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2020-11-23 央視網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央視網消息:8月13日,國新辦舉行防汛救災工作情況發布會。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有一個規律,我們國家往往是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為什麼豐收?因為我們國家水資源本來就短缺,豐水年水資源保障條件更好。通過各項救災措施,加強種植的管理,通過一些農業技術手段,今年的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編輯:劉亮

相關焦點

  • 「往往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國家防總: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
    (觀察者網訊)8月13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洪澇災害導致6032.6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1140.8千公頃,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淮河地區。
  • 1960年來全球糧食最危難時刻,中國會不會挨餓?
    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接近500公斤,超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數據足以說明當下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目前,我國糧食生產量正處在歷史高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不僅去年,今年的夏糧豐收也大局已定。
  • 多災之年,秋糧仍能豐收,靠的是啥?
    在農業農村部今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介紹,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秋糧目前收穫已近八成,全年糧食豐收基本成定局,可以連續六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山東青島,金秋玉米喜豐收對農業來說,今年是一個多災之年。在春耕備耕的時候經歷了「新冠疫情關」,在南方水稻雙搶時經歷「洪澇關」,在東北秋收之前又經歷了「颱風關」,還有草地貪夜蛾等「病蟲關」,多發頻發的災害對糧食生產構成多重挑戰。大災之後,糧食仍能豐收,靠的是啥?
  •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會重現嗎?專家稱當前防洪壓力在中小河流
    2020年存在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但目前防洪的壓力更多體現在中小河流上;水利設施受疫情影響非常顯著,加大了洪澇災害的不確定性今年一個預測是強降雨偏多,但是哪裡的強降雨偏多,沒有形成共識。有的預測這裡可能發大水,有的預測那裡可能發大水,沒有一個明確的意見。但是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就目前,主要還是一些支流、中小河流發大洪水。洪災年年都有,只不過今年有跡象偏多一些。《財經》:今年降雨量偏多,防洪形勢怎樣,防洪壓力主要在哪?
  • 我省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記者從近日在定西市召開的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上獲悉,甘肅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加之今年雨水合節,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根據農情調度,全省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06萬畝,預計總產1180萬噸,比上年增長1.5%。
  • 全球糧食將遭「寒冬」大考 我國的糧食生產是什麼水平?
    去年中央提出「六穩」,今年提出了「六保」,糧食安全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考量,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意義非凡。而且不難注意到,近期國內多地進行了糧食應急演練。9月30日,貴州省興義市組織市級儲備糧存儲企業開展了國慶、中秋兩節期間保糧食安全應急演練活動。
  • 中國氣象局:今年我國氣溫是1961年以來第二高的年份,氣候澇重於旱!
    會有哪些氣象災害影響到夏糧增收? 劉莉華:正如您所說,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夏糧產量佔全年糧食生產超過1/5,奪取夏糧豐收對保障糧食的穩產保供、提振全社會的信心至關重要。夏糧的主體是冬小麥,目前北方的冬小麥已經開始拔節,江淮地區開始孕穗,西南地區正在灌漿。
  • 2020年糧食行業市場運行情況回顧及2021年糧食產量及價格走勢預測
    當前,國際糧食價格波動上漲對我國市場影響有限,預計2021年農業市場運行基本正常,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一、2020年糧食行業發展現狀分析1、國家鼓勵糧食生產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糧食等大宗農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不確定性增加。手中有糧,心不慌!
  • 今年直面最強厄爾尼諾 警惕洪澇低溫將會發生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面臨的高溫、洪澇和乾旱風險將加劇,高風險區主要位於東部的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將會逐漸加大,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將更大,由此帶來的經濟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也將凸顯,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 中國氣象局發布2009年天氣氣候及氣象災害特點
    據介紹,今年以來(1月1日至12月30日),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氣象災害點多面廣,次生災害比較明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災害、地震災區暴雨引發次生災害、中東部人口稠密區強對流天氣、華南沿海地區颱風、華北黃淮地區暴雪及大霧影響突出,是今年氣象災害最為顯著的特點。截至目前,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死亡人數為1104人,在近20年中最少。
  • 2013年中國洪澇災害致774人死亡 1.2億人受災
    >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消息,2013年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均遭受不同程度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山洪災害嚴重。洪澇災害受災人口達1.2億人,因災死亡774人、失蹤374人,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個,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3146億元。  2013年,中國東北、華北大部、西北東部和西部、西南東北部、華南大部降雨量較常年偏多1-2成,黑龍江、松花江流域汛期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偏多3-4成。先後有9個颱風在我國登陸。
  • 2020年下半年會爆發糧食危機嗎?
    可以看出,糧食浪費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全球性問題,但是下半年爆發糧食危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我就先上個結論:2020年下半年的糧食危機,中國不會,世界可能。
  •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農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有條件有基礎近一段時期,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引發了不少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再度成為焦點。與此同時,中央也一直在強調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而這一份報告也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
  • 於澤遠:今年中國再遇多災之年!
    唐山市應急管理局昨天發布消息說,這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原唐山震區近期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市地震局昨天稱,本次地震震中距離北京市中心約180千米,根據歷史震例和物理模型分析,由於距離較遠且震級不大,本次地震不會對北京的地殼應力應變和地震活動產生明顯影響。
  • 倉滿廩實 邯鄲市糧食連續9年獲豐收
    漫步漳畔沃野,聽到的是把酒話桑麻的喜悅;走進滏水人家,看到的是充盈的倉廩;捧起粒粒糧食,聞到的是小康的味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穫盤點之際。市農業農村局統計信息顯示:2012年至2020年,邯鄲市連續9年躋身全國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行列,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邯鄲力量」。
  •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恆話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是,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牢固,決不能因連年豐收就忽視和放鬆糧食生產,要時刻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我國糧食產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
  • 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仍存遠慮
    一方面,糧食生產「九連增」,糧食增量屢創新高;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量持續   增加,去年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專家表示——   大豆自給率降到18%,整個中國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的同時,糧食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糧食危機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 周紅冰:民以食為天——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歷史與現狀
    截止到2011年,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8.26億畝,比1997年的19.49億畝減少1.23億畝。以此趨勢,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並不能抵消耕地面積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浪費之風務必狠剎」。此後又多次強調,切實遏制公款消費中的各種違規違紀違法現象,並針對部分學校存在的食物浪費和學生節儉意識缺乏等問題提出明確要求。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為何要反覆敲響杜絕浪費的警鐘?
  • 5年後我國有1.3億噸糧食缺口,各地糧食搶購,下半年會鬧饑荒?
    億斤;有報告稱,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幾個信息關聯起來,讓人覺得中國的糧食似乎「不安全」了。其實大家可以完全放心,糧食是絕對夠吃的,我們國家糧食已經連續十年增長豐收了,全國糧倉儲備,足夠每一個老百姓吃上半年。今年糧食收購不及預期,是屬於正常現象,這是我們的預料之中。今年主要受疫情衝擊,洪水肆虐,在古代可能會爆發危機,但是在當下絕無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