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相信很多網友都看到了關於《花木蘭》的兩個新聞。
那就是迪士尼重磅商業大片,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按計劃在7月24日北美上映。
但是大家又都非常清楚,現在美國的「疫情」可比中國嚴重得多。
現在已經是5月中旬,短短兩個月時間,美國能否徹底地控制「疫情」,著實有些難以預料。
當然這個伯光就不展說了,因為也沒啥好說的。
另一個新聞就是《花木蘭》的導演妮基·卡羅,放出一部分花木蘭角色的試鏡片段。其中中國女演員還蠻多的。
比如憑《芳華》走紅的楊採鈺、藍盈瑩、和竇靖童等等。
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神仙姐姐」劉亦菲拿下了這個角色,但原本因為各種各樣的東西。
說句實話,《花木蘭》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爭議是蠻多的。
當然,伯光這裡倒無意分析《花木蘭》如何如何。畢竟這部電影只差上映看質量,現在其它分析都沒有任何意義。
單純回到竇靖童,楊採鈺等演員去面試來看。
而且可以肯定前去面試的中國女演員遠不止這一批,這些中國女演員為何要削尖腦袋,都想往迪士尼的《花木蘭》這個項目鑽呢。
迪士尼的電影是世界頂級的項目
中國女星為何削尖腦袋想演迪士尼的電影呢?
這個只要是稍了解電影行業的人都知道,全世界電影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而美國最強大的電影公司就是迪士尼(以前還六大,現在真的一家獨大)。
西方世界自工業革命以來,形成了數百年的強勢。
文化產業各個領域,仍然都以歐美世界為準。
其它國家和區域的文化人物,哪怕是做到巔峰的,都難不會有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拜感。
比如中國動畫產業的從業者。
中國動畫有個現象是2d學日本,3d在學美國。
哪怕是國內做到巔峰的動畫導演和創作者,想想在3d動畫從業者去到迪士尼,而2d動畫從業者去日本見到宮崎駿是什麼感覺?
它就是信仰式的崇拜,背後再是學習人家或者欣賞人家的情況。
這還是國內頂級的文化從業者,而那些在國內都不是頂級的文化精英。
雖然快速的崛起,但畢竟只有一隅的中國市場,與歐美話語權下,迪士尼的《花木蘭》擁有全世界的市場相比。
這對於國內的文化精英,亦或者普通從業者都有莫大的誘惑力。
說到底:如果以一個產業的巔峰來講,美國好萊塢是全世界電影行業的龍頭,是全世界電影產業的中心,再配合著背後美圖和西方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假設一名中國女演員能參演《花木蘭》這種迪士尼頂級大片,如果口碑質量和角色還成功的話,你差不多就是十級跳。
如果在國內是十八線明星,差不多瞬間跳到國際的二三線。如果你在國內二三戲,在國外是二三線,在國內立刻跳到頂級。
哪怕你把《花木蘭》當成個廣告,能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上映的商業大片,相當於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露個臉。
這效果完全跟國內以前的春晚一樣。
以前的春晚為何很捧人,不就是它能在全國觀眾面前露回臉麼。
竇靖童、楊採鈺、藍盈盈和已經選中的劉亦菲這麼熱心要演《花木蘭》,背後的道理很容易理解。
不過,現在中美形勢和電影產業的逐漸逆轉。
還有西方國家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國明星削尖腦袋往好萊塢鑽。如果只是藉機打響名頭回國發展還行。
但是,如果想藉機留在西方還拼出一番天地。
伯光奉勸一下中國明星們,歐美西方影視文化亞裔只是點綴,想做到主流幾乎不可能。
中國觀眾可能感覺近些來年,歐美西方電影的中國形象和亞裔形象開始轉變。
西方影視劇開始迎合其它市場
這個最主要的國家的就只有一個中國,原因大概兩個。
一是中國作為世界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大國,西方國家對於東方古國的文化獵奇,一直比全世界其它小國家要強烈得多。
早在民國時期,再到後來建國的那段時間。
早期文化獵奇的作品:《末代皇帝》、《情人》、《功夫之王》、《面紗》、《木乃伊3》、《鐵拳》、《白幽靈傳奇》、《勇士之門》、美劇《馬可波羅》等等。
雖然是華人為主,但西方主導的《臥虎藏龍2》《長城》等。
得益於中國文明的獨特,西方國家做出的中國文化作品,或者涉及中國文化的作品。除了動畫《花木蘭》《功夫熊貓》還算不錯;真人電影如《末代皇帝》、《情人》、《面紗》經典之外。
其它優秀的文化作品少之有少,這個文化隔閡很難消除。
說到底,人類始終是崇拜強者的。你看歐美拍日本文化的作品也很多,縱然也是因為日本文化不錯。
但也是因為近代日本的發達。
相反,西方能拍多少越南和東南亞國家的影視作品?
二是中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國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存在,不能選擇性的忽視。
這麼一來,近年西方國家的流行文化作品,不但開始廣泛出現華裔角色,同時開始大量出現中國文化元素,進而到開始主動做中國文化的文化產品。
後期西方國家主動做出的中國文化作品,近年只有三件比較代表性的事件。
一是迪士尼非常盛大,劉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蘭》。幾乎是這個時代西方拍攝中國題材電影,可以說最盛大的一部之一。
二是首部華人超級英雄電影《上氣》,從鄧紫棋的《Jewel》,李冰冰的《虎影俠》,再到真正項目推進靠譜的《上氣》。
但《上氣》背後的「傅滿洲事件」,在國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三是英國遊戲公司Creative Assembly開發的中國題材遊戲《三國全面戰爭》。
這個算起來應該是歐美主動開發,並且最盛大和最受矚目的一款中國題材遊戲,在市場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國市場在全球已經不可或缺
中國市場成長過於迅速,電影市場都成為世界第二,相信未來不久便會成為世界第一。
這麼一來,導致有些國內明星演員,在華語地區都沒有做到巔峰。
但是國內資本為了走出去,西方國家為了得到中國市場的利益。選擇和中國合作,同時開始廣泛插入華人角色,文化元素。
但前期這種現象,可謂是深受觀眾的詬病。
範冰冰在《鋼鐵俠3》、《x戰警之逆轉未來》裡;黃曉明在《金蟬脫殼2》裡,吳亦凡在《極限特工2》、《星際特工》裡等等。
當然,我們還絕不能忘記的「大甜甜」景甜。
如果站到歐美商業大片的角度,這種不待見和不喜歡中國演員的中國觀眾,可謂是數不勝數。
很多喜歡早期歐美影視作品的觀眾,很不喜歡現在這種模式。
但你們也需要對於背後國家的崛起,從而感到慶幸的。
因為如果沒有背後中國崛起的支撐,華裔根本無法得到西方國家的重視,至少流行文化文化上的重視。
也就是說,你們連在熒幕上討厭自己的資格都沒有。
中國演員立足世界?
最後,我們再回到中國演員削尖腦袋想演《花木蘭》的問題上。
雖然上面內容沒有分析華裔演員在美國發展情況的,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分析的,因為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當年在西方發展的中國演員或者亞裔演員,他們都是在中國發展到極限,同時中國市場沒發展起來,只能前往好萊塢發展的。
最典型的就是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等。
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衰落,他們已經是華語和亞洲頂級巨星。內地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於是只能前往美國發展。
結果是除了一個「功夫喜劇」的成龍。
李連杰和周潤發在好萊塢的發展,說實話都算不上多好。
其它像尊龍,陳衝,鄔君梅是憑藉《末代皇帝》那一波打開西方的橋梁,然後順便也就移民了美國。
尊龍還在美國發展過,但你能說尊龍在好萊塢發展得有多好?
陳衝和鄔君梅也就肉身移民,賺錢還是在國內那種,和移民國外國內賺錢的大量明星又有何區別?
2010年新時代過後,好萊塢的華裔明星也是屈指可數的。
反正算來算去也就溫明娜、劉玉玲、吳恬敏、汪可盈、林路迪、嘉瑪·陳、還有奧卡菲娜和《上氣》的劉思慕等等。
但是你仔細想想,這幫人好像是西方土生土長的亞裔吧。
他們並不是到好萊塢發展,還想留下腳印的中國演員。
所以,劉亦菲和那些大量面試《花木蘭》的女演員,其實意義都是一樣的。
如果你們只是把《花木蘭》這個全世界頂級電影項目,當做跳板或者學習的態度還是可以的。
但如果真的想藉機到好萊塢站穩腳跟。
那就奉勸你們別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