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哄搶糧食分析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內涵 國家有庫存的

2021-01-08 咬文嚼字的曹鏡明

文丨曹鏡明#糧食#

疫情剛剛過去,又…又…又開始有人哄搶糧食啦~

首先我們必須要感謝祖國媽媽在疫情爆發初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當然還有我們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沒有他們的大愛之心,也不會擁有如今的好局面;

雖然我們國家的疫情控制住了,但卻成為了全球問題,席捲了世界各國!望著各個國家疫情的不斷加劇,又有「糧荒」的謠言悄然而生,席捲全網:

——大爺大媽們,又…又…又搶糧啦!

農業農村部:小麥稻穀庫存可購全國吃一年農業農村部:米麵隨買隨有 不必囤積搶購糧食國家糧儲局:疫情發生以來沒有動用過中央儲備糧國家糧儲局:大中城市成品糧儲備可滿足10到15天需求

官方來消息啦~大家完全沒必要搶糧,祖國媽媽有庫存的;縱觀近些年的搶糧事件,大多都是某些自然災害之後,人心浮動,總是想要弄些糧食傍身,那麼我們民族究竟是如何養成「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呢?

《史記丶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記載:「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中華文明是從兩河流域衍生出的農耕文化,開墾農田,耕種糧食,繁衍後代,故而王東嶽在《人類的沒落》中總結為「重德」文化,並且評價為「低智」階段;首先東方確實是「重德」文化,這點是無疑;其次肯定不是「低智」階段,只是,文明演變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即便現今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但今後未來一定是由我們主導:

1)「重德」文化對待文化是不斷兼併的過程,匯集百家之所長;

2)「尚智」文化對待文化是不斷驅逐,挑戰的,局限性太大;

故而,我們的根性文化屬性,就已經決定我們對待「糧食」的態度了!類似於「民以食為天」的話術,還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等等,讓我們民族更加知道和明白糧食的重要性;

事實也確實如此,古代,老一輩人生活得太過辛苦了,吃不飽才會倍加珍惜糧食;演員陳寶國在《老農民》裡開荒中糧,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白面饅頭的時候,熱淚盈眶,這是我們新一代人永遠也不會懂的情懷!

整天大魚大肉的人,才會覺得粗糧好吃;喝半輩子稀粥的人,打嗝都是棒子渣味兒!

綜述:我們民族對待糧食的態度是取決於文化屬性的,尤其是老一輩人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已然將糧食看作生存之跟要,這是時代的負累性!

最後,在重申一遍:大家完全沒有必要哄搶糧食,因為祖國媽媽族早就為我們中華兒女做好長久打算了,至少短期內還輪不到我們發愁,沒必要爭做「憂天的杞人」!

相關焦點

  • 國家糧食局關於印發2007~2008年度《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的通知
    第十條 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統計負責人、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的主要職責是:  (一) 組織、協調本部門各職能機構的糧食統計工作,完成國家統計調查、行業統計調查和地方統計調查任務,制定和實施本部門的糧食統計調查計劃,搜集、整理、分析、提供統計資料;  (二) 貫徹實施《統計法》和《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對管轄區域內糧食經營企業和轉化用糧企業實行統計監督
  • 民以食為天,聊聊南宋時期的飲食及其背後揭示的社會內涵
    南宋不止國家富足,而且百姓也比較富足。在經濟的強烈刺激下,南宋大小城鎮酒樓小吃數不勝數,熱鬧非凡。老話說,百姓的溫飽大於天,所以說民生決定了南宋的現實社會,一個人的物質基礎滿足了必定會促進精神層面的提升推動社會、文化的進步。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南宋百姓日常生活,我們更加容易探知依附於南宋社會背後的社會內涵。
  • 周紅冰:民以食為天——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歷史與現狀
    以此趨勢,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並不能抵消耕地面積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嚴守耕地紅線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目前保有的耕地面積較21世紀初,已經出現了較大回升。
  • 全球糧食將遭「寒冬」大考 我國的糧食生產是什麼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至少有12個國家,德國、法國、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捷克、比利時、英國、奧地利、希臘、荷蘭、波蘭等國為遏制疫情宣布了「封鎖」令。重要的是,全球小麥出口國的庫存變化對小麥價格影響顯著。全球穀物方面,因為期初庫存和產量下調,而消費激增,IGC本月將2020/21年度全球穀物期末庫存下調1000萬噸,為6.19億噸。我國再次定調糧食大局!在我國,最近高層會議再度為糧食安全定調。
  •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出自哪裡,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這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句俗語,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老百姓以糧食為自己生活的根本。但很少有人知道,「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精簡版,原話是「民人以食為天」,並且這句話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還有前半句,是「王者以民人為天」。那這句話出自哪裡,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民以食為天——中國有哪些好吃 又有內涵的菜?
    與中國飲食文化 那可謂是博大精深,主食麵點小吃那是不可勝數。這和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源流豐富也是分不開的,不說這些 主食,只說菜品出名的就有八大菜系,那些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更是有著別樣的風味,其實吃不是重點,重點是吃的有文化有內涵,有人說《舌尖上的中國 》帶有政治目的,這不純屬瞎掰嗎,一個吃漢堡包的命出去操那些吃滿漢全席的心,作為一個純正的吃貨要對那些沒事找事的人嗤之以鼻。
  • 2021年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如何?官方:「存糧」夠吃一年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杜圭婷 陳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複雜的國際糧食市場形勢,2021年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如何?12日,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對此作出回應。在當天召開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新聞通氣會上,秦玉雲表示,當前,中國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
  • 關於糧食,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根本,是國泰民安的重要基石。關於糧食,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 「五穀」,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沒有稻。
  • 「民以食為天」,漫談為何說八大菜系詮釋了中國飲食文化?
    引言素有民以食為天的中國自古就帶著一股烹飪的香氣,飲食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不同凡響的。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都在飲食中展現,而一道道菜名帶來非比尋常的意義,有的是典故,有的是歷史人物,而從古到今的八大菜系成為我國飲食文化的中流砥柱。
  •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
    據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因此,必須始終對糧食安全抱有危機意識。
  • 發揮農業高校優勢 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當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造成糧食安全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對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了包括「保糧食能源安全」在內的「六保」任務,彰顯了黨中央對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心和信心。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農業高校作為農業科技、人才和智力的集聚地,在發揮特色和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 未來中國糧食安全體系構建及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和意義在於,如果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就能保證物種和其它自然資源不斷地進行交流和交換。其一,土地資源。南美、澳洲、東歐等國家的土地資源比較豐富,但中國土地資源實在有限,我們能夠利用他們的土地資源,價值巨大;其二,技術資源。
  • 珠寶玉石唯一的糧食題材,創作的歷史原因和真正的寓意是什麼?
    珠寶玉石傳統雕刻題材中唯一的糧食題材,又是相對最年輕的農作物雕刻題材,這就是玉米,很多朋友會說不對啊,辣椒、白菜、南瓜、葡萄、蘋果、荔枝等也是被用來大量雕刻的題材啊其實辣椒、白菜、南瓜是蔬菜,葡萄、蘋果、荔枝是水果,這些都不是糧食,真正的糧食是五穀,五穀分別是稻(大米)、黍(黃米
  • 捂糧囤糧完全沒必要 瀘州糧食安全有「底氣」
    四川在線記者魏馮 郭蕎璐「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群眾要相信國家的儲備能力。」針對近期瀘州市民「購糧熱」,瀘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普通群眾,買糧食夠十天半月就可以,隨吃隨買,沒必要大量囤積。如何保障市民「飯碗」端得穩?答案,就藏在「十三五」以來瀘州市發展改革委點滴的糧食安全工作中。
  • 端午節文化內涵的時代價值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體系中,端午節既與歲時節氣密切相關,又附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人類歷史情感的表達和認識自然、敬畏自然的體現,它所蘊藏的思想文化內涵為時代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端午節的起源蘊含著時代需要的傳統倫理道德規範在中國古代人的生活中,節日是農曆曆法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關於端午的起源最早有源於夏至一說。
  • 李井泉三年困難主政四川向全國調了多少糧食
    >>三年困難時期,四川為全國各地輸送糧食147億斤,在《四川省志》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瀋陽、武漢、南京、濟南、成都五大軍區出動車輛協助四川運糧。」為此,四川人民付出了生離死別的沉痛代價。李井泉也因此成了「搞極左、餓死人」的罪魁禍首。
  • 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作者: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深遠。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文化;另一方面,從中國文明誕生伊始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從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方面來看待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 「和」的文化內涵與現代意義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既貫穿於我國千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也顯現在當今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和」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 「民以食為天」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民以食為天,其正確的表達是: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民以食為天I know you're trying to get a lot done today, but don't
  • 「和合」文化的內涵
    「和合」文化的內涵 2018年07月13日 07:30 來源:《船山學刊》 作者:肖祥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