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冰:民以食為天——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歷史與現狀

2020-11-30 觀察者網

截止到2011年,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8.26億畝,比1997年的19.49億畝減少1.23億畝。以此趨勢,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並不能抵消耕地面積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嚴守耕地紅線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目前保有的耕地面積較21世紀初,已經出現了較大回升。

根據國土資源部數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中國保有耕地面積為20.24億畝。因此,在耕地面積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生產技術穩步提高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農業生產也一直維持著糧食基本自給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認為當前其他國家禁止出口糧食,就會導致中國的糧食短缺,自然是無稽之談。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的桃源河兩岸,新一季「海水稻」在秋風中揚起一穗穗稻穀(@新華網)

三、選擇性報導下的糧食供給恐慌

然而,在中國糧食儲備充足、農業生產持續向好的局面下,網絡上仍出現了關於缺糧問題的大討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部分報導信息獲取上的片面性,從而造成了民眾對糧食問題的判斷出現了認知偏差。尤其是在全球疫情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部分選擇性的報導更加重了社會民眾的心理負擔和恐慌情緒,從而造成了部分民眾搶購、囤積糧食行為的發生。

目前,某些自媒體的報導聚焦在世界多國宣布糧食禁止出口上,卻忽略了中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兩個本質現象。

首先,近年來中國的農業生產持續豐收,糧食產量基本足以自給。因此,中國對於進口農產品的依存度並不高。並且,在進口部分農產品的同時,中國還大量出口穀物糧食。這便是目前部分媒體報導中所經常忽略的事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累計出口穀物及其製品價值高達159.976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達18.6%。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1至2月間,中國依然向國外出口穀物及其製品,總價值達到了17.0561億元。同時,得益於近些年來中國農業生產的持續向好,糧食儲備總量的提高,中國進口糧食的數量也大幅度下降。2019年中國進口穀物及其製成品的價值總量下降幅度為3.9%。

在越南等國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前的今年1至2月,中國進口的穀物數量更是創下了歷史新低,同比下降幅度達到了19.3%。這說明即便沒有越南等過禁止出口糧食的消息發布,中國在今年仍會大幅度下調糧食進口額度。這種主動調節降低穀物進口即表明中國糧食儲備的充足與穩定。

2018年中國糧食出口量為366萬噸同比增長31.4%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其次,中國進口糧食來源多樣,並不受單一地區糧食出口禁令的過多影響。處於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角度的考慮,近年來我國開始分散進口糧食的地區來源。以越南為例,作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2019年越南累計出口大米637萬噸,其中出口中國為47.7萬噸。而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大米254.6萬噸,越南大米進口數量只佔到了中國進口總數的18.7%。

2019年,中國大米的主要進口國前兩位為巴基斯坦和緬甸,進口數額均超過了50萬噸。而根據今年1至2月分的海關數據統計,中國從緬甸進口的穀物價值為2.09億元,為2019年1至2月數據的29倍。由此可見,在全球化貿易充分發展的今天,單一國家的禁止出口並不會妨礙全球經濟的貿易與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導稱越南政府在充分評估後,認為越南水稻今年迎來豐收,決定近日恢復大米出口。這也表明了短時間內世界糧食生產貿易前景依然較為明朗,並不存在長時間糧食短缺的風險。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糧食安全是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的。部分國家糧食出口禁令的頒布,並不會引發中國境內的糧食短缺問題。民間社會對於「缺糧」的恐慌主要是因為部分媒體報導與現實情況的不對稱性。

近幾十年來,中國農業的快速穩健發展,使得國家有充足的信心和能力,應對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捍衛中國的國家糧食安全。部分報導扭曲誇大中國的缺糧風險,民眾也不宜偏聽偏信。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即是如此。而作為社會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新聞媒體如何正確展示國家的力量,向民眾傳遞高效且全面的新聞信息,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現實任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未來中國糧食安全體系構建及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經濟穩步發展,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越走越寬廣。
  • 2021年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如何?官方:「存糧」夠吃一年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杜圭婷 陳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複雜的國際糧食市場形勢,2021年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如何?12日,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對此作出回應。在當天召開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新聞通氣會上,秦玉雲表示,當前,中國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
  • 從哄搶糧食分析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內涵 國家有庫存的
    文丨曹鏡明#糧食#疫情剛剛過去,又…又…又開始有人哄搶糧食啦~首先我們必須要感謝祖國媽媽在疫情爆發初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當然還有我們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沒有他們的大愛之心,也不會擁有如今的好局面;
  •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11月2日,農業農村部專家在湖南衡南測得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基地種植的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同一地塊今年已經收穫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早稻和晚稻兩季相加,平均畝產超過1530公斤,也就是3060斤,突破了預定的3000斤的目標,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 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仍存遠慮
    在日前於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經濟峰會」上,多名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雖無近憂,但有遠慮」,當前糧食增產跟不上國內消費需求發展,而未來城鎮化和工業化必將持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為此亟待破解糧食消費者多於生產者的困境,以全球化的視角應對糧食危機。
  •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
    據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因此,必須始終對糧食安全抱有危機意識。
  • 2020年糧食行業市場運行情況回顧及2021年糧食產量及價格走勢預測
    一、2020年糧食行業發展現狀分析1、國家鼓勵糧食生產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糧食等大宗農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不確定性增加。手中有糧,心不慌!
  • 發揮農業高校優勢 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當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造成糧食安全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對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了包括「保糧食能源安全」在內的「六保」任務,彰顯了黨中央對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心和信心。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農業高校作為農業科技、人才和智力的集聚地,在發揮特色和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恆話題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是,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牢固,決不能因連年豐收就忽視和放鬆糧食生產,要時刻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我國糧食產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目前,我國糧食年度需求總量逼近歷史峰值,雖然口糧消費有所下降,但飼料糧需求大幅增長,保持糧食供需平衡仍然面臨較大壓力。
  • 我筷子上這一兩粒米,跟糧食安全有什麼關係?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稱,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飢餓,相當於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衣食無憂,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你生活在中國。 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鄉村振興戰略是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後更加深入全面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部署,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近6億中國農村人口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描繪了錦繡藍圖。同時,鄉村振興戰略指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全球糧食將遭「寒冬」大考 我國的糧食生產是什麼水平?
    一些國家正在提高糧食戰略儲備。11月1日《約旦時報》報導,日前約旦已將糧食戰略儲備提高至歷史最高水平,以滿足當地18個月的小麥消費和10個月的飼料需求。為了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約旦政府正採取鼓勵措施提高農業、畜牧業、食品等行業的生產率。敘利亞、突尼西亞正在採購小麥。
  • 1960年來全球糧食最危難時刻,中國會不會挨餓?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蔓延,嚴重影響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近日聯合國的研究報告預警,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地球正或將經歷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受疫情影響,近期不少糧食出口國,比如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陸續頒布了糧食出口禁令。
  • 關於糧食,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根本,是國泰民安的重要基石。關於糧食,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 水稻起源於中國,先秦時期「最上檔次」的是「蒸飯」,但古人早期的蒸飯做法與今天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鍋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時再撈出來放進蒸鍋(甑)中的簞子上,蒸熟。 秦漢時期,人們喜歡吃的已不再是蒸飯,而是一種「乾飯」。這種乾飯與現代乾飯不同,是一種曬乾沒水分的真正乾飯。
  • 2021年《中國國家歷史》出版物主題徵稿開始!
    主題二:國家記憶 1建黨100周年 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比如中國共產黨建黨時期的第一批共產黨員的歷史抉擇、老共產黨員的事跡;比如中國共產黨某種黨報黨刊的歷史…… 2
  • 2020年下半年會爆發糧食危機嗎?
    近日,關乎民生的糧食問題從未有過如此的高度敏感,「杜絕糧食浪費,確保糧食安全」儼然就是當下餐桌上最為熱議的焦點。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16億噸,其中可食用部分達到13億噸。
  •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農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有條件有基礎近一段時期,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引發了不少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再度成為焦點。與此同時,中央也一直在強調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而這一份報告也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
  • 珠寶玉石唯一的糧食題材,創作的歷史原因和真正的寓意是什麼?
    珠寶玉石傳統雕刻題材中唯一的糧食題材,又是相對最年輕的農作物雕刻題材,這就是玉米,很多朋友會說不對啊,辣椒、白菜、南瓜、葡萄、蘋果、荔枝等也是被用來大量雕刻的題材啊其實辣椒、白菜、南瓜是蔬菜,葡萄、蘋果、荔枝是水果,這些都不是糧食,真正的糧食是五穀,五穀分別是稻(大米)、黍(黃米
  • 民以食為天、農為食之源,農業為人類社會之根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掌握了糧食;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農民作為人類走出大森林之後路的第一種職業,農民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絕對靠自然吃飯的歷史,讓人類第一次擁有了決定自身生活品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