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青島新聞網獨家】
(文/於泓 圖/孫志文)
「做生意有風險很正常,但我賭的是青島未來的發展前景,目前看來,不僅沒有輸,贏面還很大!」
2017年,青島新聞網獨家報導了劉曉的故事。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碩士畢業,又拿到了英國皇家園林設計師協會的會員身份,青島小夥劉曉放棄了國外的高薪,選擇回國創業。
沒有選擇風口或是網絡爆款,林業專業出身的劉曉在即墨區包了1500畝地,種上了櫸樹、雪松,放下了海歸留學生身段的他,當起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現在有30萬棵樹,去年是第一次見到回頭錢,今年的銷售額預計能達到500萬左右,要盈利的話還差100萬。」劉曉打趣說,從決定創業到今天,連拼帶湊,這個項目前前後後已經砸進去了4000萬,「再找夥計湊上2000萬,我也能去投資《流浪地球》了」。
「中國學歷最高的農民」一口流利英語「驚」了美國買家
劉曉的農場位於即墨龍泉街道梁家屯村,一個要靠發位置才能精確找到的地方。再次見到劉曉時,他穿的還是兩年前接受採訪時的褲子和鞋,髮型依舊犀利,身上的書生氣已經被黃土地磨了個乾淨。
還是那個貨櫃改成的辦公室,會客依舊是小馬扎,但是劉曉的學歷變了,兩年前還是碩士,去年成博士了。
「也不是說自己多拼,晚上守著這一片林子實在沒事兒幹。」劉曉這幾年過的是書中才有的「耕讀傳家」的日子。白天指導工人種樹、打理林場,晚上六點半準時開始讀書,直到眼皮完全抬不起來了才上床睡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碩士搖身一變成了劉博士,朋友們都戲稱他是「全中國學歷最高的農民」。
關於學歷,劉曉講了個段子。就在幾天前,幾個美國客戶來農場想找劉曉買樹,本來美方擔心交流不方便,還帶來個翻譯,結果劉曉全程英語解說,把美國客戶帶來的翻譯嚇了一跳,「青島農民素質太高了,隨便拉一個英語都這麼溜的?」
劉曉說,這個事兒雖然跟段子似的,但是暴露出了現在農業領域的一些問題。對於大部分農民來說,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現代化農林業知識培訓,這種情況會導致我們的農林產品裡鮮有精品,工業化程度一直上不去。
「博導選我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這片林子。」劉曉說,他的這片林子導師也來看過,給了很高的評價,就農林這個領域,搞研究的不少,像他這樣真刀真槍創業的,眾多師兄弟中就他一個,導師希望這種科研和生產上的脫節能在他這有所改善。
5年投了4000萬,他是村民眼中的「財神爺」
留學英國又斥巨資創業,單純這些流露出的信息,就能大概猜出劉曉是個什麼身價。他自己有時候也想,如果當初把這些錢全都買了門頭房,每個月靠收租也能比現在活得滋潤,發財的路千萬條,他選了條最崎嶇的。
「有些事總要有人做,我對家鄉的這些山山水水還是有感情的。」劉曉說,他是個鄉土情結特別重的人,網上總有人說大環境如何如何、青島如何如何。城市之間的差距客觀存在,但路是走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而在劉曉看來,自己創業這幾年並非一無所獲,最起碼靠著他自己,解決了周邊幾個村的就業問題。劉曉農場裡的50位工人全部來自於周邊的農村,那些稍微上了點年紀不想外出打工的農民,全被他僱了過來,每年光人工的費用就要花上百萬。
不同於其他的農場,劉曉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全都用在了自己這1500畝地上,這也是為什麼他前期投入巨大的一個原因,像科學灌溉、空間利用此類最新、最成熟的技術全部能在他的林子裡看到,包括工人的培訓,教會大家如何科學種植。劉曉現在最驕傲的就是,即便自己去外地上一個月的課,他的農場依舊能順利、高效地運轉。
目前,劉曉的農場以出售綠化樹木為主要收入,因為科技的加持,劉曉種的雪松、櫸樹,無論冠形還是筆直程度都遠超其他競品,別人一棵樹賣1000元,他賣1200元也有人買。去年的上合青島峰會,包括在建的膠東機場,都有他供應的綠化樹木,去年農場營業額300萬,劉曉今年有信心衝擊500萬大關。
「過去同學看見我都覺得可憐,現在很多人諮詢想要入行!」
農場剛剛起步的時候是劉曉最困難的日子,那時候他住的還是帳篷,有個同學來看他,看見這裡的一片荒蕪之後,當場流下了「可憐」的淚水。挺過最困難的那段日子,現在很多人都向劉曉打聽,這一行能不能進?
「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不建議貿然入行。」劉曉說,農林這行最大的成本是土地,這塊費用佔了他前期投資的大頭,而不同的城市對於這種項目的補貼程度不同。拿他熟悉的河北省來說,政府補貼下來,一畝地的費用只有幾百塊,他創業的時候,沒趕上好這些好政策,好在靠著自己的家底和一腔熱血挺過來了。
「這行受大環境、城市發展因素影響特別大,城市發展越好,對綠化樹木的需求就越多。」劉曉說,他當初選擇這個領域創業,一方是自己有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就是看好了青島未來的前景。
作為一名青島人,劉曉對自己的家鄉發展有信心,有人摘桃就需要有人來種樹,所有人都想著摘桃子,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大家都餓死。
劉曉的農場裡有30萬棵樹,去年開始,有一部分樹開始對外銷售。劉曉:「去年農場營業額300萬,今年有望突破500萬。」
林子裡的每一個大坑,代表一棵已經賣出去的樹。
因為科技的加持,劉曉種的樹無論冠形還是筆直程度都遠超其他競品,別人一棵樹賣1000元,他賣1200元也有人買。
系了藍色帶子的樹是已經被客戶選中的。為了種這些樹,劉曉東拼西湊,前前後後砸進去了4000萬元。
劉曉農場裡的50位工人全部來自於周邊的農村,那些稍微上了點年紀不想外出打工的農民,全被他僱了過來,每年光人工的費用就要花上百萬。
作為一名青島人,劉曉對自己的家鄉發展有信心,有人摘桃就需要有人來種樹,所有人都想著摘桃子,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大家都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