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直面最強厄爾尼諾 警惕洪澇低溫將會發生

2020-11-29 環球網

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看來,今年世界氣象日將主題設為「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旨在呼籲公眾正視氣候風險,關注氣候安全,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確定這一主題,既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各國氣象部門對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全球氣候協定的積極回應,也是對全球範圍內日益突出的氣候風險和氣候安全問題的再次警示。」

人類需要直面氣候風險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法國巴黎達成了新的全球氣候協定《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這是繼1997年制定的《京都議定書》之後,全球氣候治理領域又一重要協定,這份裡程碑式的協定向全世界發出了向低碳發展轉型的強烈信號。

鄭國光介紹,目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面臨著重大的氣候風險。氣候監測表明,188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85℃,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常年高出0.76℃,再次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首次比工業化以前高出1℃。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高溫、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廣泛影響,而且這樣的氣候變暖趨勢仍將持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會進一步增加,可能導致全球許多地方「幹者愈幹、溼者愈溼」,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將加大,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評估報告認為,如果全球升溫幅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至2℃,全球面臨的氣候風險尚可控;如果升溫達到或超過4℃,氣候變化將進一步放大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氣候風險並產生各種新的風險,人類社會將置於更加不確定和更難以控制的氣候風險之中。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明顯的國家之一。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面臨的高溫、洪澇和乾旱風險將加劇,高風險區主要位於東部的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將會逐漸加大,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將更大,由此帶來的經濟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也將凸顯,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最強厄爾尼諾肆虐不停

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近期氣象舞臺上,「厄爾尼諾」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從2014年9月開始發展的本次厄爾尼諾事件截至2016年2月已經持續了18個月,每個月海溫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的累計值(即累計強度)為26.9℃,且海溫已連續7個月(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比常年平均值偏高超過2℃,在2015年11月達到峰值,海溫偏高達2.9℃。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反之,這一區域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則稱為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

當該海區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至2010年。在沒有厄爾尼諾的正常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信風從東往西吹,帶動溫暖的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而厄爾尼諾發生時,信風轉向自西向東——從東南亞吹向南美洲——從而將暖流帶到了東熱帶太平洋。這股暖流將會蒸發,增加空氣溼度並在附近區域形成降水。

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之前的近百年間,僅發生過兩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即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持續時間分別為14個月、13個月,每個月海溫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累計值為21.5℃、23.1℃,海溫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峰值分別為2.8℃和2.6℃。「生命史時長、累計強度、峰值強度,這三個指標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這次過程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說。巢清塵介紹,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已對全球氣候產生明顯影響。

警惕洪澇低溫將會發生

這起位於赤道中東太平洋自2014年持續至今的厄爾尼諾事件,是20世紀有觀測以來最強的。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綜合評估,在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下,我國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勢非常嚴峻,給天氣預報預測的服務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指出,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的國家,每年旱、澇災害都頻繁發生。受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去年夏季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異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少,呈現「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徵。「2014年、2015年接連刷新過去一百多年來溫度的最高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疊加,共同造成溫度的變化,再疊加一個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整個把全球的氣候攪亂了。而今年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今年我國中東部地區連續三次遭遇寒潮天氣,這是少有的。」鄭國光介紹。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成為歷史上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非常顯著。3月中旬,中國氣象局曾組織了100多位科學家進行會商,對今年汛期天氣形勢作出了初步預測,即汛期將以多雨為主,一些河流發生流域性洪澇的可能性比較大。

「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對氣候的影響仍將持續,並且可能增大。對我國來說,一般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次年,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北方會有低溫的事件。這將會導致我國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勢更加嚴峻。」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

我國天氣預報世界領先

氣象部門是提供氣象信息的專業機構,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科技部門。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整個大氣運動規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從去年開始,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又對大氣規律造成很大影響,造成最近一段時間全球乃至我國氣候異常,忽冷忽暖。這樣一個大的天氣氣候形勢的劇烈變化,給氣象預報帶來的挑戰是很大的。「氣象部門要密切地監視、掌握它的規律,著力提高對這種極端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對我國來說,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次年,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北方會有低溫的事件。今年是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次年,防汛抗旱的形勢非常嚴峻,給天氣預報預測的服務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

在人們印象中,氣象預報的準確率似乎在逐年提高,這一點鄭國光用數字進行了證實,「現在我們對天氣的監測能力已有大幅度提高,對天氣的預測能力也有明顯改進。」鄭國光介紹說,以預測準確率為例,相對於「十一五」、「十二五」時期,中國氣象局對於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了近兩個百分點,對於溫度的預報準確率提高了13個百分點。特別是2015年,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87.3%,在國際上處於前列。24小時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準確率第一次突破了80%。對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達到66公裡,這個預報水平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同時,我們對天氣的監測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比如對暴雨、冰雹、強對流天氣和雷電等的監測預警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在國際上我國的天氣預報水平、氣候預測水平也是處於前列的,老百姓也感覺到我們的預報比較準確。」鄭國光說,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天氣預報氣象服務的滿意度同比提高了0.5個百分點,達到了87.3分,創歷史新高。 (記者蔡文清)

相關焦點

  • 今年發生弱拉尼娜事件的概率是多少?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通報
    資料圖今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一份有關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通報顯示,9月至11月期間發生弱拉尼娜事件的概率為「預計到今年冬季會達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會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認為。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往往交替出現,也就是說,在厄爾尼諾結束的一段時間之後,相伴隨就會進入拉尼娜狀態,從而完成一個由厄爾尼諾向拉尼娜的循環過程。
  • 赤道中東太平洋今年秋冬季將發生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秋冬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對今年秋冬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形成會商意見。與會專家預測20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發展成一次強度較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 國家氣候中心確認,2019年為「厄爾尼諾年」,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現在已經進入2019年4月份,那麼今年的全球氣候條件又將如何呢?其實早在去年9月,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表明,2018年9月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2019年1月達到厄爾尼諾事件標準。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19年冬季,持續時間可能超過15個月。最近,國家氣候中心再次確認,2019年為「厄爾尼諾年」,又將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可能很多人還不了解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 今年或遇60年極寒冬天?真相是……
    拉尼娜和大家常聽說的厄爾尼諾,可以說是兄妹倆,兩者循環出現,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解釋,當海溫異常偏暖時,就會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當海溫異常偏冷時,就會形成拉尼娜現象。"一般來說,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完成一次循環過程是 2 到 7 年,平均周期是 4 年。這種周期性振蕩是不規則的。" 而當海溫出現變化時,會給大氣環流造成很大影響,氣候也會發生變化。
  • 拉尼娜搞事,今年冬天到底是不是冷冬?
    「到今年冬季,按照目前的業務監測指標,可以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我們初步判斷是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說。所謂「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今年8月開始,中東太平洋的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目前,這種狀態仍然在持續。
  • 厄爾尼諾有概率再現,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作者:文/虞子期可以確定地說,2020年國家氣候中心年初認定的「弱厄爾尼諾」事件已經結束,如今海洋區域表現為「中性」狀態,但是厄爾尼諾現象的消失並不意味著後面就一定不會出現了。當然今年是不是「厄爾尼諾年」已經可以明確說了,如今已經消失了,很明顯就不是了。
  • 遼寧發生63年來最重旱情 厄爾尼諾是元兇(組團)
    原標題:遼寧發生63年來最重旱情 厄爾尼諾是元兇 氣象專家表示,今夏遼寧高溫少雨主要是受到厄爾尼諾的影響所致。厄爾尼諾造成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東偏南,不利於南方暖溼空氣向東北地區輸送,從而使得遼寧等地夏季降水明顯減少。    目前,遼寧省氣象局已啟動重大氣象災害(乾旱)Ⅲ級應急響應,啟動了56個土壤墒情站加密觀測,218套人工增雨火箭發射系統和3架人工增雨飛機全部進入待命狀態。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 首個暴雪預警發布,2020年庚子年將會是一個寒冬
    6/7月份,中國很多地區暴雨,出現洪澇災害。7月初的一篇文章裡說過:天幹水旺的最強時間,就是壬午月、癸未月,這兩個月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會進入雷暴雨季,各位朋友在出行時需要特別留意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8/9月份的預測,地支金水旺,但天幹為顯,所以洪澇災害會緩解消除;庚金劈甲木引丁火,有可能會再出現火災8/9月份個人表現上:庚子年,甲申月,庚金合克甲/乙木,八字本身有甲、乙木的人,還要自身留意筋骨、肝膽和脫髮/白髮的問題。
  • 2018年雲南洪澇地質災害頻發 因災死亡失蹤85人
    雲南省減災委辦公室提供經核定,2018年,雲南全省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和地震等災害為主,低溫冷凍、雪災、風雹和颱風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雲南省減災委辦公室提供縱觀2018年,雲南全省自然災害呈現以下特點:中強度地震活動水平明顯增強;洪澇和地質災害頻發,部分地區人員傷亡較重;金沙江幹流堰塞湖災害損失嚴重;低溫冷凍和雪災災害損失突出等。與2017年相比,2018年雲南省受災人口、死亡失蹤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有所下降,但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大幅增加(接近3倍增長),倒塌房屋數量為2017年的兩倍左右。
  • 2020廣東颱風預測有幾個 今年有多少個颱風影響廣州
    據介紹,今年以來廣州天氣總體平穩,沒有出現重大災害性天氣,但氣溫和降水較為異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氣溫明顯偏高,經歷了歷史最強暖冬(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平均氣溫為16.6℃,較常年同期偏高2℃)。
  • 厄爾尼諾指數突然飆升,2020年會出現極寒或極熱天氣嗎?
    同時在升溫的時候,我們也在討論全球變暖之外的氣候現象問題,那就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發生。 世界氣象組織也才發布關於厄爾尼諾現象未來發展概率低的說明,NOAA也針對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概率做出了相應的最新預測說明
  • 今年7月為何現史上首次零颱風?
    今年7月註定會成為氣象史上不平凡的一個月,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零颱風。目前,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只有兩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與歷史同期相比明顯偏少。其中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在廣東登陸,強度為9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 水利部:今年以來我國總共發生18次強降雨過程,6月2日以來是最強的...
    今年以來我國總共發生18次強降雨過程,6月2日以來是最強的一次。這次強降雨過程涉及到12個省市區,降雨範圍非常大,強度很大,400毫米以上的降雨面積有24000多平方公裡,250毫米的籠罩面積大概是9萬多平方公裡,100毫米以上的降雨面積是70多萬平方公裡,範圍非常大,並且強度也非常大。比如在廣東的惠州龍潭鎮,累積降雨達1140多毫米,廣西桂林蘇郣740毫米。
  • 【今年洪澇災害造成6346萬人次受災】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
    文 / Becky2020-08-13 10:21:02來源:FX168 【今年洪澇災害造成6346萬人次受災】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1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洪澇災害造成6346萬人次受災
  •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央視網消息
  • 「往往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國家防總: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
    (觀察者網訊)8月13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洪澇災害導致6032.6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1140.8千公頃,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淮河地區。
  • 今年冬天氣溫多高?有哪些氣候災害?官方發布預警圖,農民早準備
    一、官方發布氣候預警   前不久氣象局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我國的冷空氣影響比較頻繁,且勢力比較強,北方極可能會出現大範圍的低溫雨雪氣候,今冬北方氣溫總體上比較寒冷,且降水呈現出「北多南少」的局面,氣候變化比較強烈。  如今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拉尼娜狀態很是活躍,預計今年冬季可能會有弱到中強的拉尼娜事件,對氣候的影響有不確定性,對農業上也會帶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