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為什麼華人都自稱「炎黃子孫」嗎?與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有關

2020-11-29 溫七公子說

眾所周知,「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可是熟悉歷史故事的人都清楚:在古文明的世界中,傳說是黃帝打敗了炎帝,按照「歷史是勝利者的遊戲」這個規則,我們要麼叫做「黃帝子孫」,最多也是叫做「黃炎子孫」,可現實情況是今天的華人統一自稱為「炎黃子孫」,讀者朋友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

司馬遷

歷史上是否存在黃帝、炎帝,今天來說已經不可考證,那為什麼今天的人們會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呢?這個要感謝《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翻開《史記》,第一位進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就是黃帝。在司馬遷的筆下,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聖賢明君是黃帝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黃帝之後,甚至連匈奴、閩越之類的蠻夷原來亦為黃帝苗裔。如此一來,便把各族統統納入到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譜系中去了。司馬遷堅持大一統歷史觀和民族觀,將黃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雜語」,下啟二十四史,對於國人自稱「黃帝子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但是,真正廣泛使用「炎黃子孫」這個稱呼的,是在甲午戰爭以後;為什麼距離文明史近4000年之後,我們才自稱「炎黃子孫」呢?

黃帝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一件事情,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我們不是民族國家(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梁啓超先生首提),我們更多的是王朝國家,王朝國家一般都是尊崇自己的姓氏祖先,很少有人去祭拜傳說中的人類先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說:「遠祖非一,不可遍追,故親盡而止,所以很久以來,我們是不提自己「炎黃子孫」這件事情的。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甲午戰爭後,廣泛使用「炎黃子孫」呢?

這個道理很淺顯,因為當面臨外敵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尋到一個共同的文化符號,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凝聚力,所以長期蟄伏不顯的「炎黃子孫」等稱謂好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頻頻見諸於書刊報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

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候,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危機」即是危險來臨,也是機會來臨,當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浴火重生的時候。「炎黃子孫」稱謂終於在抗戰的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炎帝黃帝像

「炎黃子孫」不僅僅是一個血緣符號,同事也是一個文化符號,全球的華人自稱「炎黃子孫」,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因為「炎黃子孫」是他們的「根」,也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家」,所以只要大家依然認同中華文化, 「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至於為什麼成為「炎黃子孫」而不是「黃帝子孫」或者「黃炎子孫」,實際上這三個稱謂是一個意思,意思相近。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理由來進行解釋,可能性有2種:

漢王朝創立者劉邦

1、與「漢人」一詞相似,因為漢朝的偉大,當時居住在中原的人,自稱「漢族」;二漢王朝的創立者劉邦,是自稱「炎帝」斬白蛇起義,所以炎帝排在黃帝之前。

2、「黃帝」與「皇帝」相近,導致這個詞必定不能經常使用。

讀者,你們認為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自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有什麼含義?
    現在我們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這些之間有什麼關係,他們由來是什麼?今天小編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大家分享一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融合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
  •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炎黃子孫有哪些特徵?排在第一的與牙齒有關
    中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在代代延續過程中,形成了我們引以自傲的中華民族這一光榮稱號,同時無論身居何處,不管天南地北,我們都還以炎黃子孫而自豪。對於炎黃子孫的來歷,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
  • 你知道嗎?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與天幹地支有關
    實際上,我們已經接觸和很多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了,只是我們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到,例如,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幾件大事情: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你知道嗎,這些大事情統統按照中國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來進行的;如果不知道的話,剛好我想要分享下中國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希望分享完成後
  •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疑問,竟然賠款這麼多,那為何清政府不堅持打下去,與其賠款,不如將賠款變成軍費與日本死磕到底。如果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請聽我分析一下。首先,甲午戰爭後期,雖然清朝在軍事上完敗,但是日本那邊也好不到哪去。
  •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選擇戰爭之路,全民支持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關鍵的原因所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一直處於隱忍狀態,戰爭之後,日本選了通向戰爭之路,其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日本對外戰爭,絕大部分都是與中國發生的,因此就有人認為,日本就是想佔領中國。如果這樣理解,小編只能說,有點片面了。如果日本只有這一個目的,二戰後期,為何將戰線擴大到東亞地區呢!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很多國人們心中永遠無法解開的一個結,這個心結甚至比晚40年後的抗日戰爭讓人心痛,抗日戰爭時期的我們在弱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而且從此之後中國開始真正的崛起。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後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 中國抗日戰爭70問
    編者按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文明網特別編寫了《中國抗日戰爭70問》專題,以幫助廣大網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深刻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文/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眾所周知,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所經歷的規模比較大的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清政府軍隊的陣亡人數大概在4萬人左右,很多人都好奇日軍在這場戰役中的傷亡有多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 皇帝自稱「朕」,太上皇自稱什麼你知道嗎?
    大家會經常看到影視劇中,皇帝一般自稱「朕」,比如說「朕的大清都亡了。」但是皇帝的父親,在世的話,被稱為太上皇,但是太上皇一般都自稱什麼呢?這個歷史的細節,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清楚。其實這也不足為怪,畢竟中國歷史幾千年,做過太上皇的人,沒有幾個,史料統計,大概只有17位太上皇。
  • 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
    日本也明白這個道理,知道自己在亞洲的主導權一定要以中國破碎為前提;如果中國是統一的,那日本在亞洲地緣政治上的地位也必然是邊緣的。明乎此,就明白了自甲午戰爭後,為什麼日本一直都在肢解中國:跟清兵入關不一樣,日本侵入中國以後,並沒有全盤佔領中國,而是把中國分割成好幾塊,這樣有利於構建它在整個亞洲的主導權。
  •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
    這是為什麼?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哪些深層次的影響?值此甲午戰爭120年之際,騰訊思享會邀請到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共同討論「甲午戰爭中的國家觀」。以下是嘉賓對話實錄:自古以來「中國」的概念就沒有明確的疆界騰訊文化: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是沒有近代國家觀念的。
  • 甲午戰爭時期,數十萬清軍為何沒有數萬臺灣義軍消滅的日寇多
    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的巔峰對決,兩國為了打這場戰爭幾乎傾巢出動,日本把全部的海軍和80%以上的陸軍都投入到了這場戰爭中。甲午戰爭中,清軍雖然兵力有上百萬,但防守範圍大,而且大部分是駐防部隊和湊數的,一線實際兵力僅僅17萬人,而日本的實際兵力約為24萬,還有十幾萬隨軍人員,從主力部隊來看,清軍其實並沒有多大優勢。加上海軍沒有日本強,清軍根本打不過日軍。日本海陸並進,打的清軍毫無還手之力。
  • 甲午戰爭,你知道雙方傷亡多少人嗎?
    導語:甲午戰爭,你知道雙方傷亡多少人嗎?甲午中日戰爭因為發生在甲午年,也就是1894年,所以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當時,日本的野心非常大,經常對外進行侵略和擴張。其實日本這一回已經把他們10年軍備擴張的成果都放在了甲午中日戰爭上,日本就是希望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今後更好實施侵略計劃。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到底損失了多少人數只有日本自己知道,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清朝確實在這次戰爭當中慘敗。
  • 胡說還是實錘,遊牧民族為何要在臉上「貼金」,自稱黃帝後裔?
    黃帝是何許人也,相信每個中國人都能知道。作為炎黃子孫,大概多少都聽說過黃帝這位神話傳說人物的故事。根據傳說,黃帝是少典與附寶的兒子,因為在遠古時期統一了中原各部落,成為首領,因此被人們尊稱為黃帝。 後世的人們,均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把黃帝稱為中華始祖。
  • 清日甲午戰爭,外國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甲午戰爭,被俘清軍  英國《帕爾摩報》:大清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  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諸多報導都在極力反思中國的戰敗。1895年2月13日英國《帕爾摩報》報導中稱:「中國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死。」
  • 劉雨田:橫跨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的漢奸,為害半世紀,81歲被槍決
    我們結合當初的歷史,可以大致分出三類漢奸,第一類是曾經留學日本的人,他們清楚地知道日本和中國差距很大,認為作為一個農業國的中國,是戰勝不了工業國的日本,從而心生絕望,於是當了漢奸。 第二類是一些地痞流氓土匪惡霸,他們這些人不論何時都是政府要剷除的社會毒瘤,為了繼續作威作福,所以選擇投靠了日本人。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湖北省舉行癸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新聞發布會
    經中央批准,癸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將於6月4日(農曆四月二十六),在炎帝故裡隨州舉行。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主要是通報活動籌備的有關情況。首先,我代表尋根節組委會,對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媒體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不贊同出戰,光緒帝為什麼還執意打甲午戰爭?
    所以,甲午戰爭,不管清朝願不願意,日本這邊是一定要打的!面對日本人的來勢洶洶,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不贊同出兵,而尋求避戰求和,但光緒帝為什麼還執意打甲午戰爭呢?李鴻章避戰求和也是有道理的,畢竟他當時也算類似於大清的外交官了,光緒帝深居皇宮大院,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變化特別大。但李鴻章知道啊,雖然他也宣傳北洋水師亞洲第一,北洋水師閱兵也搞得浩浩蕩蕩,但那就是騙騙鬼的,騙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