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既貫穿於我國千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也顯現在當今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和」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社會發展日趨多元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和」的傳統內涵與時代表現?就此,半月談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會副會長田毅鵬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劉輝。
記者:「和」的文化根源是什麼?其內涵的豐富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輝:「和」古文作「咊」「龢」,本指歌唱的相互應和,後被引申為不同事物相互兼容,代表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具體來看,「和」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和實生物」,用辯證的觀點論「和」。《國語•鄭語》中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不同的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故能產生新事物。二是「太和」,就性命道德論「和」。《易經》中提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萬物各正性命,不相悖害,是謂太和。三是「中和」,就宇宙精神論「和」。《中庸》云:「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田毅鵬:對「和」的崇尚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它飽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體現出了一定的辯證法思想,作用於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領域。「和」是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自然觀思想,是支配社會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是治國安邦的統治哲學,是人際關係和社會群體發展的理性規範,也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標準。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和」呈現出極強的包容性,承認客觀事物存在的差異性,接受不同的事物表現方式,追求異質事物的和諧統一,所以「和」是對立統一的思想交融,「君子和而不同」,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融合精神。同時,「和」也根植於百姓的日常思維,和能生財、能聚力、能致祥、能旺家,是中國百姓樸素的價值追求,體現出「和」的實用性特徵。
記者:有人把「和」定義為中華文明的根性,這是如何體現出來的,能否將其視為文明原點?
田毅鵬:從儒家、道家等文化主張來看,其「仁」「道」等概念均有來源於「和」的根本意義。「和」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理念之一。「和」在化解社會矛盾和平衡社會關係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既倡導人們達到身心的和諧,也倡導家庭、社會關係和諧,以崇高的價值觀協調社會矛盾。同時,「和」也是實現多元文化融通發展的粘合劑,以其強大的包容性促進中華文明的多元價值的形成,「和」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功不可沒。從這幾個方面看,「和」確實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文明原點,塑造了華夏文明的性格。
劉輝:自春秋時期史伯提出「和同之辯」始,在中國哲學史上,對「和」的討論延續至今。儒家繼承前人觀點提出「和而不同」的原則。《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家老子亦講「和」,《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至於當代,學者張立文提出了「和合」學,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之所以說「和」的思想是中華思想源泉之一,主要因為其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引導作用,政治上講求和諧而治,協和萬邦;經濟上講求共同富裕,和而謀富;社會關係方面講求人際和睦,利益協調。這些都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記者:如何看待「和」的現代性特徵?
劉輝: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雖然曾一度出現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的發展,但目前的主流思想已經回歸到保護與發展並重,越來越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二是人類個體的自我與他人的和諧。人們愈發注重自我修養,實現更好的個人發展,注重以科學的態度進行人際關係的構建,這是和諧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三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目前我們在著力構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和」已經從宏觀指針走進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社區、鄉村的建設與管理等。
記者:您認為當今社會還存在哪些與「和」相違背的現象和問題?應該如何引導?
田毅鵬:隨著社會的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關係複雜化,社會思想一定程度上出現波動,一些人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出現「失和」表現。同時隨著世界格局的不斷調整,出於國家利益考慮的關係建構也導致「和」的觀念受到挑戰,這應該引起警惕。
「和」注重保持事物的差異性,謀求共存和雙贏發展,因此「和諧世界」的理念被很多國家所接受。
劉輝:社會在發展,不同的價值觀在碰撞,難免出現與「和」相違背的現象或問題。比如一些人視家庭責任為負擔,家庭觀念淡薄,親情觀念缺失,家庭不和諧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再如,現在的年輕人多數為獨生子女,不少年輕人「獨」的性格特徵明顯,他們過分強調自我,高揚個性發展,而忽略他人感受和團體利益,甚至無法融入集體,大學生宿舍糾紛屢屢發生就是明顯例證。還有,廣場舞擾民等社會現象,也深刻反映出「和」的理念缺失。
我們應該進一步營造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氛圍,既留足社會發展空間,又要進行價值觀的有益引導。同時,要加強對於「人和」的引導,這需要以多元化、多層面的社會教育體系來完成。
記者:「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怎樣的聯繫?
田毅鵬:「和」的包容性決定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在24字所包含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上,「和」的思想精髓均有體現。「和」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根基之一,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標之一,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動力源泉之一。「和」的意涵與現代元素搭配起來,顯示出超越傳統的強大精神動力,賦予「和」在豐富社會思想、重塑社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使命。
劉輝:「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構建過程中,應該得到更深刻的解讀,並在此基礎上體現出現代意義。以 「友善」為例,儒家強調與人相處要謹守「恕道」,強調「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讚賞君子成人之美;「和」主張 「躬自厚薄責於人」,這種謙和寬厚的「和」文化精神無一不是對「友善」的追求,對於提升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積極作用。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