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DIY老司機]隨著近年來電競遊戲的發展和顯示器行業的技術成熟,電競顯示器早已從高端市場走向主流大眾消費市場,越來越多普通的遊戲玩家會去選擇購買一臺電競顯示器來提升自己的遊戲體驗,這時候怎麼在豐富的電競顯示器產品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那一款,就成了遊戲玩家們的一個大問題。
電競顯示器種類紛繁,不過有一些技術,無論是百元級還是萬元級產品都是標配的,比如高刷新率、高響應速度、遊戲模式、自適應刷新率技術等,這些技術共同決定了最終進行遊戲的實際體驗。
刷新率是遊戲玩家最的在意的參數之一,市場上首款被稱為電競顯示器的產品(2012年)就是靠著當時最高120Hz的高刷新率來定義了這一新類別,高刷新率顯示器能提供更好的畫面連續表現,擁有更好的遊戲體驗,如果長時間適應高刷新率顯示器後,再去看普通的60Hz顯示器就能感受到較為明顯的卡頓感。
高刷新率(144Hz或以上)和普通刷新率(60Hz)顯示器在觀看普通視頻、文本等低動態場景時不會有太大區別,但是在一些高動態場景時高刷新率顯示器的連貫感和舒適感會有明顯的提升。
特別是在射擊、競速等遊戲場景中,能大幅降低的畫面拖影範圍和持續時間,這一提升在高速攝像機下的效果非常明顯,對於普通玩家最直觀的體驗就是降低遊戲時,特別是FPS遊戲時的疲勞感和眩暈感。
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高刷新率顯示器主要為144Hz屏幕,也是目前硬體環境下最均衡的刷新率。75Hz顯示器相對普通的60Hz顯示器沒有明顯的優勢,只會被極少數入門級電競顯示器採用。
而更高的165hz甚至240Hz在提高顯卡和CPU等其他硬體要求的前提下,相對144Hz顯示器的優勢並不明顯,而且成本偏高,一般只會使用在高端產品中,普通遊戲玩家選擇144Hz的顯示器基本就足夠了,不差錢當然越高越好。
如果說」刷新率「影響的是顯示器給眼睛輸出內容的流暢度,那麼「響應時間」影響的就是顯示器自身的流暢度。響應時間指的是顯示器對輸入信號的反應速度,即液晶顆粒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的時間,常談到的響應時間為「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這兩部份之和,而目前主要標識的響應時間為為灰階切換的響應時間。
這個參數最重要的影響就是顯示器畫面變換的過程的自然度和流暢度,響應時間越長,留給玩家的反應時間也就越少,畫面也會更容易出現殘影,跟刷新率類似,低響應速度(8ms以上)顯示器在日常應用中並不會有太大瓶頸,但是在FPS和賽車等需要急速轉換場景的遊戲或者軟體中,搭配高刷新率顯示器可以有效保證畫面的穩定性和流暢性,更好地規避遊戲中的拖影問題。
響應速度跟刷新率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兩者都要保持高水準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的優勢,目前主流的電競顯示器響應速度都在2ms以下,旗艦級產品甚至能達到0.1ms。而考慮到實際效果和價格,普通消費者選擇一款1ms的產品就足夠了,基本不會拖144Hz刷新率的後腿。
要實現在高幀率下暢玩遊戲,顯示器除了需要擁有極高幀率外,也對顯示內容的穩定性和流暢性提出了要求,具備自適應刷新率技術已經成為了電競顯示器的標配。
顯示器的自適應刷新率技術通過晶片將顯示器的刷新率和顯卡的輸出幀速率精確同步,主動適應顯卡輸出幀數,最大限度地減少視頻信號輸入延遲,有效避免畫面撕裂、幀錯位等問題,同時又能避免垂直同步技術和三重緩存技術帶來的顯卡性能損失,進而提高顯示器在極高刷新率情況下的穩定性和遊戲體驗。
AMD的FreeSync和NVIDIA的G-Sync是目前最主流的兩種自適應刷新率技術,其中FreeSync已經成為DisplayPort 1.2a技術標準的一部分,使用AMD顯卡的用戶可以直接開啟該功能,NVIDIA也在10系以上顯卡開放了對該技術的兼容,N卡用戶通過DP線連接支持該技術的顯示器後也可以在管理界面以兼容模式開啟G-Sync。
遊戲模式也是電競顯示器的重要功能,普通顯示器也會配備包括遊戲模式在內的多種預設顏色模式,但是缺乏對不同遊戲類型的針對性調整,基本以拉高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為主。
而電競顯示器至一般都會配備第一人稱設計(FPS)、即時戰略模式(RTS)和競速模式(RAC)這幾個常用模式,遊戲可以輕鬆獲得更適合目標遊戲類型的畫面體驗。
還會配備多個預設值以供玩家進行自定義配置,更高級的產品還會支持從第三方下載遊戲模式配置文件,獲取專業電競選手的顏色配置,可以單獨設置自動開啟暗場亮度優化、瞄準準星、圖像增強等功能。
電競顯示器一般會提供桌面端調整軟體,除了一些OSD設置菜單也能完成的基礎設置,還會提供遊戲同步等額外的軟體功能,可設置顯示器在不同遊戲中自動開啟目標遊戲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開啟各種遊戲優化功能的便捷性。
上面提到的影響顯示器性能表現的參數和功能是一款電競顯示器的基本要求,而要做到「出色」,光擁有這些基礎表現還不夠,還需要在外觀和細節下功夫才能中脫穎而出。
背部氛圍燈是電競顯示器的常規外觀配置,雖然不能直接提高你的遊戲表現,但是對提生遊戲環境氛圍卻有很大幫助,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燈效還是非常帶感的。
部分型號連OSD按鍵或者Logo區還配備專門的氛圍燈,進一步提高遊戲氛圍。
部分中高端產品還會提供軟體燈效調節功能,比常規的OSD菜單設置更加細緻,擁有更豐富的個性化設置空間。
雖然黑色依然為目前最主流的電競顯示器配色方案,但是像AGON愛攻3幻影粉定製款AG273FXR(粉+白)這種配色獨特的產品以及異軍突起,已經成為電競顯示器市場的一個新力量,滿足電競性能表現的同時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外觀選擇。
可調節支架也是電競顯示器的一個常見加分配置,常見的直立式Y形支架支持橫豎屏90°旋轉,以及左右、俯仰和上下調節,可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觀看角度需求。
為了完整滿足高刷新率和自適應刷新率技術等特性的需求,DP(1.2版本以上)接口也開始成為電競顯示器的標配,個別產品標配的HDMI線可能無法開啟顯示器的所有特性,不同的接口對刷新率和解析度的兼容性也有所不同的,我們在選購時記得做好功課。
看完上訴這些基礎特性和加分特性,大家基本可以對如何選擇一款優秀的電競顯示器有了基本的認識,不過怎樣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電競顯示器,似乎還差了一個重要的參數,那就是解析度。
跟專業顯示器和辦公顯示器不同,大部分應用場景下2K或4K解析度的作用並沒有高刷新率來的明顯對其他硬體的要求卻直線上升,《使命召喚:戰區》等一系列3A新作在高畫質下也得在RTX2070Super以上顯卡,才能實現2K/144Hz+的表現,即便是《守望先鋒》這種「遠古」遊戲,達成這一要求也得用上RTX2060Super以上的顯卡。
如果你是購買電競顯示器是為了更佳的遊戲水平發揮,追求更高的刷新率(240Hz)和響應速度(0.1ms)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同等價位下這兩項參數會比解析度更重要,畢竟電競顯示器是為競技類遊戲設計的,如果玩的遊戲是追求畫質表現和畫面觀感,一個高解析度和高色域的專業顯示器或許會是更好地選擇,當然了,這一點土豪除外。
總結來說,電競顯示器依舊以高刷新率和高響應速度為核心競爭力,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144Hz/1ms組合已經成為標配,但提升遊戲體驗光有這兩個基礎作底子還遠遠不夠,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使用場景來說,60Hz/8ms都能完整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這時候如果能擁有出色內在軟體優化和亮眼的外觀設計,就能實實在在地提升用戶在遊戲時的額外體驗,進而給消費者只有使用電競顯示器才能擁有的享受,這些要素對於有電競顯示器購買意向的朋友來說,可能才是最大的吸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