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學富
吳自牧的《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正月即農曆的第一個月,朔日即一個月的第一天,看來,古人是將陰曆年為「元旦」。
元旦的「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起源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晉書》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詩句。南宋詩人陸遊有《己酉元旦》詩云:「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描寫了元旦的快樂情景。
元旦在古代有元春、元日、元正、元辰、元朔、上日、正旦等多種別稱。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份和日期有時也不一致。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上古和夏朝,以孟春月(農曆1月)作為正月。周朝以農曆11月為正月。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七國爭雄,戰爭頻繁,人們沒有機會顧及編制曆法。秦國統一天下後,把農曆10月作為正月,10月1日為元旦。漢朝建立後,沿襲了秦朝的曆法。到漢武帝時,頒行《太初曆》,規定農曆1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元旦,與夏朝相同。之後,歷代相沿未改,所以這個曆法又叫「夏曆」(今俗稱為農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1月1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元旦」,成為全國人民的法定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