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1年,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8.26億畝,比1997年的19.49億畝減少1.23億畝。以此趨勢,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並不能抵消耕地面積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嚴守耕地紅線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目前保有的耕地面積較21世紀初,已經出現了較大回升。
根據國土資源部數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中國保有耕地面積為20.24億畝。因此,在耕地面積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生產技術穩步提高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農業生產也一直維持著糧食基本自給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認為當前其他國家禁止出口糧食,就會導致中國的糧食短缺,自然是無稽之談。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的桃源河兩岸,新一季「海水稻」在秋風中揚起一穗穗稻穀(@新華網)
三、選擇性報導下的糧食供給恐慌
然而,在中國糧食儲備充足、農業生產持續向好的局面下,網絡上仍出現了關於缺糧問題的大討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部分報導信息獲取上的片面性,從而造成了民眾對糧食問題的判斷出現了認知偏差。尤其是在全球疫情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部分選擇性的報導更加重了社會民眾的心理負擔和恐慌情緒,從而造成了部分民眾搶購、囤積糧食行為的發生。
目前,某些自媒體的報導聚焦在世界多國宣布糧食禁止出口上,卻忽略了中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兩個本質現象。
首先,近年來中國的農業生產持續豐收,糧食產量基本足以自給。因此,中國對於進口農產品的依存度並不高。並且,在進口部分農產品的同時,中國還大量出口穀物糧食。這便是目前部分媒體報導中所經常忽略的事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累計出口穀物及其製品價值高達159.976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達18.6%。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1至2月間,中國依然向國外出口穀物及其製品,總價值達到了17.0561億元。同時,得益於近些年來中國農業生產的持續向好,糧食儲備總量的提高,中國進口糧食的數量也大幅度下降。2019年中國進口穀物及其製成品的價值總量下降幅度為3.9%。
在越南等國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前的今年1至2月,中國進口的穀物數量更是創下了歷史新低,同比下降幅度達到了19.3%。這說明即便沒有越南等過禁止出口糧食的消息發布,中國在今年仍會大幅度下調糧食進口額度。這種主動調節降低穀物進口即表明中國糧食儲備的充足與穩定。
2018年中國糧食出口量為366萬噸同比增長31.4%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其次,中國進口糧食來源多樣,並不受單一地區糧食出口禁令的過多影響。處於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角度的考慮,近年來我國開始分散進口糧食的地區來源。以越南為例,作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2019年越南累計出口大米637萬噸,其中出口中國為47.7萬噸。而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大米254.6萬噸,越南大米進口數量只佔到了中國進口總數的18.7%。
2019年,中國大米的主要進口國前兩位為巴基斯坦和緬甸,進口數額均超過了50萬噸。而根據今年1至2月分的海關數據統計,中國從緬甸進口的穀物價值為2.09億元,為2019年1至2月數據的29倍。由此可見,在全球化貿易充分發展的今天,單一國家的禁止出口並不會妨礙全球經濟的貿易與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導稱越南政府在充分評估後,認為越南水稻今年迎來豐收,決定近日恢復大米出口。這也表明了短時間內世界糧食生產貿易前景依然較為明朗,並不存在長時間糧食短缺的風險。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糧食安全是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的。部分國家糧食出口禁令的頒布,並不會引發中國境內的糧食短缺問題。民間社會對於「缺糧」的恐慌主要是因為部分媒體報導與現實情況的不對稱性。
近幾十年來,中國農業的快速穩健發展,使得國家有充足的信心和能力,應對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捍衛中國的國家糧食安全。部分報導扭曲誇大中國的缺糧風險,民眾也不宜偏聽偏信。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即是如此。而作為社會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新聞媒體如何正確展示國家的力量,向民眾傳遞高效且全面的新聞信息,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現實任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