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今年我國氣溫是1961年以來第二高的年份,氣候澇重於旱!

2020-11-29 騰訊網

3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防範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中國氣象局、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回答媒體提問。

記者:李克強總理提出明確要求做好夏糧田間管理,夏糧是全年糧食季生產的第一季,目前夏糧長勢如何?會有哪些氣象災害影響到夏糧增收?

劉莉華:正如您所說,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夏糧產量佔全年糧食生產超過1/5,奪取夏糧豐收對保障糧食的穩產保供、提振全社會的信心至關重要。夏糧的主體是冬小麥,目前北方的冬小麥已經開始拔節,江淮地區開始孕穗,西南地區正在灌漿。今年我們調度的情況,小麥的面積基本穩定,越冬期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加之春季田管比較到位,目前小麥的苗情長勢好於上年也好於常年。我們調度一二類苗比例87.2%,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總的來說,今年夏糧情況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土壤墒情充足,苗情總體較好,豐收很有基礎,田管切勿放鬆。

現在距離夏糧收穫大概還有70天左右的時間,從氣象災害來看,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倒春寒」、倒伏等關口。今年氣溫偏高,作物的物候期有所提前,我們也能感受到,我們身邊的玉蘭花、迎春花都比往年開的早,小麥也是一樣的,小麥的生育期提前一周左右,即將進入大面積的拔節,小麥拔節孕穗的時候抗寒能力比較差,比較容易遭受凍害。

這兩天的降溫,因為時間比較短,又伴隨著降雨,專家分析對小麥生產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後期可能還會出現降溫天氣,所以需要持續關注,做好防範。後期夏糧還要注意防倒伏,因為今年溫度比較高,小麥長得比較旺,群體比較大,抗倒伏的能力比較弱,如果灌漿成熟期遭遇大風的話,可能會發生倒伏。

3月初,我部啟動實施了「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組織各地立足抗災奪豐收,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制定完善防範預案,落實控旺促壯、增墒保溫、「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的關鍵措施,努力減輕災害影響,奪取夏糧的首戰告捷。

記者:我們注意到近幾日部分地區出現了寒潮和倒春寒天氣,當前正值春耕春播的關鍵期,此次天氣過程的影響什麼時候結束?今年以來,天氣氣候特點如何?未來一段時間4到5月份天氣氣候趨勢又有怎樣的變化呢?

魏麗: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從25號夜間開始寒潮天氣影響的區域從新疆一直到華北、東北,今明兩天還會繼續南下,影響到江淮和江南地區,寒潮天氣已經帶來了雨雪、沙塵、大風和比較強的降溫。從今天最新觀測資料顯示,受影響的地方已經出現了降溫幅度6-12度,有些地方超過14度,影響期間伴有7到9級的大風,個別地方的風力超過10級,今天早晨氣溫零度線的位置已經到了華北北部。這次寒潮天氣發生在3月下旬,也正是春耕春播最關鍵的時候。

明天開始連續3天,江南、江淮的平均氣溫下降到8-12度,寒潮天氣在31日結束,4月1日南方、北方氣溫會逐步回升。寒潮天氣對當前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帶來了一些影響,建議大家在收拾冬裝的時候留上一兩件,來應對春季多變的天氣,遇到寒潮、降溫的時候大家及時的增添衣物,預防感冒。

今年以來整個氣候呈現的特徵是暖溼比較明顯,根據資料統計整個氣溫是偏高的,降水是偏多的,從1月1日到今天,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24%,比去年這個時候多8%,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6度,比去年這個時候高0.7度,是1961年以來氣溫第二高的年份。預計4月到5月暖溼特徵還會持續,全國大部分地方的氣溫仍然偏高,降水偏多。降水偏少的區域僅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東部。

氣溫方面,北方偏高程度更明顯一點,東北、華北、新疆偏高1到2度。4月到5月注意防範的災害性天氣是南方階段性的陰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因為這個階段正是夏糧生產的最關鍵時期,我們要加強災害的防範。

記者:近期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是否標誌著它們已經進入了汛期?另外,今年的汛期有怎樣的過程?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的結果,3月25日廣西等地出現了區域性暴雨,該地已經滿足入汛的標準,成為歷史上僅次於1983年開汛第二早的年份,由此今年3月25日開啟了華南前汛期進程,入汛時間較常年(4月6日)偏早12天。

中國氣象局聯合水利部在3月23日到24日,組織多家單位進行氣候趨勢會商,預計今年汛期(5-9月),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水呈現南北多、中間少的分布特徵,澇重於旱,全國大部氣溫偏高,黃淮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高溫熱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略偏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

因此需要加強暴雨洪澇、乾旱、颱風、高溫熱浪、強對流等氣象災害的綜合防禦。氣象系統極其複雜,包括大氣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等五大圈層,有諸多因素影響到氣候預測效果。中國氣象局還將根據大氣環流演變狀況適時進一步開展氣候趨勢的滾動會商。

記者:今年國內外農業病蟲害高發,全球疫情蔓延,現在各國對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關注,這種狀況下,農業部採取哪些措施來保障降低病蟲害對農業豐收和糧食安全的影響?

劉莉華:謝謝你對我們國家糧食生產以及病蟲害防控的關注。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既要抗旱防澇,也要防病治蟲。據我部監測和專家會商,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是呈偏重發生態勢、程度可能重於上年,威脅玉米生產的主要是草地貪夜蛾,威脅水稻生產的主要是稻飛蝨和稻縱卷葉螟,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是小麥條銹病、赤黴病、白粉病。

溫溼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今年冬季暖溼氣候,造成小麥條銹病的越冬基數比較大,隨著氣溫回升,流行進程加快,目前小麥條銹病已在9個省發生了1300多萬畝,是近10年來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剛才氣象部門也介紹了4、5月份江淮、黃淮地區雨水偏多,可能會造成小麥赤黴病的大流行。小麥白粉病現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奪取今年的夏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防病治蟲的任務十分繁重。

農業農村部按照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的思路已經採取了一些防控措施。一是提前做好防控準備。已經下發了小麥條銹病、赤黴病、草地貪夜蛾這些病蟲害的防控預案,提前預撥了14億元的防控資金,支持各地提前做好防控物資的準備。

二是加密監測預警。啟動了重大病蟲發生動態網上直報,實行每周一報,重大病情隨時報告,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三是精細指導服務。我們分病蟲制訂了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及時篩選推薦28種草地貪夜蛾的防控用藥,近日又派出了司局級領導帶隊的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赴病蟲重發區開展巡迴指導。

四是搞好應急防治。組織各地開展了病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目前小麥條銹病已經累計防治了1800多萬畝次、草地貪夜蛾累計防治了190多萬畝次,基本上做到了應防盡防,一些地塊已經防治兩遍以上。

3月17號,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審議通過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草案)》。農業農村部將認真按照條例要求,壓實屬地責任,落實防控措施,堅決打好「蟲口奪糧」攻堅戰。

記者:今年第二個寒潮來勢洶洶,當前正值春耕的關鍵時期,請問農業農村部怎樣有效地預防寒潮、陰雨天氣對小麥、果蔬、蔬菜等農作物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做好防範?

劉莉華:感謝您對農業生產的關注。農諺講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說明在穀雨前,也就是在4月20日前發生「倒春寒」是比較常見的。目前,春耕春播已經從南到北陸續展開。這次強降溫天氣主要是影響南方個別地區的早稻育秧,造成部分已經提前開花的果樹花芽受凍,降溫前,我們就發了預警信息,指導降溫的地區及時開展肥水管理、增溫保墒,排出田間積水,果園進行覆草蓋膜,增強抗寒能力,受凍的果樹採取晚疏果、多留果的方法,減輕災害的損失。

專家分析,目前我們國家南方主要是靠小拱棚育秧,整體來說這次降溫對春耕春播影響有限。目前看全國春耕春播進行比較順利,截至3月26日,全國春播糧食7480多萬畝,完成意向種植的8%,進度同比快了0.6個百分點。早稻育秧已近七成,栽插1600多萬畝,育秧進度快了1.6個百分點,栽插進度快2.9個百分點。這次的寒潮天氣對春耕春播的影響比較小,但春耕春播的全程還是有一些氣象災害需要密切關注的,主要在幾個方面。

一是東北地區局部旱澇並存。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地區去年秋季降雨比較多,土壤偏澇的範圍是近5年來最大的,春播期可能發生局部內澇。同時,東北西部傳統旱區今年春季的氣溫偏高,土壤失墒快,乾旱的可能性依然比較大。

二是早稻產區可能發生階段性的陰雨寡照。剛才氣象局的同志介紹,長江流域春季可能發生階段性的連陰雨,容易造成早稻的爛種爛秧,影響栽插的進度和秧苗的正常生長發育。

三是西南華南局部地區的春旱影響適時春播主要是雲南、廣東、廣西去年降水少,蓄水不足,今年春季降水依然偏少、氣溫偏高,目前滇南部分地區已經旱象露頭,對玉米、水稻、茶葉等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農業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防災減災,與自然界博弈的過程,年初,我部就制訂印發了科學應對氣象災害的預案,近期我們又與中國氣象局聯合下發了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制定了有針對性的防禦措施。當前重點是加強分類指導,在東北西部傳統旱區大力推廣抗旱坐水種、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在東北東部低洼易澇的地方組織農民及時排水除澇、整地散墒,南方早稻產區加強秧田管理,西南地區及時改種耐旱作物,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春播任務,贏得全年糧食豐收的主動權。

在這裡

挖掘行業深度

傳遞行業價值

相關焦點

  • 今年是1961年以來我國氣溫第二高年份 預計今年大部氣溫偏高
    > | 字號:A+ | A- 【今年是1961年以來氣溫第二高年份】3月27日,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以來整個氣候呈現的特徵是暖溼比較明顯。根據資料統計,整個氣溫是偏高的,降水是偏多的,從1月1日到3月27日,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24%,比去年這個時候多8%,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6度,比去年這個時候高0.7度,是1961年以來氣溫第二高的年份。魏麗介紹,當前,寒潮天氣發生在3月下旬,也正是春耕春播最關鍵的年份。
  • 今年是1961年以來我國氣溫第二高年份,入汛時間偏早12天
    3月27日,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以來整個氣候呈現的特徵是暖溼比較明顯。根據資料統計,整個氣溫是偏高的,降水是偏多的,從1月1日到3月27日,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24%,比去年這個時候多8%,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6度,比去年這個時候高0.7度,是1961年以來氣溫第二高的年份。魏麗介紹,當前,寒潮天氣發生在3月下旬,也正是春耕春播最關鍵的年份。
  • 中國氣象局:今年入汛以來氣候波動大 天氣形勢複雜
    來源標題:中國氣象局:今年入汛以來氣候波動大 天氣形勢複雜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入汛以來,受弱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國氣候波動大,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事件頻繁。
  • 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2019年氣溫偏高、降水偏多...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2月25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19年我國氣溫偏高,降水偏多,颱風、暴雨洪澇、乾旱、強對流、低溫冷凍害和雪災等氣象災害均偏輕。
  • 中國氣象局發布2009年天氣氣候及氣象災害特點
    中國氣象局2010年1月份新聞發布會 中國網 張琳攝中國氣象局12月31日上午召開2010年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網進行了現場直播。據介紹,今年以來(1月1日至12月30日),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氣象災害點多面廣,次生災害比較明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災害、地震災區暴雨引發次生災害、中東部人口稠密區強對流天氣、華南沿海地區颱風、華北黃淮地區暴雪及大霧影響突出,是今年氣象災害最為顯著的特點。截至目前,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死亡人數為1104人,在近20年中最少。
  • 7月以來降水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劉瑞朝    7月以來,我省的天氣,可謂是上蒸下烤。不僅全省降雨量嚴重偏少,高溫天數也比常年同期要多出不少。未來一周,我省將維持高溫少雨天氣,氣象乾旱還將持續發展,不過從下周中後期開始,我省將迎來一次明顯的降雨過程。
  •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31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稱,今年以來(截至12月29日),全國總體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多,僅次於1998年和2016年。
  • 開年以來黑龍江平均氣溫比常年低3.9℃ 排在1961年以來歷史第八位
    2021年1月1日至10日黑龍江省平均氣溫距平圖。黑龍江省氣象臺供圖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眼下正值中國東北地區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黑龍江省個別地區更是連續出現-40℃以下的極寒天氣。記者12日從黑龍江省氣象局獲悉,今年1月以來黑龍江省平均氣溫-23.5℃,比常年同期低3.9℃,為本世紀以來同期第二低溫(第一低溫為2013年-25.3℃),排在1961年以來歷史第八位。據黑龍江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黑龍江省平均氣溫為-18.1℃,比常年同期低0.6℃。
  • 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超強颱風「利奇馬」等入選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月3日,「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超強颱風『利奇馬』嚴重影響華東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嚴重伏秋連旱」等事件入選「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當日,在中國氣象局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宣布了「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據悉,「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自2019年10月起,相關專家對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開展遴選工作,遴選主要原則為:天氣氣候事件的極端性、災害的影響程度和範圍、社會公眾對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程度、同類事件的代表性。
  • 2020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你對哪件印象最深?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1.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2.半個月內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3.歷史首次出現7月「空臺」4.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5.初冬寒潮暴雪天氣襲擊東北致部分地區受災6.2020年強對流天氣發生早頻次高極端性強7.2020年全國霾天氣繼續減少
  • 11月中旬內蒙古氣溫、降水均為1961年以來最高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 記者從內蒙古氣象局了解到,11月中旬,內蒙古氣溫、降水均位列1961年以來第一。其中,全區平均氣溫為0.6攝氏度,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5.6攝氏度,比去年同期高5.8攝氏度,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 2020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1.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2.半個月內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3.歷史首次出現7月「空臺」4.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5.初冬寒潮暴雪天氣襲擊東北致部分地區受災
  • 中國氣象局2010年12月份新聞發布會
    今年9月,中國氣象局向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和廣州市委、市政府報送了《廣州亞運會和亞殘會慶典活動期間需做好應對不利氣象條件的準備》的專題服務材料,提醒注意不利天氣可能對亞運會造成的影響。針對開幕式高影響天氣,制訂了《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氣象風險應急預案》,儀式與表演、珠江巡遊、焰火運行等開閉幕式運行部門據此制訂了相應預案。
  • 2020年陝西省重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今天(1月15日)上午,陝西省氣象局發布2020年陝西省重大天氣氣候事件。↓↓5月初關中、陝南西部出現重到特旱,陝北大部中旱。6月初,乾旱再次覆蓋全省大部分地區,其中陝北北部發展成重到特旱,關中和陝南中到重旱。旱情從6月底至7月初開始緩解。8月現長達17天陰雨天,暴雨頻繁8月3-20日,我省出現一次長達17天的連陰雨天氣過程,過程期間伴有多個暴雨日。
  • 今年直面最強厄爾尼諾 警惕洪澇低溫將會發生
    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看來,今年世界氣象日將主題設為「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旨在呼籲公眾正視氣候風險,關注氣候安全,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確定這一主題,既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各國氣象部門對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全球氣候協定的積極回應,也是對全球範圍內日益突出的氣候風險和氣候安全問題的再次警示。」
  • 2020年陝西省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公布
    15日,陝西省氣象局公布2020年陝西省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去年陝西出現了暖冬與區域涼夏,年內先後發生雪災、霜凍、乾旱、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造成了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頻繁的低溫雨雪天氣致使關中陝南多地茶葉、櫻桃、油菜、蘋果、桃、梨、大棚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受凍,災害損失較重。3.春末夏初少雨乾旱,陝北重旱入汛前期降水少,陝西出現重到特旱。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為55.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成。
  • 歐盟氣候機構:2020年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一
    中新網1月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1月8日表示,2020年和2016年均為有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使地球持續快速變暖。據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2015年以來的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這表明了一個持續且深化的趨勢。
  • 你的感覺是對的……2019年有望成為地球上有記錄以來...
    今年5月以來,高溫不斷襲擾華北黃淮一帶。國家氣候中心確認,2019年為「厄爾尼諾年」,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2019年迄今為止的全球氣溫異常,讓2019年有望成為地球上有記錄以來第3個最熱的年份。而且,經過一整個冬季,北方下墊面地表狀況不像南方那樣潮溼,地表較為乾燥的環境有利於氣溫在短時間內上升。夏天越來越熱?你的感受是對的山東、雲南58年來最旱夏天越來越熱了?你的感受是對的!據北京氣象局統計,近30年,北京第一個高溫日出現時間越來越早,高溫日越來越多,持續高溫越來越頻繁。
  • 《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13年)開始編制
    本報北京3月10日電記者楊舒日前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13年)正式開始編制。據介紹,中國氣象局在2007年完成並出版了涵蓋15種氣象災害的《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空臺」,白巖松連線專家解讀→
    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今年異常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