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詞彙、語音、語法和標點符號四個方面,探討微博語言在使用中所呈現出的局限性。詞彙的局限主要表現為生造詞頻出,其具體誕生大致遵循縮句成詞、舊詞新指、同音替代成詞、並詞成字、拆字成詞、數字和字母成詞以及混合各類元素成詞七種方式。語音的偏離主要呈現為諧音偏離、合音偏離和擬音偏離三種類型。句構的混亂集中表現在過度的詞類活用與構句不嚴方面。標點符號的不規範主要表現為省略標點、錯用標點與濫用標點三種形式。微博語言的局限使得語言市場亂象紛繁,因此,探討微博語言的局限性對改善語言環境、助力漢語規範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語言學;微博語言;局限性
作者簡介:宗楨,女,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劉雪芹,女,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
2009年8月,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的內測版,微博正式進入大眾的視野。公眾話語權的發掘與擴大使得微博迅猛發展,進而催生了「微言微語」的誕生。與此同時,話語權的擴大意味著準入門檻的降低,語言素養不一的網友紛紛參與到新興事物的發布與討論當中,在充分反應時代特徵之餘,也挑戰著現代漢語語法的規範。在現有的相關研究中,針對語言零度偏離的界定多從詞彙、語音、語義和語法四個角度展開。李朝軍(2010)結合王希傑教授的零度偏離理論,從語音、語義、詞彙、語法四個角度對網絡語言的偏離現象進行分析,並探究其背後的隱藏原因[1]。肖小月(2017)也根據零度偏離理論,分析語音、詞彙和語法中的偏離形式所產生的正負偏離效果[2]。王貝貝(2018)運用模因論來解釋和分析微博語言變異模因的複製與傳播[3]。金豔麗(2018)對流行語的類型進行了梳理並進行了特徵分析[4]。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針對負偏離作進一步的分析,從詞彙、語音、語法、標點符號四個方面著手,擬對微博語言的局限性進行探討。
一、生造詞頻出
2008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的首次整理髮布,使人們意識到生造熱詞的普及度之廣,形式風格之多樣。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年十大流行語:命運共同體、錦鯉、店小二、教科書式、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佛系、巨嬰、槓精。其中,佛系與槓精便是典型的生造詞,在被廣泛使用後,逐漸成為網友字典的默認詞彙。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自媒體時代是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只要擁有必要的設備和最基本的能力,就可以在自媒體時代進行發言,甚至在特定議題上還能建構不受精英階層掌控和影響的大眾話語權。」[5]話語權的開放帶來了創作網面的擴大,熱門詞彙從基數巨大的網民創作中持續產生,裂變傳播。從最初的「宅男」「宅女」「給力」「70碼」等詞席捲全網,到今日微博熱搜的熱詞頻出,熱度周期縮短,生造詞已經擺脫了形式束縛,成為人人可擬的表現形式。
一般情況下,生造詞從熱點事件中衍生而來,在後期的傳播當中,表意的範圍不斷擴大,表意的導向也逐漸明朗,最終形成詞意與詞性都相對明確的表達樣式,在具體的話語中反覆運用後形成受眾的共識。生造詞的具體的誕生原則主要表現為以下各種形式:
(一)縮句成詞
此類微博詞語的產生遵循「句—詞」的變化規則,常常是將句子中的關鍵字提取二至四個以代替原句。在提取的過程中,一般是將主語、賓語與定語省略,大多提取謂語、補語和狀語中的成分。例如「活久見」,原句是「人活得久了,真是什麼事情都能見識到。」以此表達對於新聞事件的詫異,這便是典型的縮句成詞。類似於此的還有「十動然拒(十分感動然後拒絕)」「然並卵(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等。
(二)舊詞新指
部分名詞因具有顯著的比喻義而在起初作為雙關詞使用,後因時代發展,一些並無舊例可循的新興詞義逐漸衍生,形成了不規則的雙關。一部分固有名詞因語音相似、比喻義突出或其他原因,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常在微博中脫離固有含義而形成新的指代。例如「肉雞」一詞原指飼養以供食用的肉質豐滿的雞,後演化成指出現安全問題而被遠程操控的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正如案板上的肉,任人享用。類似的詞語還有「巨嬰」「潮」等。
(三)同音替代成詞
此類詞語一般是用同音字替代以求閱讀的異質感,一般情況下替代詞本身可單獨成詞,也常存在替代詞自身為動賓結構、主謂結構或者偏正結構等。例如「杯具」表示悲劇,「雞凍」表示激動,「蛋定」表示淡定。
(四)並詞成字
此類詞語從字形角度出發,將詞語的文字合併為新字,新字既可是字庫中現有的表意文字,亦可是不規範生造字,從字形上能明顯看出原詞,並且新字表示原有詞意,只是在書寫上追求新意。例如「壕」在《漢語大詞典》中的釋義為「護城河或溝道」,而網友將「土豪」一詞合併成單字「壕」加以使用,其義不再是單字「壕」,而是與「土豪」二字表義相同的詞彙,這屬於合成已有文字的情況。再如「招財進寶」與「吉祥如意」二詞,將字拼湊,合成的新字,則是字庫中無法顯示的符號,只能通過圖片的形式傳播,但其所表之意一目了然。
(五)拆字成詞
所謂「拆字」,顧名思義,就是將字拆開。此類詞語變化遵循的原則非常簡潔,直接將字拆開,表意不變。例如網友在調侃歌手張惠妹身材發福時,將其名字故意寫成「弓長惠女未」以通過字形表達肥胖。類似於此的還有「走召弓雖(超強)」「十月十日(萌)」等。
(六)數字和字母成詞
數字成詞在社交軟體中的存在時間較其他形式更為久遠。如「886(拜拜咯)」「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等均存在甚久,在網友腦中根深蒂固。近年來,數字熱度也並未減退,如「7456(氣死我了)」「847(別生氣)」「3166(撒由那拉,意為再見)」。較之10個數字的搭配,26個字母的搭配遵循更多種組合方式,如首字母縮寫式:「XDJM(兄弟姐妹)」;又如以片段指代一類事物式:「任意中文詞+ing(表示進行中)」,例如「吃飯ing」「作業ing」。
(七)混合各類元素成詞
此類混合式的表達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純粹依靠網友喜好。可將以上所說的六種形式雜糅使用。此類混合詞在辨義上的困難並不大,但多種元素的混用,常使得閱讀的流暢度降低,也使得句子的結構不嚴謹。如「I服了U」「3H學生」等詞句的使用。
總之,一方面,微博詞彙的誕生使得交際語言活潑生動,但另一方面,生造詞在沒有得到充分傳播的情況下,其表義有可能會遭到誤解或者不解。尤其在非娛樂化傳播的過程中,千奇百怪的衍生詞有失文本的莊重,影響語言的流暢度與準確度,使讀者喪失最優質的閱讀體驗。此外,部分生造詞經過充分的傳播後,形成了廣泛認同的語義和基本固定的詞性,久而久之,會成為網友使用的高頻詞彙和默認詞彙,進而逐步滲透到相對正式的行文當中,導致在微博之外的各類文本的不規範。
二、語音偏離
語音作為語言的物質外殼,它在傳播中表現出的偏離現象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語言的規範。肖小月(2017)指出,微博語言的語音偏離主要以諧音、合音、擬音和押韻等四種形式呈現[2]。本文認為押韻不屬於語音的偏離,以諧音、合音、擬音三種偏離為角度,做進一步的探討,從實例中把握其表現形式與偏離規律。
(一)諧音偏離
諧音偏離一般表現為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在音調上的偏離。此類偏移易於辨認出原詞,對表義影響不大,但會使得語言的流暢感略有下降。例如「感到鴨梨(壓力)」「肥腸(非常)厲害」屬於同聲母同韻母但不同聲調的偏離,偏離過後新的讀音本身也可單獨成詞。
第二種形式的諧音偏離則是在改變了原詞音位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偶」代表「我」,「倫」代表「人」,「發兒」代表「花兒」。此類偏離形成的門檻較低,一般具備聲母相同、韻母相同、音調相同中的一項便可成型。在特殊情況下,這三要素中有一項相近也可達成。不同結果的轉換也可以是來自相同的字,如「老闊」代表「腦殼」,而「闊落」代表「可樂」,此處的「闊」既可是「殼」的諧音,亦可是「可」的諧音,並無規律可循。
還有一種形式比較特殊,即來自於數字與字母的諧音偏離,這種情況也較為常見。如「94(就是)」「148(一世發)」「3Q (thank you)」等。近期出現的「skr」一詞,則集各類特殊於一身。「skr」一詞本無具體含義,因為一位明星無意中用為形容詞,來表示一種嘻哈態度或表達氣勢,在之後的傳播中又被網友於語音上偏離,作「是個」用,如「他可真不skr(是個)東西。」在更進一步的傳播中,又可作近音字的代替詞,如大連一方足球隊的外援卡拉斯科,在微博新聞中被稱作「卡拉skr」。這裡不僅利用諧音連結流行元素,而且能使用「skr」誕生的早期意義,形容他掌控球賽全場、勢如破竹的氣勢。
後兩類偏離在沒有了解原發事件的情況下,常使人產生不當聯想,含義難以準確拿捏,甚者嚴重影響閱讀和理解。
(二)合音偏離
此類偏離是在語流中形成的,將快讀之後數字連音近似某獨字的情況發掘出來,用這一個字代替原詞或數個不成詞的字的讀音。一般情況下,一字代表二字的讀音。最早進入視野的當屬QQ時代的「表醬紫(不要這樣子)」,「不要」合音成「表」,「這樣」合音成「醬」。在後來的衍生當中,也融入了其他元素,如「miu」表示沒有。合音偏離使詞彙簡化,有意弱化捲舌音與後鼻音的發音,便於拼寫卻也影響語感。
(三)擬音偏離
此類偏離表現形式不限,準確擬聲即可,是對現實語言及類語言的直接翻譯,用各種大眾熟悉的文字形式將聲音進行直觀地呈現。如「55555555」連讀時近似嗚咽聲,因此用來表示哭泣;「略略略」讀時舌頭上下擺動,可作俏皮吐舌狀的描述;「emmmm……」讀時漸弱、緩慢,可用來表示一時語塞、需要思考一下或難以回答。
語音的偏離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對意義的理解產生過多的阻礙,而且能夠起到輔助語言韻律感的作用。但語音的偏離常使語言的傾向感更為強烈,能在正常表意之外產生嬌嗲、爽利、野蠻等原先詞語中所不能表達出的語義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使得語言的欺騙性更為突出。
三、句構混亂
句構的混亂表現在詞彙與結構兩個方面。詞彙是句子的磚瓦,過度的詞類活用導致詞性的模糊與不規範,因此,在句中充當的成分便會不清晰,直接影響句子的完整性與嚴謹性。在構建句子的過程當中,嚴格遵循主謂賓的方式被網友認作不夠時尚,因此,經常將句子做無規律的「裁剪」「裝飾」和「移位」。
(一)詞類活用泛濫
在當下的微博語言中,出現了「任意詞彙可動詞化」的語言現象。例如「不知道你就微博一下」中的名詞「微博」作動詞用;「我再美十分鐘就出門」中的形容詞「美」作動詞用;「浪完回家」中的「浪」本為名詞,後在微博語言中演化為喜歡玩耍,普遍用作形容詞,在這裡又將形容詞作動詞用,表示過度玩樂。
除了大面積地向動詞偏離,其他類型的活用基本沒有章法,幾近任意活用。如「還有這種操作」中的「操作」一詞為動詞活用作名詞;「你就是個菜雞」中的「菜」為名詞作形容詞用,形容劣質、不合格;「我勸你善良」中的「善良」為形容詞作動詞,意為做個善良的人。
(二)結構不規則
結構的不規則主要表現為成分殘缺、成分贅餘與隨意倒裝。首先,官方微博的話語大多採用主謂結構,但在非官媒的語言中,尤其是個人用戶的語言中,常常將主語省略,例如「太帥了吧」「別鬧了」「清醒一點」這些非主謂句就是典型的成分殘缺。其次,成分贅餘主要表現在形容詞或程度副詞的疊加上,如「這樣優雅的美麗的可愛的美妙的小姐姐真是百年難遇啊」「我十分無敵特別超級想吃一個漢堡」。最後,微博語句最大的結構問題就是隨意倒裝,以求話語的新鮮質感。例如「狗肉節太殘忍了吧也」,又如「這消息五分真最多」,不僅口語化突出,而且嚴重影響話語的自然表述。
相比於詞彙和語音的不規範,句構的不規範所帶來的「語法隱患」更為突出。在詞性隨意變動的風潮下,詞彙形成更多的組合方式,而且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逐漸模糊。組合定式一旦形成,便會形成更多類似於「任意詞彙可動詞化」的定向偏移。定向偏移如果最終未能形成規範且廣泛適用的語法點,便會妨礙處於語言習得期的青少年的正確獲取,產生誤導。受眾對句子結構混亂的寬容態度使微博語言的片段式發言、個性式發言、情緒式發言現象愈演愈烈,不僅無益於話題討論獲得相對客觀辯證的結果,也會更加助長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加深。
四、標點亂用
在微博語言中,標點符號的亂用是最為普遍的,也是覆蓋面最廣的。亂用一般表現為隨意省略標點、錯誤地使用標點與濫用標點進行表意。這三種誤用大面積地存在於微博的自媒體與個人用戶的行文之中。
(一)省略標點
在微博中,很多用戶以空格的形式表示逗號、頓號和分號等停頓,以分行的形式表示句子的完結。有別於詩歌中文字的建築美、形式美,這類分行,句子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也無規律可循,純粹只是對標點的省略。雖在整體的閱讀停頓上不會產生影響,但在語氣的傳達、全句的邏輯上會產生一定影響。
擁有424萬粉絲的體育明星林丹在微博中常常因為長段的無標點文字上熱搜,儘管閱讀體驗並不流暢,但網友卻鮮有負評,認為這是來自冠軍的霸氣和個性,並爭相模仿。長段的無標點文字需要讀者在停頓處至少重複一次以確認斷句,句意模稜兩可時甚至無法斷句,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語言的線性,對閱讀造成了直接障礙。
(二)錯用標點
相比於小範圍「無標點主義」現象,誤用標點的情形更為常見。微博中標點的誤用常表現為一逗到底、不規範重複、頓逗不分、無基本標點之外的使用等。
一逗到底具體表現為,一段即一句,無論句子長短,也不考慮句子之間的聯繫,只用逗號作為句子停頓。這與上文提到的以空格鍵替代標點並無本質差別。不規範的重複主要體現在用戶表達情強烈感時對標點的重複,如「太過分了!!!!!!」感嘆號的疊加可以擴充情感,但並不符合標點規範。頓逗不分一般表現為用逗號代替頓號,頓號使用於同類詞與詞組之間,改成逗號之後,就不存在直接的並列關係了。無基本標點之外的使用的具體內涵是指除基本的逗號、句號、問號與感嘆號的使用外,省略號、書名號、引號、破折號、分號等相對小頻率的符號使用不當。如在表示書名號並列時,會出現常見的誤用「《》、《》、《》」,正確的表達是沒有頓號。此外,半角和全形符號在行文中並存,也是比較常見的錯用。
諸如此類的錯誤,一般用戶是很難意識到的,需要加強個人行文的規範與編輯素養,以規避可能出現的各類標點符號錯誤。
(三)濫用標點
近年來,相對於「無標點主義」,還出現了「標點全文化」的形式。有學者指出,「現代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電子時代的視覺文化,視覺欣賞在藝術領域和日常生活中佔據主導,人們進入了一種『擬像化』的生活,一種對於外界感知模糊化的生活。」[6]這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也體現出來。有些網民用標點組成象形符號以代替文字的表達,它們多傾向於表情和心情的傳達,作用近似於表情包。通常情況下,是用來替代某一詞彙而非完整的句子。如用「_(:з」∠)_」模擬「跪著」的姿態,一般用作表示向無奈的事情低頭。此類符號多以標點元素構成,有時也融入其他非文字符號,以模擬形態為主。這樣的使用雖然新穎有趣,但對於不明表情的讀者來說,可能會難以準確了解其真實含義。
標點符號雖不直接參與話語的表達,但卻在規範分句關係及表達說話人情感上有著至關重要與無可替代的作用。規範的標點使讀者能夠正確理解句意與說話人態度,從而進行順暢的交談與討論,這在無形中引導著網友在發布言論時理性與禮貌的形成。不僅限於微博語言,由於斷句不明而產生歧義與尷尬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因此,在微博之類的語言狂歡場,如果忽略標點在表達中充當的角色力量,只會使話語的開放獲得更多沒有含量的結果;同時,如果過分利用標點另作它意,不僅會影響理解與閱讀的流暢,也會使話語的力量大大減弱。
綜上所述,微博語言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詞彙、語音、語法和標點符號四個方面。在生造詞方面,主要表現為縮句成詞、舊詞新指、同音替代成詞、並詞成字、拆字成詞、數字和字母成詞和混合各類元素成詞等方式,形成當下不符合語言規範的新造詞彙。在語音偏離方面,集中表現為諧音偏離、合音偏離和擬音偏離。句構的混亂通常是由詞類的過度活用與構句不嚴所造成的。標點的省略、錯用與濫用也直接影響語言的表達。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微博語言語法特徵的局限隨處可見,信息的快速傳播也意味著錯誤的裂變發展。本文對微博語言的局限性進行系統的歸納與分析,希望在把握漢語規律的基礎上,儘量規避錯誤的產生,為漢語的規範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由於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全面地分析微博語言所有的不規範之處,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在今後的研究中,必將作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李朝軍.網絡語言中的偏離現象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江西省語言學會, 2010.
[2]肖小月.微博語言偏離芻議[J].成都師範學院學報, 2017, (12) .
[3]王貝貝.模因論視角下的微博語言變異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8.
[4]金豔麗.語言學視域下的2016年網絡流行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 (8) .
[5]陳相雨, 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絡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 2018, (9) .
[6]劉露, 王全權.藝術與媒介:後技術時代的審美嬗變[J].美與時代(下), 2017,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