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2021-01-19 老曾說裝修

隨著廣州的城市化建設的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了廣州這座一線大城市;有些人是迫於生活的無奈,有些是為了心中的那個夢想;雖然在廣州工作面臨的是比在老家需要花費更大的生活成本,但是在廣州不僅工資比老家高、就業市場也比老家更廣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背井離鄉「廣漂」的原因所在;這些現象的形成也造成了留守兒童的出現。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

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

爸爸媽媽的這個選擇對於年幼的彤彤來說是「委屈」的,雖然在老家爺爺奶奶百般寵愛,但是對於彤彤來說爸爸媽媽才是她最有安全感的依靠,出生地在廣州的她也一直以為廣州的那個家才是她的家,而老家的房子那是爺爺奶奶的家;因此,每次跟媽媽視頻都會說「媽媽我不想在奶奶家」。

二:對於大多數「廣漂」父母來講,孩子由誰來看護,在哪裡讀書,都是年輕的父母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需要面臨作出的重要抉擇。

1,廣州工作讓年輕人實現了夢想,即便有了孩子以後,也是不太可能會在短期間回到老家那座小城市的,因為那裡的工作機會真的太有限了。

也因為他們沒有廣州當地的戶口,孩子無法享受實惠的義務教育就讀公辦學校;即便每個月花上昂貴的學費上私立幼兒園,也不一定等於以後能上當地的小學與初中、以及參加當地的高考。

這些因素導致他們心裡很沒有安全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選擇讓孩子回老家做留守兒童的原因了。

2,但是也有一部分有理想、有遠見的父母選擇讓孩子留下來;他們在孩子出生後、有的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時就做起規劃。

讓孩子留下來,從自己做起;入戶廣州,不僅孩子可以順利地在廣州讀書,以後的後代就是廣州人了,也不用像父母輩一樣背井離鄉做「廣漂」。

三:要問以「廣漂」形式留下入戶的新廣州人他們累嗎?他們真的不輕鬆。

那一年,他們剛畢業,踏上了「廣漂」這條路,來到了廣州這個大城市為夢想拼搏;拿著勉強夠用的工資,在廣州住著擁擠的合租房。

一轉眼已經漂泊10幾年,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青春與汗水,他們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寫下誓言,那就是不能讓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

我認識的網友梅子,就是新一代廣州人的代表,她說把孩子留在身邊是底線;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孩子是保姆帶,等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換成了鐘點工;這樣不僅不會耽誤自己工作的黃金年齡,也是較為節約成本的一種方式。

她說自己不僅體驗過「廣漂」一簇剛來廣州時的艱辛,自己也是留守兒童長大的,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再成為留守兒童;寧願在孩子小的這幾年花點錢,也要讓孩子留在身邊。

入戶廣州,是她五年前就開始計劃著的一件事;如今不僅自己與老公成功入戶了廣州、孩子也是廣州戶口,孩子也順利上了公辦幼兒園。

四:想辦法讓孩子留在廣州、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不想讓孩子在「廣漂」,以後想辦法再把父母從老家接過來,這可能是大部分廣漂一簇的夢。

1,廣州作為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廣州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即便你不會粵語,廣州當地的居民也會很友好用「廣式」的普通話跟你交流。

2,廣州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不僅讓「廣漂」一簇實現了夢想,也給了新一代的廣州人後代更多的希望;在廣州,無論你是否有高大上的學歷,只要肯努力,就不缺工作機會。

3,想要入戶廣州,相對比其它一線城市來說廣州給出的政策也是最寬鬆的。

隨著2020年廣州入戶政策的進一步放寬,最近我的一位在廣州工作的老鄉就通過入戶代辦公司「廣州寄錦入戶」順利落戶了廣州海珠區;來年孩子就能在當地的公辦幼兒園上學了。

擁有廣州戶口,不僅讓飄著的那顆心更踏實,讓孩子留在身邊不用做留守兒童是關鍵。

溫馨提示:想要辦理入戶廣州不走彎路,找一家靠譜的代辦入戶公司諮詢或是代辦肯定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但是大家也需擦亮眼睛,畢竟代辦市場魚龍混雜。

我老鄉找的那家代辦公司還不錯,位於天河區天河路,有著多年代辦入戶經驗;據說最近還在舉辦「111寄錦入戶節」,在當地名氣還挺大,是一家靠譜的入戶代辦公司。如果有朋友有需要的話可以百度搜索一下「廣州寄錦入戶」了解更詳細的相關信息。#我為什麼留在廣州#

雖然不可能每一個人的夢想都實現,但是為了我們家人的幸福,努力吧!朋友們!

相關焦點

  • 用鏡頭記錄留守兒童的打工夢,讓公益電影守護留守兒童的家
    他們用鏡頭記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日常和夢想,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他們慢慢了解這些兒童的內心。我自己也是一個留守兒童,在大學的時候,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書中用「留守兒童」這個名詞,來定義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的孩子們。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跟湖南老家的這些孩子們,都是「留守兒童」。拍攝「留守兒童」的動機真正促使我走進紀錄片這個行業的原因,是當時有一個政策叫撤點並校,就是把村裡面的學校拆掉,集中到鎮上辦學。而大家看到的這張圖片,我的母校光明小學,也面臨被拆的命運。
  • 安慶1歲留守女童摔倒,隔著監控喊爸爸,爸爸:恨不得馬上回家
    留守兒童,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社會群體,因為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愛、母愛,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和關愛,家庭教育和三觀引導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安全也是一大問題,近些年,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 「我不想住奶奶家」雖童言無忌,卻折射出父親的家庭經濟地位!
    同學小雅說,她兒子雖然才6歲卻是一個早熟有主見的孩子。一個周末,他們準備過一個完整浪漫的周末二人世界,享受清靜浪漫之周末。就與兒子商量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住兩天,誰知,6歲的兒子小濤開口就說:「我不想住爺爺奶奶家,他們家又髒又破,要住就住外婆外公家。」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陳偉在大埡村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村小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我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把我帶大的,我知道對他們來說,教育扶貧比物質扶貧更有效。」為了讓山裡孩子更自信地走出去,他成為了學校的一名全科教師,承擔起了一個班級所有學科的教學。大埡小學是月沱學校的一個教學點,目前有33名學生,共有三個年級。
  • 縣民政局圍繞「三條線」關愛留守困境兒童
    2020年,縣民政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合力推進了兒童關愛保護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健康成長。一是防範風險,築起關愛保護防線。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強化部門間協作配合,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合法權益;疫情期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陽光公益服務中心走訪慰問51名留守兒童,對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慰問,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在春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開展關愛行動,對龍橋、石頭、廬城等鎮3名困境兒童進行慰問,發起「六一」抗疫攜童前行和「疫樣六一,童樣精彩」活動,以實際行動做好關心關愛工作
  • 奶奶過年給孫女6.6元紅包,女兒:「媽,我以後不想來奶奶家了」
    奶奶過年給孫女6.6元紅包,女兒:「媽,奶奶是不是不喜歡我?」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個事情,一位小朋友"嫌棄"奶奶給的紅包太小,鬧了不開心的情緒。寶媽王女士(化名)在一個討論"過年怎麼給紅包"的帖子下分享了一件事,去年過年帶女兒回爺爺奶奶家時,小孩玩得還挺開心的,但回到自己家以後,女兒就說:"媽媽,奶奶是不是不喜歡我?
  • 關於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情況的調研
    2015年七八月份,我在鄂州市鄂城區澤林鎮掛職鍛鍊期間,以掛職地區為例,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情況進行了調研,旨在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情況,引起人們的重視,啟發思考,提出建議,希望能為改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生活狀況、解決問題提供參考。
  • 渝水五小為留守兒童舉辦集體生日(圖)
    集體生日 黃小麗 攝  大江網/新餘頭條客戶端訊 黃小麗報導:點蠟燭、切蛋糕、和父母一起過生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事,但對於留守兒童來說1月8日上午,渝水五小為27名留守兒童舉行了一場溫馨的集體生日。  在生日會上,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跳舞、做遊戲,共同譜寫這快樂的時刻。隨後,在陳梓涵和陳紫綺兩位同學吐露的心聲中讓我們感受到這些孩子的無奈以及對父母的思念。他們的堅強勇敢讓在場的教師們黯然落淚,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就算爸媽不在身邊,也一樣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 把小女兒送去奶奶家,三個月後,年輕夫妻發現了不對勁兒
    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模式逐漸蔓延,人們慢慢適應了這種忙碌的日子,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人們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找尋平衡,而這樣的生活,讓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變得越發少了,很多年輕的家長都選擇讓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家照看孩子,這樣不僅能騰出更多時間減少生活壓力,還能讓孩子和老人之間關係更加親密,來互相滿足老人和孩子心靈上的情感缺失,兩全其美。
  • 16歲少年悄悄離家,被爸爸找到後流淚:我夢見我在教室讀書
    「兒子被叫醒後對我說『爸,我夢見我在教室讀書。』」侯忠偉說,「孩子太懂事了,知道家裡為了給他治病負債纍纍,吃午飯的時候他對我說,自己不想繼續治療下去,我當時就生氣,對他說『錢不是你小孩想的事,大人會有辦法。』」圖為家中的小琳沉默寡言。
  • 華僑留守兒童的別樣中秋:點亮心願燈遙寄相思
    13日是中秋團圓日,僑鄉浙江文成玉壺的華僑留守兒童們親手製作中秋心願燈、手工月亮,通過視頻連線,與遠在海外的親人共度中秋節。 華僑留守兒童的別樣中秋 玉壺鎮供圖 「媽媽快回中國」「我們家團圓
  • 關愛保護留守兒童 新寧開展「愛心守護 幸福同行」主題活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4日訊(記者 陳勇 通訊員 謝衛國 陳豔明 李小安)「我最大的願望是將來考上大學,和叔叔阿姨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今天,新寧縣「愛心守護 幸福同行」2020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及兒童福利「政策宣講進村(社區)」活動在清江橋鄉舉行,剛領到新書包、新手套等禮品的留守兒童李強一邊不停地擺弄著新手套,一邊對獻愛心的叔叔阿姨說。該活動由新寧縣民政局主辦。活動現場,60名留守兒童代表領到了新書包、文具、棉手套、防寒耳罩及慰問金。
  • 留守女童遭宿管老師長期性侵 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她與姐姐、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離鎮上近20公裡的村子裡。為了省去徒步四個多小時的路程,在鎮裡上小學的她只能住在學校旁邊的託管所裡。  也正是在這家名為「天天」的託管所裡,小月和9個女孩遭到了宿管老師的長期性侵。她們當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小月的遭遇並非孤例。
  • 309萬中國留守兒童緊閉的心門,讓《米花之味》帶你打開
    萬鵬導演的留守兒童電影《米花之味》4月20日上映以來為國產電影帶來一股清流,這部電影將目光投向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視角聚焦在一對母女之間,外出打工的母親與留守在家的女兒,從隔閡到對話冰封,探討留守兒童的獨特世界,在脈脈溫情之下為華語電影注入一股暖流。
  • 《中國新說唱》送溫暖 ICE變孩子王關愛留守兒童
    同時,《中國新說唱》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奇藝公益一同加入童伴計劃,為一個村莊的留守兒童打造學習場所,設立運動遊戲、團隊合作、社交等活動內容,同時也將購買生活必要物資捐贈給更多留守兒童,在深秋來臨之際,彌補遠行的家人對孩子照料的缺失,讓留守兒童有愛有溫暖。
  • 讓留守的花朵不再孤單——甘州中學舉行留守兒童生日慶典
    2020年12月31日,時值隆冬,窗外寒氣逼人,甘州中學心理健康中心團體心理輔導室裡卻溫暖如春,充滿歡聲笑語——這裡正在舉行甘州中學一年一度的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慶典。下午三點鐘,生日慶典在歡快的《生日快樂》歌中拉開序幕。
  • 雲陽泥溪小學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
    和父母在一起過生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事,但對留守兒童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為了彌補這一缺憾,讓他們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愛和溫暖。在雲陽縣民政局、泥溪鎮黨委及泥溪小學的大力支持下,企航社工圍繞「父母,我,老師」,精心策劃了本次「童心相伴,溫暖續航」集體生日會活動。
  • ...留守兒童」小學校長陳萬霞的愛與憂:「只圖這些孩子有個好歸宿」
    陳萬霞是合肥市肥東縣陽光小學校長,因為較早創辦了一所寄宿制的「留守兒童」小學,歷經多次困難和挫折的陳萬霞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留守兒童」的媽媽。她用愛給「留守兒童」帶來了成才的希望,但她更擔心「留守兒童」的未來,她的愛與憂,帶給社會很多的啟示。
  • 留守兒童課本劇支教記:課本劇讓這裡的孩子性格更活潑 笑聲更爽朗
    校長崔德建介紹,學校現有學生114人,其中留守兒童佔比達到40%,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孩子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崔校長說,他在學校同時兼職美術老師,孩子們對藝術有著非常高的熱情。「我在學校也擔任四個年級的美術課,每次當我上課走進教室的時候,我看到孩子們看我的眼神還有呼喊的聲音,我就知道他們對藝術的喜愛和渴望。包括我們這次課本劇支教活動,大家都非常喜愛,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想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