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有些人思路清晰有條理,是因為大腦中有結構,所以想要思路清晰,我們需要刻意練習結構化思維。
一、結構化思維是什麼?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從整體到局部,層級分明的思考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用樹狀的結構,將碎片的信息進行整合,進而形成體系的思維方式。就像一棵樹,從主幹,到枝幹,再到葉子。
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平克說:寫作就是把網狀的思考,通過樹狀的結構,用線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這裡的樹狀的結構,就是結構化思維。體現成圖像,就是一個原點延伸出多個支點,每個支點又延伸出多個子支點。
比如大家經常說的思維導圖,就是結構化思維的一種典型應用,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思路,看上去更有條理。
這種方式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能夠把這種思維方式變成思維習慣的人相對比較少。
舉個例子:
假設我問你一個問題:如何評價《紅塵客棧》這首歌?
你會怎麼回答呢?(可以先自己想一想)
如果不具有結構化思維,可能會說:「這首很好聽,而且是中國風,歌詞寫得很好,我很喜歡。」沒了。
一個具有結構化思維的人,會怎麼思考和表達呢?他會說:「這首歌可以從歌詞,旋律,編曲,還有歌手的唱功、音色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是歌詞,整體的意境xxx、單句的邏輯性xxx,韻腳的處理xxx,而且歌詞和旋律的融合性xxx;
然後是旋律,...」
再來說編曲,...」。
這樣的思考和表達是不是比上面更清晰、更全面、更有條理呢?
二、怎麼應用和鍛鍊結構化思維
前面講過,結構化思維主要用在三個方面:輸入、輸出、思考。
這裡我們先講輸出結構化。
結構化的輸出,通常用於表達,不管是寫作、溝通、匯報、演講,用結構化的表達方式,都能夠更清晰、全面、高效率的傳達你想傳達的信息。
結構可以分成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
1)縱向結構:要結論先行,以上統下
結論先行,就是先說結論。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兜圈子,巴拉巴拉一大堆之後,最後才說結論。如果你想讓別人更容易接收你想表達的內容,那就把結論放在前面,對方理解起來會容易很多。
以上統下,就是分支節點的所有內容,都是支撐主節點的。
如果你說:「一首歌可以從歌詞,旋律,編曲三個維度來分析。首先這首歌的歌詞特別好,可以打9分,因為它的故事很完整,意境優美,用的伴奏樂器和意境也十分契合。」這裡面伴奏樂器不是屬於歌詞部分的內容,這樣表達就很容易讓人感覺困惑,很亂。
2)橫向:要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歸類分組,就是把同一屬性的內容,歸為一組,這樣更有條理。比如上面講的,一首歌的故事、意境、詞句的邏輯性,都是歌詞的一部分,就歸到說明歌詞這一類。
邏輯遞進,就是同一組的不同要素,要有一定邏輯關係。常見的邏輯關係有並列,順序等等。
比如上面,評估一首歌可以從歌詞,旋律,編曲維度來分析,歌詞、旋律、編曲就是並列關係。
再比如,如何設計一門好的課程,可以從課前動機,課中體驗,課後效果等三個維度來分析,那這三個維度就有順序上的先後關係。
我有一個朋友,在移動做運營,每次匯報工作,領導總說他沒有重點,聽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
比如其中一段匯報內容是這樣的:
年度指標完成壓力較大。2020年計劃發展42萬5G權益客戶,截至3月31日累計發展3.7萬戶,指標完成進度8.9PP,落後時間進度16.1PP。4月5G權益客戶日均淨增量866戶,較上月日均淨增量1140戶出現了明顯下滑,按日均淨增900戶測算,到年底預計發展25萬戶,離目標還有17萬缺口。日淨增需維持1400+才能確保5G權益客戶全年目標達成,僅靠現有營銷資源難以完成全年指標任務。
這樣匯報確實很難讓人抓到重點,聽完會比較懵。
我在詢問匯報的目的之後,做了一個簡單的結構化梳理。
結論:根據目前的狀態,完成年度指標壓力較大,需要更多營銷資源支持。
原因:
1、3月完成進度落後:截至3月31日累計發展3.7萬戶,指標完成進度8.9PP,落後時間進度16.1PP。
2、4月增長明顯下滑:4月5G權益客戶日均淨增量866戶,較上月日均淨增量1140戶出現了明顯下滑。
3、按現有趨勢無法完成:按日均淨增900戶測算,到年底預計發展25萬戶,離目標還有17萬缺口。日淨增需維持1400+才能確保5G權益客戶全年目標達成。
結論:所以僅靠現有營銷資源難以完成全年指標任務。
需求:關於資源的需求和使用,最好有一個初步的規劃,比較容易獲得資源支持。
在沒有改變內容的情況下,梳理一下結構,呈現出來的內容就更清晰了很多。
練習結構化輸出的方法:
練習方法很簡單,只是需要刻意去練習。就是每次表達之前,要求自己先把結構寫下來,結構化思維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可以用思維導圖,也可以寫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