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雜談詩詞創作(二):對《中華通韻》頒行一事的四點淺見

2020-11-25 網易新聞

2020-11-23 11:39:23 來源: 江南時報融媒體

舉報

  

  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刊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對《中華通韻》頒行一事的四點淺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做了幾件制訂國家標準的工作,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主觀上是為了鞏固他的中央集權,從政治、經濟到文化等各個方面強化其統治,但在客觀上也給全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有利於社會生產與生活。但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語同音,他沒有做。不是他不想做,而是做不到。不但他做不到,後來的唐宗宋祖,直至清朝的康熙乾隆,任何「太平盛世」、高度中央集權、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做不到。因為中國的疆域實在太大,人口實在太多,而古代既沒有錄音設備,也沒有廣播電臺與電視臺,根本不具備「語同音」的技術手段。

  只有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客觀條件皆已齊全,才有可能考慮並著手解決這一千古難題。但這也還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乃至幾十代人的持續努力,才能成功。不管如何任重道遠,我們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就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大力推廣普通話。只要腳踏實地一直走下去,我炎黃子孫終有「語同音」的那一天。

  中國古代詩歌所用的聲韻,最早是沒有「國標」的。《詩經》《楚辭》,漢魏晉南北朝隋詩歌,每個時代的聲韻各有異同,不盡一致。隋唐時期有了科舉,詩賦取士,特別是到了科舉制度定型的宋代,詩賦考試成為選拔官員的重要程序,這才需要制定「國標」,否則考生與閱卷官員便無所適從。今所謂「平水韻」者,便是應科舉考試之運而生的「國標」。雖然唐宋元明清歷代語音都不斷在變化,但這「國標」基本上沿用下來。一直到今天還在廣泛使用,是歷史慣性所致,雖然科舉考試已經廢止了一百多年。

  改革開放以來,繼承中國古代詩歌優良傳統的中華詩詞蓬勃發展,詩詞作者隊伍呈幾何級數增加,今已多達百萬甚至數百萬之眾。由於現代漢語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沒有入聲,與分平上去入四聲的平水韻差別較大,故日常語言接近普通話的地區(主要在北方),詩人們往往分不清平水韻裡的入聲字,一寫近體詩,平仄便出錯。於是他們提出並呼籲廢止平水韻,改用以普通話為基礎的新聲韻。然而,日常語言中有入聲,保留古音較多的地區(主要在南方,特別是吳語、粵語、閩南語方言區),詩人們用平水韻寫詩反而駕輕就熟,如改用普通話新聲韻則困難重重。因此,他們多是平水韻的捍衛者,新聲韻的反對者。兩派冰炭不相容,各自提出了種種理由來論證自己主張的正確性。可是,不論雙方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究其本質,都不過是在爭自己寫詩的便利權。這場新舊聲韻之爭,人數相當,勢均力敵,故曠日持久,迄無共識,恐怕永遠也不可能達成共識。對此,中華詩詞學會早就適時作出了一項明智的決定:不再進行無謂的爭論!新舊聲韻並行不悖,各從其便,各取所需,只要在同一首詩裡不混用即可。

  為了滿足用新聲韻寫詩者的需求,一些學者和詩人編寫了若干種以普通話為標準的新韻書。這些新韻書,大的方面相同,唯在某些發音相近之韻部或分或合方面有所歧異。孰是孰非,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它們都屬於私人編著,都不可能成為國家標準,都缺乏權威性和法律意義。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委託中華詩詞學會和首都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等兩所高等院校,共三個單位,分別編纂了三部新的韻書。經比較,選定了其中最好的一部,即中華詩詞學會編纂的《中華通韻》,提交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審議。2019年,《中華通韻》通過了國家語委的審查,並由教育部正式頒行。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了自己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具有權威性的國家標準韻書。這是教育界、文化界、詩詞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

  作為中華詩詞學會聘請的專家,我參加了《中華通韻》的初審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作為國家教育部、國家語委特邀專家,我參加了《中華通韻》的終審會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茲就《中華通韻》頒行一事,略談幾點淺見:

  第一,《中華通韻》與此前私人編寫的各種新韻書相比較,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嚴格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劃分韻部。韻頭i、u、ü除外,只有韻腹的字,韻腹相同即視為同韻;兼有韻腹與韻尾的字,韻腹與韻尾完全相同方視為同韻。發音相近者,一律不予合併。這樣的劃分,更嚴謹,更符合學理,對基礎教育的具體操作與詩歌寫作的具體實踐來說都更加簡便易行。最重要的是,它更符合推廣普通話的基本國策。

  第二,國家教育部在頒行《中華通韻》一事上,態度極為審慎,考慮十分周全。只是提倡與推廣使用,並未宣布廢止平水韻。也就是說,對於習慣並堅持用平水韻來寫詩的作者,充分尊重他們的創作自由,既不用行政手段進行幹涉,也不用法律條文加以限制。

  第三,《中華通韻》是適用於一切傳統詩歌樣式的國家標準新聲韻,包括古體詩、近體詩,也包括詞。它的適用範圍,遠遠大於平水韻。平水韻只適用於近體詩,不包括古體詩,也不包括詞。關於後者,我想延展開來,多說幾句。

  現今有許多作者認為,古人寫詩用的都是平水韻。這個認知是錯誤的。《詩經》用的不是平水韻,《楚辭》用的不是平水韻,漢魏晉南北朝隋詩用的不是平水韻——一切古體詩用的都不是平水韻,而是各自時代大致能得到認可的韻。因為它們都不是國家考試文體,故不需要「國標」聲韻。只有近體詩——近體絕句、律詩包括排律,因事關國考,才須用平水韻。我們今天如用古聲韻來寫古體詩,參照古人用例,不失古人規矩為宜,完全沒有必要受平水韻的約束。

  現今還有許多作者認為,古人填詞用的都是由平水韻相關韻目合併而成的《詞林正韻》。這個認知也是錯誤的。詞也不是國家考試文體,故歷代封建王朝不需要也從來沒有制訂過「國標」詞韻。《詞林正韻》只是清人戈載私人編制的詞韻,沒有任何法律效力。明清人編制過許多種詞韻,相比較而言,《詞林正韻》只是其中「最不壞」的一部。為什麼不說它「最好」?因為它當不起。如果我們用《詞林正韻》去檢驗宋詞,就會發現,連周邦彥、姜夔、吳文英、張炎等當時公認的格律派大家,也是不合格的。這樣的詞韻,你也敢信?現今的各種詩詞大賽,各種詩詞刊物,各種詩詞平臺,每每聲明參賽或投稿的古聲韻詞作須用《詞林正韻》。作為主辦方,當然有權設定「遊戲規則」,我們可以承認其「合法」;但懂行的人應該知道,「合法」不等於「合理」。從學理上來說,寫詞以《詞林正韻》為「金科玉律」,既不符合唐宋以來的創作實際,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與法律意義。我們今天如用古聲韻來寫詞,同樣以參照古人用例,不失古人規矩為宜,連押方言聲韻都是可以允許的,完全沒有必要受《詞林正韻》的約束。

  當然,如果你寫詩詞的目的是為了獲獎或發表,那就是另一回事,那還得遵循主辦方設定的「遊戲規則」。有什麼辦法呢?在這種情境下,只能屈從「合法」,放棄「合理」。

  第四,無論用平水韻、《詞林正韻》還是《中華通韻》,寫出能夠傳世的好作品,永遠是硬道理。寫得好,用什麼聲韻都可以;寫不好,用什麼聲韻也無濟於事。將精力耗費在斤斤計較新舊聲韻之此是彼非,喋喋不休於新舊聲韻之此長彼短,以無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實在得不償失。還是應當謀其大,扼其要,挈其重,奔其遠,唯創作真正的傳世精品是務!

  一己之見,未必盡當,尚祈大方之家不吝賜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華詩詞當中的詩之三要素
    在中華詩詞的復興與繁榮中,創作與理論相比,理論稍顯薄弱;在理論研究中,專題探討與體系建設相比,體系建設明顯滯後。因此,構建詩詞理論體系更需著力。構建理論體系,方法非常重要。我認為,從目前學術狀態看,系統論的方法最好。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在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風格中,宋詩散文化特徵應是突出的一面,並且對後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當代,對於改善我們的詩詞創作,亦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此,本文談點個人認識。一、詩的內容本來是散文的按理說,詩是詩,文是文,詩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但在事實上,二者除有韻與無韻的區別外,於藝術屬性方面,卻有著許多方面的內在關聯。
  • 119 詩人康懷軍走進【中華杯】詩詞大賽暨《中華詩詞選集》《中華詩詞鑑賞》兩書
    我會《中華詩詞導刊》於18年3月創辦以來,在熊東遨導師的熱心指導和支援下,凝聚了全國各地編輯策劃、審核評議的高端人才,為愛好詩詞的精英們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平臺投稿入選制度       本會面向全國及海外華語詩人徵稿,絕句、律詩認同用平水韻、新韻、通韻創作。
  • 《中華詩詞導刊》172期【律詩選粹】(62)
    我會《中華詩詞導刊》於2018年3月創辦以來,在熊東遨導師的熱心指導和支援下,凝聚了全國各地編輯策劃、審核評議的高端人才,為愛好詩詞的精英們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平臺,讓他們認識了人生的價值觀,以及拓展的希望!
  • 「詩詞與音樂」詩詞中的音律之美——山水悟道(黃莽)
    一事。所謂詩言志:詩是用來表達人的志意的。志:意,思想。歌永言:歌是延長詩的語言,舒緩地徐徐地詠唱,以突出詩的意義。永,長。一說通「詠」。「永言」即詠唱詩的語言。聲依永:聲音的高低又和舒緩的詠唱相配合。聲: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依:伴隨,配合。永:舒緩的詠唱,長言。律和聲:律呂用來調和歌聲,陰陽相諧。律呂:六律六呂,為古樂十二調,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 首屆汕尾南天湖梅花詩詞文化節即將開幕,中華詩詞學會及詩友賀詩
    題南天湖梅範詩銀(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南嶺之南梅可開,清香已到大都來。依君照水問吾夢,半寸孤心萬丈臺。謹次文彰先生《南天湖梅花詩詞文化節贊》韻並和林峰(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天在湖心湖在天,清波遠隔路三千。忽聞潮汕梅初放,來賀花中第一仙。
  • 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學詩詞的幾點粗淺體會
    要模意來寫,可以有意識的避開原作品的韻,也就是換個韻來寫,換個詞語(物象)。這樣作品出來後,一般會有模仿的痕跡,但不能算抄襲。待自己能熟練操作後,就自然而然的了。古詩詞中很多詩句都有前人影子的。就好像是練習書法中的臨帖。有了興趣愛好以後,要購買一點「家當」: 我主要是《新華詞典》,若干本詩詞書籍,一本《詩韻速查手策》,還訂過《中華詩詞》雜誌等。
  •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一、字典裡的平和仄 顧名思義,平,就是平坦,不傾斜的意思;《說文》解釋:平, 平舒也。北宋時期的《廣韻》解釋:平,正也。《增韻》:平,坦也。仄,是平的反義詞,不平側傾的意思,傾斜就是仄。古人把字分平仄兩種,格律詩就是有規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來追求聲律的變化。
  • 中華詩詞的時代精神
    演講人:李樹喜  時間:7月22日  地點:燕趙講壇     詩詞是中華文化王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文化最具光彩和魅力的篇章,可以稱為中華文化的基因(DNA)。     早在1955年臺灣詩人節,于右任老先生就說,詩詞應當「一,發揚時代的精神;二,便利大眾的欣賞。蓋違乎時代者必被時代拋棄,遠乎大眾者必被大眾冷落……此時之詩,非少數者悠閒之文藝,而應為大眾立心立命之文藝。」如此「革命」的提法,曾經使我們某些文藝評論家驚愕。
  • 「詩詞人物」李文朝|七言絕句二十首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四屆常務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詩詞中國最具影響力詩人。中國水滸學會顧問,中國詩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教育書畫協會少年教育書法學會特別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電視宣傳中心主任,少將軍銜,高級記者,碩士研究生導師。【詩詞人物】李文朝 || 七言絕句二十首 早春山野花寂寥長忍耐寒風,初綠荒原幾點紅。
  • 古人是依據什麼來創作詩詞的?平仄如何判斷?根據方言還是官話?
    關於這個問題,應該說描述是不夠準確的,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詩詞的平仄知識,有必要將問題分解成如下幾個小問題:1、古詩詞一定要依照平仄嗎?古詩詞,也就是古典詩詞,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曲等體裁,其中古體詩並未要求平仄,只需押韻即可,而近體詩、詞和曲則對平仄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近體詩的律詩要求最是嚴格。
  • 詩詞丨歐金林:興榮萬事人為首,俊傑熙熙教育來
    (一)平水韻十首一、國之根基教育興昌國勢開,弱時國運必將衰。興榮萬事人為首,俊傑熙熙教育來。二、全民尊師重教尊師大國風,樂見千秋華夏同。民族復興彰偉業,尊師尤是九州紅。三、教師風範千鈞使命鼎雙肩,滿腹經綸博學賢。奮志唯求桃李豔,大潮奔湧步於前。
  • 宋名競格律詩詞二首
    格律詩詞兩首一,七律 . 贊人民警察(新韻)文/雅軒逸人(江西)英姿颯颯透威光,奉獻忠誠氣宇昂。懲腐驅邪行道義,洗冤破案感天蒼。琴心維穩纖塵管,劍膽緝兇險惡當。神聖警徽昭日月,中華蓋譽好兒郎。二,畫堂春 . 春望(秦觀體)文/雅軒逸人(江西)西風昨夜懶推窗,但憐枯草冰霜。臘梅含雪吻晨陽,靜候春光。鶯鵲祈寒遠去,飛枝戲躍溪江。桃嫣蘭潔吐芬芳,引夢回鄉。作者簡介:宋名競(筆名雅軒逸人),退休幹部。下放知青,參戰老兵。山東孔子詩歌協會、千家詩作協研究會會員,香港國際名師名家名人聯合會終身榮譽會員。
  • 二建·桑樂之約——中華「二安」詩詞大會總決賽圓滿落幕 詩詞英雄...
    中華「二安」詩詞大會決賽上,剛出爐的冠軍楊真(右)與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表演精彩的飛花令。 新時報記者黃中明 攝11月17日晚,中華「二安」詩詞大會總決賽現場,30名參賽選手手捧鮮花,走上舞臺慶祝本屆詩詞大會圓滿落幕。
  • 詩詞格律與創作 2篇短文搞清那些平仄不同意義相同或不同的字-下
    詩詞格律與創作 2篇短文搞清那些平仄不同意義相同或不同的字-上》上篇中主要講了兩個部分:一、平聲不同韻部 意義相同;二、仄聲不同韻部 意義相同。今天說一下另外幾種情況。吹 上平四支——吹燈,吹拂,風吹; 去聲四寘——鼓吹,(平仄互用)。從 上平二冬——順從,服從,從父,從戎;去聲二宋——侍從,僕從,(名詞)。擔 下平十三覃——擔負,擔任,擔當,擔待;去聲二十八勘——擔子,扁擔,重擔(名詞)。彈 上平十四寒——彈撥,彈指,彈琴,彈劾;去聲十五翰——彈丸,子彈。調 下平二蕭——調控,調和,調解,烹調;去聲十八嘯——調度,調動,曲調,調兵。
  • 2019·雲帆女神詩詞大會
    武漢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武漢詩詞》編輯、東湖詩社副社長、湖北省楹聯學會「荊楚聯壇」微信平臺編輯、中國楹聯論壇版主。獲2017年中國楹聯創作獎,第九屆黃鶴樓詩詞大賽「白雲獎」。四牆異國與他鄉,風物人情俱非常。一從板屋辨扶桑,二從紗巾度風狂。何處銀瀑瀉瓊漿?何種碧樹掛斜陽?切切問仔細,滔滔答端詳。問答猶未盡,時日流已光。移步樓臺外,設宴豆腐坊。雅集旋開始,騷客齊舉觴。一舉觴,素麵撲上桃花妝。二舉觴,玉液觸動詩人腸。三舉觴,繡口吐出瓊貝章。四舉觴,醉眼認錯畫家王。五舉觴,痺手潑了疙瘩湯。六舉觴,七舉觴,鬥室醒來夜茫茫。夜茫茫,夜茫茫,繁星褪盡月蒼蒼。
  • 格律之上的詩詞手法——用標題去除時尚,用成句凸顯意境(附例)
    第二點,請儘量附帶創作手記。上次那篇文章後面附帶的那首出律的作品,我自己當然知道是出律的,以前有創作手記(分享詩作文章),但是懶得去翻——哪裡出律,為什麼出律,都寫過詳細分析。即使放在這篇討論思路的文章裡,同樣申明了「格律並不規整」,可不照樣有人挑毛病?你還指望他去看以前的文章和手記?說理論吧,他說你死扣格律,說內容吧,他說你居然不死扣格律。
  • 五音與106平水韻對應表
    )的音節,表微笑或傷或中性的情感,不是大喜大悲,較溫婉】【徵為事】上平:四支、五微、八齊、九佳(半)、十灰(半)、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下平:一先、八庚、九青、十蒸、十二侵上聲:四紙、五尾、八薺、九蟹、十賄(半)、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半)、二十哿、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六寢去聲:四寘、五未、八霽、九泰(半)、十一隊(半)、十二震、十三問
  • 勝華詩詞園(軲轆體詩六首)《春悟》不覺遮目浮雲在:才友請下聯
    當然才友們也可繼續以傳統的「公用中心句」方式進行寫作交流,所謂「公用中心句」,也就是分別使用在「主絕」的一、二、四句來步韻三首詩,又或是在「主律詩」的第一、二、四、六、八句進行步韻五首律詩。在此,我也非常期待廣大才友積極參與和不吝賜教!春悟(主律)朝飲春光清肺腑,人迎旭日蕩心胸。眸眸新染身愁盡,陣陣香燻塊壘空。
  • 高昌| 戊戌年詩詞選
    兄弟旗開立勝憶風騷,新韻清音領碧濤。聽雨心隨煙水遠,撫琴情自錦雲高。吟懷不掩冰壺玉,醉眼敢輕金錯刀。最是酒來兄弟在,一傾江海共滔滔。奈良念梁思成先生一瓣心香遺海東,秋來猶似步春風。華嚴寺草侵階綠,御影堂花繞檻紅。大劫光陰留靜好,小城故事惕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