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2021-01-10 老街味道

前言

平仄是什麼意思?讀者大概要問,瞧不起人是不是,老街沒有東西說了嗎?怎麼這麼小兒科的問題也要寫?不是老街沒有話題說了,而是老街看到評論裡確實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麼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平側?側又是什麼呢?平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一、字典裡的平和仄

顧名思義,平,就是平坦,不傾斜的意思;《說文》解釋:平, 平舒也。北宋時期的《廣韻》解釋:平,正也。《增韻》: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義詞,不平側傾的意思,傾斜就是仄。

古人把字分平仄兩種,格律詩就是有規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來追求聲律的變化。不過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誕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後很久才出現的,那麼平仄是什麼時候有的呢?

二、 竟陵八友與四聲的誕生

據說中國古人研究聲韻源自於佛經翻譯,在魏晉時期就有了研究聲律的書。不過真正有影響成系統的音韻理論出自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

在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群文人集合於齊竟陵王蕭子良左右,這個文學組織,史稱"竟陵八友。"《梁書·武帝本紀》記載:

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遊焉,號曰'八友'。

其中的高祖是指的後來篡位的梁武帝蕭衍,其他的七個人是他當年的詩友後來的臣子。沈約謝眺等人研究聲韻:「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他們把所有的字分為平、上(讀作晌)、去、入四聲,依據四聲創作的詩歌被稱為永明體,這是唐朝格律詩的雛形。

其實當時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什麼是四聲,據說梁武帝蕭衍雖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麼是四聲,有一次問一個和尚,什麼是四聲,和尚說「天保寺剎。」

重公嘗謁高祖, 問曰: 「弟子聞在外有四聲,何者為是?」重公應聲答曰: 「天保寺剎。」出, 逢劉孝綽, 說以為能。綽曰: 「何如道天 子萬福?」

天保寺剎和天 子萬福,四個字都恰好是平、上、去、入四聲,關於梁武帝的這個故事有好幾個版本。但是有一種說法,梁武帝其實知道什麼是四聲,只不過不喜歡而已。《梁書·沈約傳》說:然帝竟不遵用。《南史·沈約傳》說:然帝竟不遵用約也。

至於梁武帝喜不喜歡不重要,重要的是四聲竟如網際網路時代的病毒式傳播,連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響。北魏文學家常景(?~550)說:南齊的沈約是當世文匠,他的四聲理論影響巨大,詩人們多以此為準則。並且稱讚到:「辭溢流徵,氣靡輕商,四聲發彩,八體含章」。

三、平仄與四聲

齊梁時期有了四聲,四聲又被分成了兩類, 平和仄。不過並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聲中,平,就是平。類似於今天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如媽、麻。

2、仄

上、去、入三聲都「不平」 ,我們稱為仄。

上聲:馬,即今天的三聲;去聲,罵,類似於今天的四聲;入聲,福,法,闊等字今天分別進入了其他三聲,入聲在普通話裡已經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裡還有。

關於入聲可以看看這兩篇文章《老街味道-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四、仄與側

《說文》中解釋仄:厠本字,通作側。唐朝人把仄稱之為「 側「,讀音是一樣的,側讀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後詩人王睿 ,號炙轂子。他的書《炙轂子詩格》中有記錄:

互律體。 詩云:「八月九月蘆花飛。」上四字全用側聲。

上四字全用側聲指的是」八月九月「,這四個字都是仄聲。八【入聲八黠】、月【入聲六月】、九【上聲二十五有】。

訐調體 李郢詩:「青蛇上竹一種色,黃蝶隔溪無限情。」此「種」字合用平而用側,是訐調也。。

唐人的訐調體就是拗體的意思,其中「種」應該是平聲結果用了側(仄),所以是拗體(五連仄),下句用「無」對句雙救拗是標準的方法。《相信嗎?十分鐘讓您看懂格律詩怎麼救拗》。

五、詩詞中的平仄

近體詩講究格律,詞要依譜填詞,都要求符合平仄要求。詩詞譜中的平仄用漢字表示的話有三種: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號表示就是:○」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

1、詞中的平仄 劉禹錫的詞《紇那曲》:

楊柳鬱青青,竹枝無恨情。⊙●●○△ ●○○●△同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

詞譜裡的△表示此處要押平聲韻,如果是▲,表示押仄聲韻。

2、詩中的平仄李商隱七言律詩《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結語

平仄是詩詞學習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不知平仄基本就不懂古詩詞。無論是講究格律的近體詩還是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平仄都是無法避開的門檻,很多朋友作古體詩的時候押不對韻就是因為沒有平仄的概念。

例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押的詩仄聲韻: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李白《靜夜思》押的是平聲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雖然這兩首是都不是格律詩,但是押韻卻要遵守平仄的規則,如果不是換韻的詩,要麼押平聲韻,要麼押仄聲韻。假如看到有人寫絕句,第二句押平聲韻,第四句卻押仄聲韻,那麼你可以判定他不會寫詩。

@老街味道

格律詩的拗體與救拗 唐朝人稱為訐調 宋朝稱為拗句

相信嗎?十分鐘讓您看懂格律詩怎麼救拗

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老街味道-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相關焦點

  • 古人是依據什麼來創作詩詞的?平仄如何判斷?根據方言還是官話?
    今天看到有人提問:「古詩詞講究平仄對仗,古人是怎樣判斷字詞的平仄的?他們是不是沒有普通話也沒有拼音,方言發音也不同?」關於這個問題,應該說描述是不夠準確的,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詩詞的平仄知識,有必要將問題分解成如下幾個小問題:1、古詩詞一定要依照平仄嗎?
  • 詩詞格律與創作 2篇短文搞清那些平仄不同意義相同或不同的字-下
    詩詞格律與創作 2篇短文搞清那些平仄不同意義相同或不同的字-上》上篇中主要講了兩個部分:一、平聲不同韻部 意義相同;二、仄聲不同韻部 意義相同。今天說一下另外幾種情況。四、平仄不同,意義不同這種字是我們在創作中很容易犯錯誤的字,如果入聲字是第一個難關的話,這種字就是第二個難關,因為不同的意義而不同平仄,造成不合律,而且這也是網絡軟體檢測不出來的,關於網絡檢測格律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
  •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三連平、三平調分別是什麼,寫詩詞的大忌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與「三連平」前節回顧:在之前的章節中,咱們講了近體詩(格律詩)寫作時的平仄規則,總結來說,就是: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鄰句平仄相粘。並且大部分都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沒有看前面章節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
  • 《當代詩詞百首點評》代序|楊逸明
    「不可隨處小便」,同樣幾個字,換個形式排列,就成了「小處不可隨便」,意境不是一個檔次。一樣是《春曉》二十個字,排列方式換成:「落花眠不知,曉覺春多少。風雨夜聞聲,來啼處處鳥。」雖然合平仄,也押韻,比起原詩來還不失粘,鑽石卻成了石墨。從幾千個漢字裡找出二十個、二十八個、四十個、五十六個,排列組合一下,有的成了廢話,有的卻成了好詩。你說神奇不?
  • 詩詞寫作參考:古典詩詞創作技巧(上)
    中國古典詩詞與現代詩詞因主體思維方式差異,呈現不同之藝術特色。古典詩詞運用神話思維創作構思,主體以「天人合一」的觀物態度面對世界,將直覺感應的察物方式融入對象。當代詩人受西方世界影響,新詩構思方式以邏輯思維為本,主體懷著「以人定天」的觀物態度面對世界,運用分析推論的感物方式佔有對象。
  • 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學詩詞的幾點粗淺體會
    心中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怎麼高興就怎麼寫,通過詩詞把晚年生活搞得有聲有色。第二種就不光是修身養性,還要入群,投稿發表,進行社會交流等等。這就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就必須要研究詩詞的創作規律。這二者不能說誰好誰不好,都可以。 今天,我們在「白浪情」綜合群中來討論的格律詩詞的寫作,主要是針對第二種的「自娛娛人」為目的。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在央視的詩詞大會上,主持人董卿認為,要理解詩詞的抑揚頓挫、起伏變化,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格律知識外,還應懂得詩詞的基本結構:起、承、轉、合。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
  • 「詩詞與音樂」詩詞中的音律之美——山水悟道(黃莽)
    既為古體詩詞,就要遵循原則,歷代都在演變,但絕不會把古詩詞五音變成四個音。如果按照四音那就不叫古體詩詞,應該叫古詩新寫或現代詩。雖然古今也有不遵循音律創作的,但寥寥無幾,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說蘇軾不懂音律,竊以為蘇軾創作時拋開了這些,其實蘇軾是會彈古琴的,古琴就講究音律。我個人看了王菲等演唱的版本,不是按照五音譜曲,也別有一番況味。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這些詩於直率中見清新,於白描中見含蓄,百讀不厭,什麼原因?就是詩中表現的散文化特點。可以說,散文化風格是比較適合當代詩詞創作環境的,抑或可以成為當代詩詞創作風格之主流。風格是可以自由的,用什麼樣的風格寫詩,當然是作者的權利,何況還有「百花齊放」之說。但是,風格是為藝術服務的,又不是隨意的。
  • 修改名家詩詞就是「欺師滅祖」?
    雖然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日前已落下帷幕,但網際網路上的「詩詞熱」卻一點沒有降溫的意思。可濟南商河一位熱愛古詩詞的小哥張登寶卻因此惹上了「麻煩」,由於他在自己創作詩歌之餘還喜歡修改古代名家詩詞,遭到了不少網友的吐槽和炮轟,有說他不知天高地厚的,還有人給他扣上了「欺師滅祖」的大帽子。  我們承認,古代許多名家詩詞的文字和韻律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但這些詩詞是否就因此而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呢?是否就真的完美無缺的任何人不能提出哪怕一點修改意見呢?
  • 詩詞知識丨王力《詩詞格律》:第四章(1)詩詞的節奏
    第四章  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第一節 詩詞的節奏】詩詞的節奏和語句的結構是有密切關係的。(一)詩詞的一般節奏這裡所講的詩詞的一般節奏,也就是律句的節奏。律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即兩個字)作為一個節奏單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則最後一個字單獨成為一個節奏單位。
  • 鍾振振雜談詩詞創作(二):對《中華通韻》頒行一事的四點淺見
    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刊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 【小馬學詩詞】調笑令
    【小馬學詩詞】第六節 調笑令【簡介】始於唐代詞體之一,又名「宮中調笑令」、「調嘯詞」、「轉應曲」、「三臺令」等。單調三十二字,四仄韻,兩平韻,兩疊韻。平仄韻遞轉,難在平韻再轉仄韻時,二言疊句必須用上六言的最後兩字倒轉為之。
  • 「詩詞格律與寫作」對仗 對聯
    什麼叫聯?聯就是格律詩中的兩句,一首律詩來講,它包括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首聯就是第一、二句,頷聯也叫次聯是第三、四句,頸聯又叫復聯、中聯,是第五、六句,尾聯又叫末聯,是最後兩句。在一聯中又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是出句,下聯是對句也叫韻句。
  • 一理通,百理明,舉一反三,5至7字對聯的創作技巧
    重點在日依山,河入海,什麼日?白日,什麼河?黃河,偏正結構。再描寫狀態,盡,和流,意思是太陽快要落山了一會就天要黑了,而眼前的黃河也滔滔不絕地的向東流入大海了。再如: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欲即想,窮即盡,更即再,千裡目對一層樓,想看盡眼前無邊的景色,再登上高層樓臺就能看得到的。五字聯的寫作技巧,只要記牢「我愛你」格式就行,並要學會對景創作。
  • 【詩詞微塾】爰園詞話
    詩詞微塾 爰園詞話 俞彥 ■詩詞,末技也,而名樂府。古人凡歌,必比之鐘鼓管弦,詩詞皆所以歌,故曰樂府。不獨古人然,今人但解絲竹,率能譯一切聲為譜,甚至隨聲應和,如素習然。故盈天地間,無非聲,無非音,則無非樂。 ■詞於不朽之業,最為小乘。然溯其源流,鹹自鴻蒙上古而來。如億兆黔首,固皆神聖裔矣。惟閭巷歌謠,即古歌謠。古可入樂府,而今不可入詩餘者,古拙而今佻,古樸而今俚,古渾涵而今率露也。然今世之便俗耳者,止於南北曲。
  • 王淑嫻詩詞|西江月
    詞林正韻 第七部平仄《西江月,柳永譜》詞/王淑嫻月下繁星數遍,燭前兒女情長。朝花夕拾共春光,竹馬青梅怎忘。一別紅塵若夢,半壺綠蟻愁殤。琵琶聲裡問重陽,是否安康無恙。詞林正韻 第二部平仄《西江月,柳永譜》詞/王淑嫻蘆寂鶴鳴蟾月,菊殘水照楓橋。
  • 戒驕戒躁,溫故知新——何樹華楹聯詩詞創作專題講座在大官莊舉行
    9月16日上午,泰安市楹聯藝術家協會、泰山楹聯研究院、岱宗詩社在大官莊創作基地舉辦楹聯詩詞創作專題講座,部分會員參加活動,聆聽了何樹華先生所作的《戒驕戒躁,溫故知新》專題講座。   何老師深入淺出地論述了「溫故」的縱深含義,從而達到「知新」的目標要求,鼓勵鞭策學員戒驕戒躁、勇往直前、不斷進取!
  • 愛上這些星座,不懂點「平仄韻律」,意再美好,也嗅不到真情味道
    文/凌婷七七長期關注七七的朋友,一定知道七七星座頻道除了涉及情感,還帶著點國風味道,曾經七七為我們的十二星座量身定製了屬於自己的藏頭詩詞,以及情感詩詞,當然他們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星座漢字,星座字謎等等,這是凌婷星座想要傳遞不一樣的星座韻律,帶著家鄉文化的星座頻道,除了情感的粘連,更多了點素雅的恬靜,給大家別樣的星座體驗,從星座了解國風文化,更了解星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