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農業高校優勢 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2020-11-29 大河網

    □郭戰偉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當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造成糧食安全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對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了包括「保糧食能源安全」在內的「六保」任務,彰顯了黨中央對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心和信心。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農業高校作為農業科技、人才和智力的集聚地,在發揮特色和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發揮農業高校在糧食生產科技研發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實踐證明,科技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穩定和保障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當前,隨著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快速推進和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糧食生產呈現出許多新業態、新形態,也出現一些新形勢、新問題,對農業高校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農業高校要持續發揮高層次人才集中、學科門類齊全、科研條件完善、協同攻關實踐經驗豐富等優勢,瞄準制約糧食安全的關鍵科學問題,既面向國際科學前沿開展研究,引領糧食生產的發展方向,又瞄準應用技術開展研究,解決好糧食生產當下的問題。要圍繞糧食生產全產業鏈,以促進糧食豐產、優質為目標開展協同攻關,不斷增強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農機農藝配套技術、智慧農業技術、綠色無公害減災技術、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技術、糧食深加工技術等技術的研發力度,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探索實施供給側改革,不斷完善糧食生產循環鏈,延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提升糧食生產效益鏈,實現糧食生產的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

    發揮農業高校在糧食生產科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

    服務社會是農業高校的辦學職能之一,也是農業高校的優勢和特色。在長期辦學過程中,農業高校以其特殊的學科特點,始終紮根沃土,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傳播農業文明,特別是在持續推動糧食增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河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糧食生產方面的新品種研發和轉化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是與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相比較,還存在農業高校實驗室研究與生產應用聯繫不夠緊密、糧食生產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率不高、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價值未能完全顯現等問題。為此,在新形勢下,農業高校要進一步突出「服務社會」的職能,發揮農業高校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示範帶動作用,通過建立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業態示範區,輻射和帶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通過加強與農技推广部門、糧食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糧大戶的合作,增強糧食生產科技含量;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務實舉措,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價值導向,調動農業高校參與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通過深度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增強科技的引領作用;通過打造政府主導、高校牽頭、農技推廣、糧食種植、農資生產、食品加工等糧食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共同參與的共同體,匯聚各方力量和優勢,增強糧食生產各環節的銜接,真正使農業高校的人才、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

    發揮農業高校在糧食生產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是高校第一職責。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也是促進糧食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的力量源泉。我省農業高校在師資力量、教育教學條件和人才培養實踐方面優勢明顯。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和河南省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百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等,為高校發揮優勢培養糧食生產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站在確保糧食安全長遠發展的角度,農業高校一方面要牢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提升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大學生;強化實踐教學力度,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增強大學生投身糧食生產實踐的能力;積極協調社會資源,出臺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糧食生產一線就業創業。另一方面,農業高校要充分發揮師資優勢,開展形式豐富、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依託脫貧攻堅專項培訓、「三區」科技人才培訓、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等成熟的培訓項目,面向農技推廣區域站、鄉鎮站人員,以及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職業技能,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的糧食生產「領頭人」隊伍;積極與農技推广部門相結合,與基層農技服務人員協同開展「進村入戶」技術指導服務,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和「網際網路+農技推廣+人才培養」服務,拓展糧食生產人才培養渠道。

    發揮農業高校在糧食生產智庫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糧食生產已成為一項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新品種選育、種植加工、政策制定、產業鏈構建等在內的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從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兩方面同時發力,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技術,高校學科門類齊全的特點為其在糧食生產中發揮智庫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礎。農業高校一是要發揮在糧食生產發展規劃制定方面的作用,統籌耕地分類保護與生態分區、產量潛力評估、品種結構布局、高標準糧田建設、配套政策等綜合因素,運用和吸納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推動糧食生產長遠健康發展;二是要發揮在糧食生產重大決策諮詢方面的作用,從糧食生產政策制定、結構調整、質量評價、科學論證等方面,深入開展理論研究,為國家和區域糧食生產重大戰略實施、重大工作部署提供決策依據;三是要發揮在預警減災機制建設中的作用,針對糧食生產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綜合氣象、地理、信息、種植、植保、農藝等多學科力量,對重大氣候災害、病蟲災害進行預警幹預,減少外部環境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四是要發揮在標準制定方面的作用,瞄準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特點,制定一批種植標準、管理標準、加工標準、技術標準,促進糧食生產的規範化科學化水平。

    (作者系河南農業大學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

相關焦點

  • 未來中國糧食安全體系構建及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加強建設東北稻穀、玉米、大豆優勢產業帶,形成黃淮海平原小麥、專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規模生產優勢區;打造長江經濟帶雙季稻和優質專用小麥生產核心區;提高西北優質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生產規模和質量;重點發展西南稻穀、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種植;擴大東南和華南優質雙季稻和馬鈴薯產量規模。優化區域布局和要素組合,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保障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有效供給。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同時,鄉村振興戰略指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準確理解和深刻把握鄉村振興與國家糧食安全的內在關係,就需要明確只有農民心定了、農村宜居了、農民富裕了,更多農民才能更好地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也才能把全中國人民的飯碗端牢、端穩、端好。
  • 農業農村部:種子是農業「晶片」,要加快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八項重點任務提出,引起公眾普遍關注。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日對此表示,要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
  • 捂糧囤糧完全沒必要 瀘州糧食安全有「底氣」
    糧食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群眾要相信國家的儲備能力。」針對近期瀘州市民「購糧熱」,瀘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普通群眾,買糧食夠十天半月就可以,隨吃隨買,沒必要大量囤積。如何保障市民「飯碗」端得穩?答案,就藏在「十三五」以來瀘州市發展改革委點滴的糧食安全工作中。
  • 周紅冰:民以食為天——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歷史與現狀
    以此趨勢,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並不能抵消耕地面積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嚴守耕地紅線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目前保有的耕地面積較21世紀初,已經出現了較大回升。
  • 愛惜「盤中餐」,事關糧食安全與文明素養——「倡導簡約適度、綠色...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科技助力下,糧食儲存更加安全,但也不是高枕無憂。保管員必須每天進倉檢查,查看糧面有無鼠跡、雀害、蟲黴,查看倉房有無漏雨、返潮、裂痕,查看設備運轉是否正常。檢驗員每個月都要做一次質量指標和品質指標的全面檢測,以便及時掌握糧食儲存品質的變化情況。  如今,我已形成了每天走進糧堆仔細查看的習慣。
  • 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仍存遠慮
    在日前於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經濟峰會」上,多名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雖無近憂,但有遠慮」,當前糧食增產跟不上國內消費需求發展,而未來城鎮化和工業化必將持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為此亟待破解糧食消費者多於生產者的困境,以全球化的視角應對糧食危機。
  •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什麼?
    10.16 世界糧食日「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國婦聯聯合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的通知》,決定共同組織開展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
  • 省地礦局八〇一隊發揮水文地質專業特長 助力全省農業節水工程建設
    為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我省將全面推進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八〇一隊發揮專業技術優勢,主動對接、積極服務,順利承擔了濟南市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商河縣部分)機(民)井信息採集及新(改)建水井施工圖設計和不易成井區專項水文地質調查與勘察技術服務項目。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7月21日農業頭條
    二、全力增強農業生產經營穩健性當前,我國高度重視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等相關工作,其實質在於升級構建穩健的農業產業鏈,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發揮「三農」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 三臺:數字——助力三臺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彎道超車
    三臺百萬人口大縣,位於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農業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強勁,榮鷹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鄉村振興,數字先行。數字如何服務於現代農業產業,讓億萬人民吃到放心的農產品(糧油)?成為糧油生產大縣——三臺亟待解決的現實訴求。
  • 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將於9月14日至20日舉行
    9月4日,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高林,中共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卿介紹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籌備情況,並答記者問。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將於9月14日至20日在全國範圍內統一開展,主題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舉辦。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新聞發布會現場。
  • 全球糧食將遭「寒冬」大考 我國的糧食生產是什麼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帶來了旅行限制、邊境關閉、隔離政策以及市場和貿易中斷,嚴重影響了全球供應鏈,並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對於全球大多數國家來說,這個冬天將是一場極大的考驗。一些國家正在面臨高漲的糧食價格。在印度食品通脹已成為一項令人擔憂的問題。
  • 穩住農業基本盤 築牢「三農」壓艙石
    為何要反覆強調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又該怎樣來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如何有效銜接?本期《理論周刊》特邀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白軍飛、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蔡保松、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萬俊毅三位專家,圍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亮點展開權威解讀。
  • 我筷子上這一兩粒米,跟糧食安全有什麼關係?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稱,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飢餓,相當於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衣食無憂,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你生活在中國。 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8月21日農業頭條
    四、山東探索運用PPP模式加大農業農村領域投資山東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會今天在濰坊市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按照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要求,山東財政部門在農業農村領域探索運用PPP模式加大投資,取得明顯成效。
  •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央視網消息
  • 駐馬拉威大使潘和鈞出席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奠基儀式
    2012年7月16日,中國駐馬拉威大使潘和鈞赴薩利馬地區,與馬農業與糧食安全部長姆萬紮共同為馬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奠基。馬農業部副部長奇拉蓬杜瓦、駐馬使館經商參贊胡玉傑、馬地方政府官員和傳統首領等出席儀式。
  • 2020年糧食行業市場運行情況回顧及2021年糧食產量及價格走勢預測
    中商情報網訊: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節奏,影響農業生產。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國家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了一下了政策和措施鼓勵糧食生產。多方努力下,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糧食單產提高,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