觀和民族觀,將黃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雜語」,下啟二十四史,對於國人自稱「黃帝子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但是,真正廣泛使用「炎黃子孫」這個稱呼的,是在甲午戰爭以後;為什麼距離文明史近4000年之後,我們才自稱「炎黃子孫」呢?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一件事情,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我們不是民族國家(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梁啓超先生首提),我們更多的是王朝國家,王朝國家一般都是尊崇自己的姓氏祖先,很少有人去祭拜傳說中的人類先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說:「遠祖非一,不可遍追,故親盡而止,所以很久以來,我們是不提自己「炎黃子孫」這件事情的。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甲午戰爭後,廣泛使用「炎黃子孫」呢?
這個道理很淺顯,因為當面臨外敵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尋到一個共同的文化符號,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凝聚力,所以長期蟄伏不顯的「炎黃子孫」等稱謂好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頻頻見諸於書刊報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
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候,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危機」即是危險來臨,也是機會來臨,當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浴火重生的時候。「炎黃子孫」稱謂終於在抗戰的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炎黃子孫」不僅僅是一個血緣符號,同事也是一個文化符號,全球的華人自稱「炎黃子孫」,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因為「炎黃子孫」是他們的「根」,也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家」,所以只要大家依然認同中華文化, 「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至於為什麼成為「炎黃子孫」而不是「黃帝子孫」或者「黃炎子孫」,實際上這三個稱謂是一個意思,意思相近。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理由來進行解釋,可能性有2種:

1、與「漢人」一詞相似,因為漢朝的偉大,當時居住在中原的人,自稱「漢族」;二漢王朝的創立者劉邦,是自稱「炎帝」斬白蛇起義,所以炎帝排在黃帝之前。
2、「黃帝」與「皇帝」相近,導致這個詞必定不能經常使用。
讀者,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