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邯鄲是著名的成語之鄉。其實,鶴壁市的淇縣(古稱朝歌)也是出成語的地方,也同樣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鄉」。作為成語之鄉的邯鄲,與之有關並且影響較大的成語也無非幾十個,而出自朝歌的成語典故則有數百個,筆者所收集到的就有116個。
為什麼朝歌產生這麼多成語典故,因為朝歌是商朝紂王時期的都城,它還是383年的衛國國都。名城出典故,名城出名人,名城遭評論,名城出成語。朝歌成語典故中,事關殷都朝歌、衛都朝歌的佔去了85%,剩餘的也多與此有聯繫。
縱觀朝歌成語典故,其來源大概分為五種類型:
與商紂古都有關的。在朝歌成語典故中佔了三分之一還多,比如肉林酒池、助紂為虐、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前徒倒戈、不食周粟等等;
與衛國國都有關的。如鄭衛之聲、墨子回車、高風亮節、好鶴失國、玩物喪志等等;
源於古代詩詞名作的。如膚如凝脂、旁若無人、式微、琢磨、切磋等等;
與朝歌其他歷史人物有關的。與鬼谷子、荊軻、寧戚等有關的,如縱橫捭闔、盤根錯節、旁若無人等等;
屬地方俗語或風物的。有殷紂王的江山鐵桶一般、扯淡等等。
本文所列成語,都是與古朝歌有直接關係的,如果算上衍生、派生的,那就太多了。本文所列成語基本遵循以下標準:
1.事件發生地在朝歌。包括帝乙、帝辛時的朝歌及周邊;武王伐紂到衛懿公失國(前1046~前659)的衛國;詩經中的邶、鄘、衛;其後各代的朝歌、淇縣;
2.朝歌人在朝歌發生的事件;外籍人在朝歌發生的事件;朝歌人在外地的事件但與朝歌有關聯;
3.外籍人評論朝歌人朝歌事產生的成語典故,比如「玩物喪志」,許多古籍都是引衛懿公之事而評之,比如「見微知著」,韓非子因箕子與紂王事而評之,都應該納入;
4.雖朝歌人但事件發生在外,且事與朝歌關聯不大的,不應納入;比如「圍魏救趙」,比如「旁若無人」等等;
5.衛國事件衛懿公後的衛戴公、衛文公前期之事,視情況有的還可以納入,因為整個衛貴族剛剛從朝歌遷出,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再以後的就不便納入了。
筆者收集到的116個朝歌成語典故如下:
鄭衛之聲肉林酒池
託梁換柱大義滅親
玩物喪志靡靡之音
倒曳九牛助紂為虐
敲骨驗髓牝雞司晨
膂力過人武王伐紂
不食周粟高風亮節
載馳載驅投桃報李
眾叛親離前徒倒戈
亡國怨祝除惡務盡
血流漂杵大勢已去
匪石之心匪石匪席
燕燕於歸之子于歸
泣涕如雨悠悠我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攜手同行搔首踟躕
燕婉二子乘舟
桑中之約人而無儀
人而無止人而無禮
膚如凝脂手如柔荑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載笑載言載歌載舞
揣摩式微
扯淡抱布貿絲
夙興夜寐信誓旦旦
耳提面命總角之宴
諄諄教誨安忍無親
謔而不虐委委佗佗
柏舟之誓柏舟之節
惠然肯來中冓之言
首如飛蓬甘心首疾
彝倫攸斁無偏無黨
黍油麥秀耿耿於懷
寡人比幹剖心
武公期頤三監之亂
愛屋及烏玩火自焚
一竅不通百無禁忌
覆水難收好鶴失國
剖腹葬肝土崩瓦解
墨子回車弟子掩目
縱橫捭闔盤根錯節
旁若無人愚不可及
牧野之戰寧戚扣角
寧子飯牛箕子操
切磋琢磨
諸神退位惡貫滿盈
同心同德為淵驅魚
為叢驅雀徙宅忘妻
以暴易暴不食周粟
殷鑑不遠五福臨門
綠衣黃裏白旄黃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作威作福扣馬而諫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離心離德新臺之醜
愛鶴失眾白圭之玷
舌不可捫見微知著
殷紂王的江山——鐵桶一般
喝朝歌的水,不能說紂王無道
殷紂王的兒子——死別
鑿不斷的金牛嶺,攻不破的朝歌城
116個朝歌成語典故見筆者所著《解讀朝歌》(河南人民出版社),下面擇其中一部分作一簡介:
鄭衛之聲
指春秋時期鄭國、衛國的民間音樂。其中衛國的民歌和音樂非常興盛,《詩經》中的「國風」其實就是當時的民歌,「衛風」、「邶風」、「鄘風」共三十九首詩,流傳於古朝歌一帶。
肉林酒池
古代傳說,商紂王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為長夜之飲。今朝歌城西北十二裡大窪村,相傳即當年的酒池。《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託梁換柱
相傳商朝時一次宮殿的柱子忽然斷了,眼見大殿即將倒塌,商紂王用手託起了房梁,直到衛士們換上了一根新的柱子。形容人力氣很大。
玩物喪志
常用來指過分迷戀醉心於玩賞某些事物,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
春秋時,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痴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結果被北狄戰敗身亡。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
《尚書·旅獒》中有:「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助紂為虐
幫助壞人幹壞事。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講是:「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然而後來歷代主流文人肆意貶低商紂王,給他加了越來越多的罪名,人們將「助桀為虐」改成「助紂為虐」。
大義滅親
大義滅親出於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的故事。石碏的兒子石厚與衛公子州籲相互勾結,殘忍暴戾,無惡不作,成為朝歌大害。石碏設計除掉禍根,為國為民除害,堅持把兒子石厚與州籲一起斬首。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大義滅親」。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說:「石碏,純臣也……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投桃報李
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友誼深厚。暗含有投入少,回贈多之意。
《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抑》是衛武公所作。《衛風·木瓜》中也有「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之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眾叛親離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籲殺死他的哥哥衛桓公篡位,對內殘暴統治,對外窮兵黷武。魯隱公問大臣對公子州籲的看法,眾仲認為公子州籲殘暴狠毒,失去親信的擁護,眾叛親離必定失敗。《左傳·隱公四年》:「陰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詞名句,出自《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大致意思是:今生拉著您的手永結美好,與您永不分離白頭到老!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傳誦,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
攜手同行
風雨同舟,共同前進的意思。語出《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桑中之約
指男女幽會的密約。成語出自《詩經·鄘風·桑中》:「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膚如凝脂
皮膚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膚潔白且細嫩。語出《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這是描寫衛國夫人著名美女莊姜的詩。
載歌載舞
形容盡情歡樂。出自於《詩經·氓》:「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後人作「載歌載舞」。
揣摩
出自於《鬼谷子》,《鬼谷子》中有「揣篇」、「摩篇」,講究反覆推敲、思考、琢磨、試探,以求了解對方的情況和心理。
式微
指事物由興盛而衰落,詩經裡面的話,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為王室的衰微,現多指衰落,漸變的無足輕重。出自《詩經·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意為:「天黑啦,天黑啦!為啥不回家?」
扯淡
指沒有根據的閒扯、沒事幹胡說八道。「扯淡」起源於朝歌摘心臺的「扯淡碑」。碑首刻了「再不來了扯淡」幾個大字。此為所見資料中最早出現「扯淡」一詞。
夙興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奮。出自於《詩經·衛風·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信誓旦旦
形容誓言說得真實可信,一般作貶義詞用。出自於《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耳提面命
形容長輩教導晚輩熱心懇切。出自於:《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抑》這首詩是衛武公平定叛亂輔佐周平王即位後所寫。作為深有威望的肱股老臣,衛武公在詩中對周平王復興周室寄予厚望而諄諄教誨。
諄諄教誨
懇切、耐心地啟發開導。出自於《詩經·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謔而不虐
開玩笑而不使人難堪。出自於《詩經·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矣。」歌頌衛武公談吐優雅,胸懷寬廣,幽默而親切。後人用為「謔而不虐」。
愛屋及烏
喜歡這座房屋,連同住在屋簷下的小鳥也喜歡。典出武王伐紂、紂王鹿臺自焚後,對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徵求姜太公的意見,太公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裡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
玩火自焚
比喻幹冒險或害人的勾當,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出自《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講春秋時期,衛國衛莊公的兒子州籲殺兄衛桓公篡位,魯隱公問大夫眾仲如何看待此事,眾仲說如此殘忍的人會眾叛親離的,用兵就像用火一樣,不知收斂就會燒死自己的。
一竅不通
比喻一點兒也不懂。源於「比幹剖心」的故事,孔子聽說比幹剖心的事,說「人的心有一個竅是通的比幹就不會被殺死了。」遂有了「一竅不通」這個成語。見《呂氏春秋·過理》。
土崩瓦解
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淮南子·泰族訓》有:「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鬼谷子·抵巇》也有:「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
縱橫捭闔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出自《鬼谷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盤根錯節
形容情況錯綜複雜,矛盾交織。典故出於東漢時朝歌長虞詡故事。虞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漢代曾任朝歌縣令。《後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虞詡治理朝歌有功,後升任武都太守,永和初,官至尚書僕射。
愚不可及
原指人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塗逃避責任。後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典故出自春秋時朝歌人寧武子的故事。衛文公治國有道,政治開明,寧武子竭力盡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到衛成公時,君主昏庸無度,形勢惡化,他就退居幕後裝起糊塗。孔子曰:「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切磋
比喻道德學問上的互相研討、砥礪;出自於《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借淇河邊的竹子歌頌衛武公的高風亮節、文採品德。
五福臨門
「五福臨門」這個成語,源出於《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洪範》是商紂王的叔父商朝大臣箕子向周武王講述的治國方略。
作威作福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藉職位,濫用權力。出自《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闢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洪範》是商紂王的叔父商朝大臣箕子向周武王講述的治國方略。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意為不能過於相信書本、教條主義,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辯證地去看問題。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提醒人們,讀書應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
見微知著
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典故出自箕子和商紂王的故事:商代末期,商紂王漸漸變得驕奢淫逸,箕子就進諫紂王:吃飯用象牙筷子,就不會再用土陶做的器皿,必將會用犀玉之杯;象牙筷子犀玉杯,必定不會再盛五穀之羹,就會想吃犛牛、大象和豹胎那樣的山珍海味,就會想著把天下的珍奇寶物都擁為己有,再發展下去還會製造豪華的車子,建造奢華的宮殿,這樣下去,君王哪裡還會振作精神處理國家大事呢?後人認為作為聖人的箕子能夠從事物的萌芽而知道其末梢,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韓非子·說林上》有:「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搔首躑躅
形容坐立不安、抓耳撓腮的樣子。語出《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是君王對自己的謙稱。源自《詩經·邶風》:「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後來引用為君王自稱。
旁若無人
身旁好像沒有人。形容態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旁若無人的典故源於荊軻的故事。《史記·刺客列傳》說荊軻在燕國時,常常在街市上與高漸離喝酒、唱歌,唱到激動處,擁在一起大哭,旁若無人,像街市上沒有行人一樣。荊軻,朝歌人,現朝歌城南有荊軻墓。(燕昭安)
來源:鶴壁日報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