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涵 向微
有這樣一群醫務人員,他們不拿聽診器,不執手術刀,他們取樣本、做檢測,拍片子、寫報告,甚至與病毒零距離接觸,但在救死扶傷的路上,他們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可愛可敬的「幕後英雄」。
放射中心:特殊的「偵察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放射中心的醫務人員是一群特殊的「偵察兵」,他們在厚重的防輻射門內,憑著一張張黑白影像,揪出各種病灶的細微變化,為臨床各科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強大地技術支持。
放射中心分為三個科室,即磁共振室、CT室及放射科。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級影像學檢查技術,是當今世界先進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之一,其主要優點是軟組織分辨力更高,圖像顯示更加精細。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州人民醫院磁共振成像技術早已響譽四省市邊區。
據介紹,州人民醫院磁共振室現有德國西門子公司Skyra3.0T、Avanto1.5T磁共振成像儀兩臺,除能夠提供常規的檢查外,還能夠開展彌散成像、血管成像、腦白質纖維束成像、磁敏感成像、灌注成像、血管壁成像、心功能成像、腦功能成像等一系列先進的檢查項目,年完成檢查量達7萬餘人次。
每一張檢查結果都是影像科醫生的默默付出,他們依靠著先進的醫療設備和一雙雙看片的「慧眼」,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患者彭某因頭痛頭暈伴四肢乏力20餘天被當地醫院考慮為惡性腫瘤,後在家屬的陪同下來到州人民醫院診療,磁共振室主任龔光文為其進行仔細地檢查後,最終鎖定其為腦膿腫,經微創手術引流後很快康復出院。
一名患者不明原因突發意識障礙並嘔吐,當大家對患者的病因分析陷入困境時,磁共振室醫生徐小平與主管醫生經過反覆分析,大膽做出了湘西州首例「Wernicke腦病」的診斷,在進行針對性治療後,患者的症狀迅速緩解並消失。
湘西州是宮頸癌、直腸癌的高發地區,幾年前,磁共振室醫生田軍經過不斷分析研究,做出了直腸的高分辨MR圖像,通過這一技術,不僅能夠清晰地顯現直腸結構,還能對腫塊和鄰近器官、結構的毗鄰關係一目了然。此後,他又先後摸索出子宮及附件、肛管MRI高分辨及動態增強掃描技術的小訣竅,為直腸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臨床分期及肛瘻的臨床分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磁共振室病例討論
擺位、掃描、報告……這是CT室的日常工作,每天,這裡的醫務人員要為數百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CT室全體醫務人員取消休假,全面復工,一直承擔著為發熱患者拍攝CT、提供臨床影像診斷資料的艱巨任務,他們直面患者,近距離與疫情接觸,但他們義無反顧,毫無退縮。
作為醫院新冠救治專家團隊中的一員,CT室主任李方志一直奮戰在疫情一線,多次接受州政府的指派,到湘西州永順縣、龍山縣等新冠定點醫院會診,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及時提供專業的醫學影像指導意見。
為避免患者候診聚集,提高工作效率,疫情期間,CT室詳細制定了針對發熱患者的CT檢查流程、應急預案、消毒措施及診療規範,啟用了人員分流緊急預案,為患者分批次、分時段進行預約登記,有效的緩解了候診區人群密集的隱患,力求將任何可能的傳播擴散途徑阻斷在影像檢查的第一環節。
據悉,2012年以前,湘西州還沒有胸腹部疑難病的診治經驗,病人不得不去州外醫院求診,CT室醫生鄧宏克服重重困難,於2012年率先在州內開展了CT引導下經皮各部位穿刺活檢及介入治療工作,該技術現已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為全州患者帶來了福音。這些年來,除正常工作時間外,他常常利用中午休息或下班後加班為患者服務。
一名被多方診斷為右上肺磨玻璃結節的患者找到CT室醫生龍輝,龍輝仔細分析了患者靶掃描及靶重建,發現結節有惡性徵像,通過全面評估,考慮為微浸潤腺癌,建議非手術或手術活檢切除,後患者到上海胸科醫院做了右肺上葉楔形切除術,術後病理結果為微浸潤腺癌。
CT室開展新冠防控培訓
當然,疾病「偵察」路上又怎能少得了放射科的同仁們呢。據了解,2009年湘西州人民醫院便開始開展空氣腸套疊復位項目,其治癒率在95%以上。2011年又開始引進斷層融合技術,利於各種細小骨折及不典型結石的診斷,還可進行全脊椎掃描及全下肢掃描,對臨床全脊椎側彎畸形及全下肢疾病的治療與術後評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2015年,科室又引進了HOLG乳腺機,極大地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良惡性鑑別能力。而其常規開展的輸卵管造影技術,則為廣大需要懷孕患者帶來了福音。
張女士2017年發現乳腺病變,多家醫院鉬靶結果均為4B(惡性佔50%),並懷疑淋巴結轉移,後找到放射科主任周云為其檢查,給出良性病變結論,術後病理證實為良性病變。
8歲患兒王某,一直體質不佳,身材矮小,經常感冒,時發肺炎,在外院求醫問藥花了不少錢,但身體狀況總是不見好,後轉至州人民醫院治療。醫生張孝春攝片後發現患兒多處關節變形,骨質有異常改變,仔細觀察發現患兒有輕度特殊面容,遂考慮為粘多糖病,後經臨床確診為「粘多糖貯積症」。
更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放射科醫務人員在每日需要面對300餘人的查體和日常檢查工作之餘,還承擔著湘西州新冠定點醫院的放射檢查工作,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他們毫無怨言。
放射科疑難病例影像分析
超聲科:「火眼金睛」尋病灶
晨光熹微,湘西州人民醫院兒科住院大樓超聲室的瞿榮醫生已做好準備工作,她早早開啟了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儀並將檢查需要的耦合劑放到加熱器裡加熱。這個上午,她一直堅守崗位,一口水都沒喝過。
臨下班時,超聲檢查室醫生龍明蓉在遞出最後一份報告單後,她依舊沒有離開,繼續坐在儀器前,和科主任王友軍鑽研完善科內開展的顱腦超聲檢查、複雜先天性心臟病超聲檢查、四肢血管超聲檢查、盆底超聲檢查、婦科三維等諸多新技術。
這天,超聲科醫生吳蘭沙在細緻嚴謹地檢查後,為患者林大爺出示了報告單。憑藉這份報告單,普外科的醫生及時手術,最終為林大爺做出了「超聲檢查結果證實,是闌尾粘液瘤」的診斷,為林大爺爭取了時間,提高了生存質量。
單調、忙碌,這是超聲科醫務人員的日常,但他們卻是「救死扶傷」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憑著「火眼金晴」,他們協助臨床醫生為患者揪出了一個個潛在的病灶。據統計,在超聲科主任王友軍的領導下,2019年累計完成387129檢查部位。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湘西州人民醫院超聲科積極跟進時代,與時俱進,除了常規業務外,如今又增添了盆底超聲檢查、胃腸超聲造影檢查、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小兒肺超聲檢查等新業務。
超聲科開展盆底超聲檢查
檢驗科:專業的「病毒獵手」
說到檢驗科,大家或許首先想到的就是顯微鏡、試管、現代化的分析儀器設備,而檢驗科的醫務工作者們,給人的印象也往往是不苟言笑。但正是他們的嚴謹,才能及時檢驗出患者血液、體液中面臨的病毒,從而為臨床醫生的診斷治療提供科學依判,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病毒獵手」。
2020年是特別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檢驗科面臨著更為嚴峻地考驗。接到上級部門的通知後,湘西州人民醫院檢驗科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新冠檢測團隊,在科主任符自清的帶領下,全體醫務人員積極投身於核酸檢測中,自始至終仍站在疫情最前沿。
為防止人群交叉感染及受場地儀器限制,核酸檢測均是晚上進行。每天檢測人員下午四點進入實驗室,取標本、標本滅活、樣本處理、核酸提取……要完成這一系列工作,往往得持續到次日凌晨兩三點。而為了避免職業暴露,檢測人員們需要進行嚴謹地防護,醫用帽、N95醫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手套……一層層地防護措施也造成了他們地行動不便、呼吸困難、體力損耗過快。但再苦再累,他們也毫無怨言、堅守崗位,只在樣本處理完等待擴增的時候才會席地休息片刻。
向敏,擔任主任技師十餘年,一直致力於檢驗科內大力加強形態學培訓等工作。近幾年來,在她的努力下,檢驗科形態學診斷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疑似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診斷時間較之間提早了2-3天;寄生蟲檢出率也大大提高,目前已經能正確診斷微小膜殼絛蟲、鞭蟲、阿米巴、藍氏賈第鞭毛蟲、瘧原蟲等少見寄生蟲病,有力提升了全州臨床精準診斷和治療水平。
向波,作為州人民醫院新冠防治救治機動小組成員,在「戰疫」最吃緊的3月份,父親病危入院,但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堅守崗位,並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每天加班加點學習新冠有關檢驗操作流程,熟練後又立即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對大家進行操作培訓,直到每個人都學會為止。
在檢驗科,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據數據統計,從疫情爆發至12月底,檢驗科共完成9萬餘例核酸標本檢測。近5年來,科室代表湘西州參加湖南省檢驗學會形態學競賽均獲得優異成績。
檢驗科核酸檢測小組
病理科:疾病診斷的「判官」
病理學科有一句話:病理是疾病診斷的「判官」。醫生疾病診斷最後一關在病理,容不得半點馬虎。
病理科的主要任務是收檢臨床送來的標本,經過取材、脫水、製片、染色等處理,以顯微鏡為輔助工具,結合特殊染色、免疫組化及分子病理,對疾病作出基本的病理學診斷,為臨床醫師診斷疾病、制定治療方案、評估疾病預後和總結診治疾病經驗等提供重要的、有時是決定性的依據。
近年來,湘西州人民醫院病理科在主任彭英霞領導下,科室已經能夠熟練開展常規病理檢查、術中冰凍病理檢查、微波快速病理診斷、細胞學病理檢查、免疫病理檢測以及組織化學及免疫螢光染色技術、感染性病變進行定性檢測等工作項目。
患者劉某因為外陰贅生物、白帶增多來湘西州人民醫院檢查。病理科醫生陳倩對贅生物進行了病理學檢查,在仔細閱片並翻閱大量文獻和書籍資料後,診斷為罕見的軟組織腫瘤——橫紋肌肉瘤。因患者年紀小,為慎重考慮,家屬攜帶切片分別至湖南省腫瘤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婦產醫院會診,均確診為橫紋肌肉瘤。
一年365天,病理科檢驗人員始終奔忙在封閉的實驗室中,與大大小小的儀器和玻璃模樣的切片打交道,一張張檢驗報告是指導臨床醫生開展下一步治療和合理用藥的「令牌」,隨著醫療事業的迅速發展,病理科在醫院診療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病理科全員學習新冠診療知識
核醫學科:「神秘」的「核武器」
相對於常規科室而言,核醫學科顯得十分神秘,又因名字裡有「核」一字,讓人心生恐懼。事實上,核醫學是採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
日前,一位患甲狀腺疾病的女性患者在湘西州人民醫院核醫學科門口徘徊了很久,因聽說要口服放射性核素做攝碘率試驗,她心中特別害怕,唯恐「核輻射」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一次檢查的用量非常小,能夠很快隨小便排出體外,不會對身體和其他臟器造成損傷。」科主任祝有國耐心地向她解釋後,終於打消了患者的顧慮。
核醫學包括核醫學檢查和核醫學治療。湘西州人民醫院核醫學檢查主要開展甲功測定、SPECT-CT顯像、骨密度測定、三時及全身骨顯像、腎動態顯像+GFR測定等項目;核醫學治療主要有甲亢、甲狀腺癌的碘131、甲減、骨轉移癌核素、皮膚瘢痕、血管瘤以及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核醫學科還開展核醫學實驗室體外分析,可以對腫瘤標誌物、激素、肝炎病毒系列標誌物等微量生物活性物質進行檢測。
全身骨顯像通俗地講就是全身骨骼的一次核素成像,是核醫學重要的顯像檢查之一,已成為多種骨骼疾病的必備檢查項目。
年近50歲的張女士腰腿疼10餘年,跑了很多醫院都沒明確病因,後到湘西州人民醫院核醫學科,醫生向亞東為她進行了全身骨顯像檢查,確診為畸形性骨炎;周大爺被診斷為雙側股骨頭壞死後出現全身疼痛伴雙下肢活動受限的症狀,後在核醫學科行骨顯像,顯示其股骨頭及全身其他骨骼均出現了病灶。
利用核技術治病救人,核醫學科已經成為了人類健康服務的典範。
核醫學科運用先進設備進行檢測
心功能科:用心感受患者心跳
近日,湖南省疑難心電圖及心律失常診斷聯盟授予州人民醫院心功能科「湖南省疑難心電圖及心律失常診斷中心」稱號,這也是湖南省相關領域對湘西州人民醫院心功能科近年來發展成績和心電專業水平的肯定。
心功能科成立於2009年,經過11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心功能科蓬勃發展,科室集體和個人多次榮獲國家、省級、州級獎項。2019年心功能科接診患者人近10萬人次。
醫學從來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心功能檢測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一條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湘西州人民醫院心功能科擁有一支以科主任向芝青為首孜孜不倦、嚴謹務實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目前該科室能夠開展的業務包括常規12導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平板運動心電圖、經食管心房調搏術、動態呼吸監測等。其中經食管心房調搏術是湘西地區最早開展的特色檢查項目,對特殊人群伴發室上速行超速抑制治療,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一天,正值田君華的白加夜班,凌晨1點20分,發完一份內科傳來的心電報告後剛躺下不久,她接到了眼一科的急診電話,於是馬上起身提著心電圖機趕到病床邊為患者行心電圖檢查。92歲的患者胸口疼痛,經認真檢測並結合臨床提示,判斷為急性心肌缺血。凌晨2點50分,她又接到了普二科的急診電話,一名中年膽囊炎女患者上腹疼痛7小時加重半小時,醫生要排除其是否為急性心肌梗死,田君華匆匆趕到並給患者做好心電圖,經與其白天檢查的心電圖仔細對比,排除其為急性心肌梗死。
臨床上懷疑陣發性室上速患者需行食道心臟電生理檢查,而部分病人僅靠心房電刺激不能誘發。以往必須藉助腎上腺素等藥物才能達到目的。心功能科安俊華醫生不滿足於此,經過不斷思考,他最終摸索出「讓患者改變體位或做仰臥起坐」等辦法代替用藥,同樣順利誘發室上速達到檢查目的,改寫了藉助藥物的歷史,縮短了檢查的時間,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也為患者節約了檢查成本,避免了用藥的風險。
心功能科疑難病例討論
鮮花的綻放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也需要肥沃的土壤,在治病救人的路上,那些終日與實驗室及儀器為伴的「幕後英雄」們雖默默無聞,但卻同樣是廣大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守護者。櫛風沐雨、無私奉獻,他們用行動訴說著一個不變的真理:幕後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