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拱棚進行大姜栽培,可以延長其生育期,同時便於進行病蟲害的有效防控。該技術通過早春4膜覆蓋、夏天搭遮陽網等措施,可有效保證大姜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適宜溫度和溼度,能提高大姜的產量和品質,並結合其他關鍵技術,以達到優質、高產和高效的目的。隨著栽培技術的發展,推廣人員對濰坊地區大姜生產進行了總結,形成了濰坊大姜拱棚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於2019年前後在濰坊市的昌邑、安丘等地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目前已推廣逾3000h㎡,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現將其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1、拱棚建設
大姜拱棚主要為提高春秋季棚內溫度,減低夏季光照。拱棚通常選在交通方便、水電設施齊全的區域。濰坊大姜通常選擇地勢稍高、通透性好、排灌方便、微酸性的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塊種植,土壤pH為5~7的土壤最為適宜。拱棚規格通常為長60.0~100.0m、寬12.0~16.0m、高3.0~3.5m。由於拱棚高度對溫度影響較大,影響秧苗生長速度,因此拱棚的底部坡度要大。大拱棚四周挖排水溝,以利降雨時積水及時排出。
2、催芽
催芽時間通常在播種前20~30d。將種姜稍微晾曬後衝洗乾淨,平鋪在無紡布或草蓆上晾曬2d,之後按照「1層姜1層紙」的模式整理到周轉箱或紙箱進行困姜,困姜時間通常為7~10d,之後進行第2次曬姜。曬、困姜時挑出弱、小、傷、病的姜,保留符合姜種條件的優質姜種。將選出的種姜放在曬過無紡布上催芽。催芽時應當注意:第一是控制溫度,溫度保持在21~25℃,過低發芽緩慢,過高芽細不壯;第二是控制溼度,催芽時為防大姜失水乾癟,應加厚覆蓋物,第三是控制厚度,姜種厚度通常不超過40cm。25~30d後姜芽就可以達到栽種姜的要求。拱棚大姜栽培以選擇1.5cm左右姜芽為佳。種姜保留有1~2個芽,質量在50~75g。
3、播種
(1)整地。清理前茬作物殘體後,及時清理植株殘體。年前進行25cm以上的深翻。大姜屬於喜肥喜水作物,除了氮、磷、鉀三要素外,還需鈣、鎂、硫、鋅等中微量元素。整地前667㎡撒施2500~5000kg有機肥作底肥,大姜專用肥75kg左右。施肥後翻地、開溝。
(2)播種。大姜的播期主要根據產品用途、市場需要及氣候條件來確定。大拱棚內大姜的播種時間相較露地、中小拱棚要早,通常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播種按照開溝條播方式。採用機械開溝,姜溝間距為80cm,溝深12cm,為促進莖塊膨大,姜溝底需厚10cm左右的鬆土。播種時株距25cm左右,667㎡播種量5500~6000株。播種時芽朝一個方向斜放,適度下摁,蓋厚5cm左右的土層。出苗前667㎡噴多菌靈50g。噴藥後在大拱棚內搭建小拱棚並鋪設地膜,用於保溫保溼。
4、田間管理
大姜生育期通常分為苗期、生長旺盛期、收穫期等階段。其中生長旺盛期是大姜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1)肥水調控。土壤要保持適當的溼度,不能幹燥,2~3d進行一遍微噴。盛夏季如遇到大雨,要及時排水,降低地溫,減輕姜瘟病的發生。出苗和苗期一般不澆水,必須澆水時,要用微噴,溼地皮即可。大姜屬喜肥作物,但根系吸肥能力較弱,宜少施勤施,施肥通常結合澆水同步進行。前期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為主要目的,以衝施有機肥為主,中期以發棵和髮根為主要目的,以高鉀肥料為主,中後期以促進莖塊膨大為主,以衝施和葉面噴施鉀肥、氮肥為主。
(2)溫度調控。大姜屬於喜溫作物,早春時通過在大拱棚內搭設二棚,二棚內搭設小拱棚及鋪設地膜等提高地溫,促進種苗生長和根系發育。隨著溫度升高,逐步去除二棚、小拱棚等。同時結合放風等措施,降低拱棚內溫度。大姜同時為耐蔭植物,過強的光照會抑制大姜的生長。
進入5月後,在拱棚外側搭遮陽網,降低光照強度、降低透光率。「寒露」時應去除遮陽網,增加光照,提高拱棚溫度,延長大姜生長期,達到增產、豐產的效果。遮陰為大姜生長創造了適宜的光照環境,在大姜生長前期提苗效果非常明顯,具有提質增產的效果。
(3)培土。培土是大姜豐產的關鍵步驟。要根據大姜生長規律和生長特點及時培土。10cm土層是大姜莖塊膨大的最佳深度,大姜長出2~3個芽時,結合追肥,培土2~3cm。之後在地面開始露出姜塊莖時,再培土2~3cm。在生薑地下根莖快速生長時,再次培土,使姜溝成為種植壟,原來的姜壟變為姜溝。拱棚栽培時間跨度大,而秋季是增產的關鍵時間,立秋後晝夜溫差變大,應及時進行培土,且要培好、培嚴,不能露姜塊。
(4)病蟲害防治。大姜蟲害有姜螟、甜菜夜蛾、異形眼覃蚊等,病害有炭疽病、姜瘟等。病蟲害防治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做到安全、綠色防治。
農業防治。播前曬垡,對土壤進行消毒,生長期加強田間管理,採收後應及時清潔田園。選用優良的健壯姜種。物理防治。在拱棚的四周覆蓋40目尼龍防蟲網,拱棚內部懸掛黃板。生物防治。利用七星瓢蟲、食蚜蠅等防治蚜蟲,利用苦參鹼等防治霜黴病。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病蟲害藥物應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姜出齊苗後667㎡噴百菌清25g,每隔10d噴1次。大姜病害主要有白斑病、腐爛病、斑點病、炭疽病、姜瘟病等。發病初期,葉面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連續2~3次。腐爛病株應及時拔除,並挖去周圍帶菌土壤,在病穴內撒施石灰,然後用乾淨的無菌土掩埋。
蟲害主要有姜螟、姜蛆、蔥薊馬,用10%吡蟲啉2500~3000倍液,也可用25%滅幼脲號懸浮液1000倍液噴霧處理。
(5)適時收穫
拱棚大姜一般於11月下旬收穫,此時外界最低溫達到0℃左右,拱棚內大姜已經停止生長。收穫前3d左右,澆水1次,溼潤土壤,便於出姜。出姜後在莖稈基部2~3cm處用刀削去地上莖,之後將帶有少量泥土的大姜放入姜窖或冷庫貯藏。
5、種植檔案記錄
大姜作為食藥同源作物,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後食用,必須注重生產安全,要對大姜生產的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包括產地環境、栽培管理、農藥化肥使用、病蟲害防治、採收及其它溯源信息,並建立生產檔案,並保存3a(年)以上備查。
結語: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種植之趣,方法不同,共同豐收。」希望小編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到大家,我是新生農人,一名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三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共探種植之趣。內容來源丨頭條號新生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