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鏡明#糧食#
疫情剛剛過去,又…又…又開始有人哄搶糧食啦~
首先我們必須要感謝祖國媽媽在疫情爆發初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當然還有我們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沒有他們的大愛之心,也不會擁有如今的好局面;
雖然我們國家的疫情控制住了,但卻成為了全球問題,席捲了世界各國!望著各個國家疫情的不斷加劇,又有「糧荒」的謠言悄然而生,席捲全網:
——大爺大媽們,又…又…又搶糧啦!
農業農村部:小麥稻穀庫存可購全國吃一年農業農村部:米麵隨買隨有 不必囤積搶購糧食國家糧儲局:疫情發生以來沒有動用過中央儲備糧國家糧儲局:大中城市成品糧儲備可滿足10到15天需求
官方來消息啦~大家完全沒必要搶糧,祖國媽媽有庫存的;縱觀近些年的搶糧事件,大多都是某些自然災害之後,人心浮動,總是想要弄些糧食傍身,那麼我們民族究竟是如何養成「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呢?
《史記丶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記載:「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中華文明是從兩河流域衍生出的農耕文化,開墾農田,耕種糧食,繁衍後代,故而王東嶽在《人類的沒落》中總結為「重德」文化,並且評價為「低智」階段;首先東方確實是「重德」文化,這點是無疑;其次肯定不是「低智」階段,只是,文明演變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即便現今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但今後未來一定是由我們主導:
1)「重德」文化對待文化是不斷兼併的過程,匯集百家之所長;
2)「尚智」文化對待文化是不斷驅逐,挑戰的,局限性太大;
故而,我們的根性文化屬性,就已經決定我們對待「糧食」的態度了!類似於「民以食為天」的話術,還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等等,讓我們民族更加知道和明白糧食的重要性;
事實也確實如此,古代,老一輩人生活得太過辛苦了,吃不飽才會倍加珍惜糧食;演員陳寶國在《老農民》裡開荒中糧,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白面饅頭的時候,熱淚盈眶,這是我們新一代人永遠也不會懂的情懷!
整天大魚大肉的人,才會覺得粗糧好吃;喝半輩子稀粥的人,打嗝都是棒子渣味兒!
綜述:我們民族對待糧食的態度是取決於文化屬性的,尤其是老一輩人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已然將糧食看作生存之跟要,這是時代的負累性!
最後,在重申一遍:大家完全沒有必要哄搶糧食,因為祖國媽媽族早就為我們中華兒女做好長久打算了,至少短期內還輪不到我們發愁,沒必要爭做「憂天的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