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園內居住的人,該是怎樣的呢?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的這首《遊園不值》,讓攀過矮牆的一枝紅杏驚豔了千年。年歲漸長,我的目光常常越過那枝紅杏,流連於詩人久扣不開的柴扉前,遐想園內居住的該是怎樣的風流人物。

作者:趙鳳貞

柴扉和園內的蒼苔花徑渾然相映,一如隱居多年的葉紹翁和園內的布衣主人自是高山流水的知音。小扣久候卻無怨言,足見兩人彼此看重又惺惺相惜,而那「應憐屐齒印蒼苔」,看似玩笑般的猜想,更是他們相知彌深的見證。柴扉乃草木之門,自然擋不住眾人入園的腳步,君子便不同了。知己的默契自持所呈現的修養之美,亦如滿園關不住的春色,漫過蒼苔與柴扉,直抵內心清明處。

無獨有偶,久經離亂的杜甫,曾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的草堂長住。友人崔明府前來探望,這令野老情懷大慰,揮毫寫就「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千古佳句。崔明府是何等人我們已無從知曉,但能入蓬門來看落魄的朋友,應是重情重義之人。主人對朋友來訪感到滿心的歡喜和至誠的期待,足以想見蓬門之內將是怎樣一場酒逢知己的「盛宴」了。如此神來之筆,除了令我輩汗顏之外,也只能感嘆蓬門之內多雅士了。

能有知音往來固然好,可事實上知音難覓,李商隱曾感嘆:「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連認識的人都稀少了,遑論知音呢?即便有,身處山林荒野,見上一面也著實不易。所以更多時候,「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之後,是如潮的寂寞來襲,而那「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的相問,不過是一場奢侈的期待罷了。且不論相送的是不是知音,王孫公子熱衷功名當是常理,哪兒有時間來陪你這鄉村野老?以「年」為計的等待多麼漫長。王維有詩,「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可見寂寞之深;而元稹的「柴扉日暮隨風掩,落盡閒花不見人」,則更顯院落空空,寂寞開無主的神傷之態。

新華社資料圖

然而寂寞處即覺悟處。人們都說:「自古聖賢皆寂寞。」我卻認為,正是這種寂寞情懷,方才成就了聖賢。草舍柴扉讓他們隔絕世俗、超然物外,也使他們沉想深思,凝練內在的生命深度,從而在精神領域更上層樓。更上層樓,王維才有了「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悠然之心;更上層樓,陶淵明才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然之意。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古往今來,多少人抵達繁錦之後,仍舊皈依在小小柴扉之內,於每朵花前認清自己的前世,於天地間行走成草木的顏色。待把浩大的曾經煉成尋常日子裡的波瀾不驚,才發現昨天與今天之間,那隔著的萬裡江山以及千重晝夜的,不過是一扇柴扉,一扇鄙薄過、遺棄過、露宿過、輕扣過、日暮清風裡開合過的柴扉。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遠古時代柴扉的象形描寫,竟是甲骨文中的「困」字;「口」像柴門的框架,「木」表示樹枝或荊棘之類的東西,木在口中,以阻擋他人進入。其實對居於柴扉之內的人而言,若能看破,有形似無形;若看不破,拘囿的不過是自己罷了。

生命中的柴扉,需一扇一扇、一重一重看清、悟透,如此才能聽見心底奔湧著的天籟之音。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一枝紅杏出牆來,生命是壓抑不住的,生命一定會找到它的出路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是南宋末年的詩人。詩寫到南宋末,變化就不多了。很多詩人開始寫一些自娛自樂、輕鬆有趣的小詩。這首詩就是如此,裡面沒有沉重的感情,也沒有高深的知識,就是準確、細膩地把握住了生活的一個瞬間,妙趣橫生,餘味無窮。先看題目,叫《遊園不值》。「不值」,就是沒遇到,沒如願。
  •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詩描繪的春景有多美?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現代的釋義:先說說題目,不值可不是不值得的意義,這裡是沒有機會的意義,題目的整體意思概括下來就是,想要遊園卻沒有機會,因為他的朋友出門去了,所以他連門都沒有進去。應該是擔心木屐子在院子裡的蒼苔上留下痕跡吧,所以敲了很久都沒有人來開門。可是滿園的春色卻是關不住的,這不一枝紅杏從牆裡伸出頭來了。
  • 「一枝紅杏出牆來」,明明是寫春色,後來如何被人玩「邪」了?
    「一枝紅杏出牆來」,明明是寫春色,後來如何被人玩「邪」了?二流詩人改動陸遊一個字,成就一首千古名篇,原詩反而被人淡忘!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題「遊園不值」,說的是詩人想遊園,卻吃了閉門羹,連門兒都沒能進門。「屐齒」中的「屐」,是古人常穿的一種木鞋,鞋底前後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 「一枝紅杏出牆來」本是經典詩句,卻被認為充滿貶義不應教給孩子
    但是有一首很著名的詩,卻因為現代文化的原因,被很多人認為不應該繼續給孩子學習。這首詩就是《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七言絕句,七言絕句也是葉紹翁最擅長的。從這首詩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題目是「遊園不值」,這裡的意思是說自己來遊玩的目的沒有達到。為什麼沒有達到?我們看詩就知道。
  • 杏花本應是白色,為何詩人寫「一枝紅杏出牆來」,還能流傳千年?
    我國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多少個四季變幻,而詩人也永遠不會在春天缺席。對於春天,詩人們或詠春、或傷春,不管哪種情緒其實都是對春天的一種最純粹最原始的感覺。當每一個詩人寫下自己那首描繪春天的詩句時,一定都是他們當時的所感所想,想要用詩詞來將當時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將滿眼春色留於字裡行間。
  • 家長給孩子說「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思,老師:不會解釋就別瞎說
    這本來是說每個人對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品讀方式,但不知何時起,卻成了很多人曲解作品原意的藉口。在古詩詞裡,這種曲解更是屢見不鮮:把蘇軾寫春景的絕美詩句「春宵一刻值千金」當成洞房詩;把元稹的愛情詩「貧賤夫妻百事哀」,當成抱怨生活的俗語;把李商隱訴說相思的「蠟炬成灰淚始幹」,當成誇園丁的妙語。
  • 葉紹翁「一枝紅杏出牆來」,紅杏本是正經花,為何會有「出牆」意
    杏花開在二月,春天剛到杏花就爭相開放,村裡村外到處都是,詩人竟然折來放在金盤之中款待賓客,可見對花開爛漫的杏花有多麼喜愛。如唐代溫庭筠的《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慾黃昏,無聊獨閉門。
  • 「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年入選課本,卻被誤讀千年,真正意義無人知
    「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年入選課本,卻被誤讀千年,真正意義無人知前言:在古代的時期裡,出現了很多的詩人,他們所塑造出來的詩句,總是會被我們現代人進行著學習,但是很多的句子都被現代人進行著惡搞,更是被人們隨意點去改編。
  • 農村俗語「不怕紅杏出牆,就怕野花進房」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夫妻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不怕紅杏出牆,就怕野花進房」,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杏花是白色或粉色,為什麼要說「一枝紅杏出牆來」?5首杏花古詩
    01杏花的顏色我們了解的關於杏花的詩,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這首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就是去找朋友沒找到,但是卻看到主人家院牆外伸出一枝紅色的杏花,繼而想到朋友家裡已經是春色滿園了。▲杏花至於《遊園不值》為什麼會這麼寫,我考慮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不太浪漫,那就是葉紹翁和大多數的人一樣,分不清楚桃花還是杏花。第二個原因,那就是伸出牆外的杏花還沒開,是紅色的花苞。《廣群芳譜》關於杏花的描述:「花二月開,未開色純紅,開時色白,微帶紅,至落則純白矣。」
  • 女人出軌為何叫紅杏出牆 而男人叫桃花運
    為什麼形容女人紅杏出牆,形容男人叫桃花運  紅杏出牆由來  最早的出處,可能是宋代的話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這個話本說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顧禮教的戀愛情事。元代白樸根據此話本,還寫成著名雜劇《牆頭馬上》。到了元代以後,」紅杏出牆「的用法就愈加明顯起來。
  • 10首詩紅人不紅的詩,很多人都讀過,但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誰
    在詩詞圈,有些人的作品永遠都比本人的名氣要大,寫了不少好詩好詞,但本人並沒有大紅大紫。下面10首詩中的名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卻對其作者和整首詩不甚知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