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價值轉向
——以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建設為例
孝感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鄭佑保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很多過往的研究都對孝的含義進行了闡述,一般的原因在於子女對於父輩自然的感情需求和由於土地依賴而建立起來的權利義務關係。依照現代關於孝的內涵界定,也無外乎子女滿足老人的物質需求、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其實,除了孝的這三種普遍為人們接受的內涵外,孝背後的孝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在古聖先賢的經典著作中,《尚書》首次記載了「孝」的論述,[李民、王健撰.《尚書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 264 頁。]隨後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孝經》系統闡述了孝的主張,成為規範家庭的倫理道德,管理社會的主流價值,治理國家的重要準則。
有上述理論上和道德律令的「孝」,也有了不少諸如虞舜孝感動天、漢文帝親嘗湯藥、朱壽昌棄官尋母等行孝、踐孝的實例。這些實例遍布各朝各代,元朝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影響最為深遠,這部書記錄的就是個人行孝的實例。另外,中央政權建設孝文化也有實例,諸如取仕「舉孝廉」、以「孝」命名地名等。
在以「孝」來命名的城市中,孝感就是其中一個。董永生活在漢代,其賣身葬父的動人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幾百年後,南朝皇帝劉駿以孝治國,取年號為孝建,在距今1560年的孝建元年,特將董永賣身葬父的地方命名為「孝昌縣」,意為「孝道昌明」,後改為孝感縣。在《二十四孝》一書中,有三大孝子故事發生在孝感,清代孝感縣誌記載孝子493人。改革開放後,孝感發揮城市特色,以孝文化為切入點,以「中華孝文化名城」為城市發展目標來推進孝文化建設。
當今社會,老年人的物質養老需求已經不是養老的主要障礙,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是其兒女或社會組織帶給他們的精神慰藉,以及日常居家的生活保障。如果要滿足老年人的這些需求,需要子女有孝心、孝德、孝行,需要培養整個社會的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人人敬老,整個社會充滿孝的氛圍,老年人的養老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的居家養老體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當前,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老齡問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孝文化建設逐漸提上日程。建設孝文化一方面體現了對於傳統孝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促成整個社會弘揚傳統孝道的良好風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促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了解孝文化的建設現狀,從孝文化建設的實際案例中概略出中華孝文化的現代傳承情況,並從中提取出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價值路徑轉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孝感孝文化建設的現狀描述
筆者通過廣泛的資料收集,以及對孝感城市的見聞,將孝感孝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
(一)規劃建孝
2006年,孝感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和發展目標。2013年,市委、市政府編制的《大力推進「五個跨越」、加快建設「五個城市」綱要》,其中包括《大力推進文化跨越 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綱要》,將孝文化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
(二)陣地宣孝
孝感市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廣泛宣傳孝文化,如公園、社區文化牆、校園、路燈、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最大限度的傳播孝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公園和社區文化牆。孝感有以董永、黃香、孟宗三大孝子為載體的孝文化主題公園,正在建設中的槐蔭公園、國家森林公園雙峰山旅遊度假區孝文化廣場等,都是傳播孝文化的主陣地。社區文化牆是傳播孝文化的又一道風景線,文化牆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宣揚古今孝子事跡。孝感地方志、老齡辦、檔案局等部門,將孝子事跡載入史冊。
(三)論壇研孝
孝感市依託湖北工程學院和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的資源,分別成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後變更為「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會,擔當起傳承創新傳統孝文化的使命,舉辦了「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孝文化與現代文明」、「中華孝文化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孝文化、推進現代化」、「孝文化與和諧社會」、「孝廉文化論壇」、「重陽與亞洲孝道文化」、湖北省敬老文化論壇等國際國內研討會。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臺灣、孝感兩地輪流舉辦海峽兩岸「中華孝文化論壇」,今年論壇的主題是海峽兩岸孝文化與養老產業發展。在孝文化研究方面,出版了《孝感孝文化》、《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國孝文化概論》、《中外學者論孝文化名城建設》等十餘部專著。躋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方陣的《湖北工程學院學報》,設有「中華孝文化研究專欄」,今年被教育部評為特色欄目,學者、專家通過專欄論孝,引領中華孝文化研究。
(四)媒體傳孝
孝感主流媒體以傳播孝文化為己任。孝感日報、孝感晚報、孝感廣播電視臺大力宣傳敬老典型,主動參與十大孝子評選,積極開闢孝文化、孝子宣傳專欄,每年敬老月活動期間,孝感日報、晚報都拿出幾十個版面,開闢「弘揚孝德文化」專欄,集中宣傳老有所為先進個人,宣傳尊老敬老養老的典型。去年,一部呼籲關愛空巢老人的孝感自製微電影《我的父親我的家》在孝感孝文化節上演。孝感還出版了《敬老篇》、《孝感孝子》、《孝子故事》、《孝感新孝子》、《孝感動蒼穹》、《黃香》等十餘本孝子故事書籍。孝感網絡媒體傳播孝文化更是不遺餘力。中華孝德網、孝道文坊是孝文化建設主題網站,孝感市門戶網站及政府相關部門網站,大多設有孝文化專欄,比如孝感老齡網有「孝感孝子」專欄,孝感檔案網開設有「孝子檔案」等。
(五)課堂講孝
孝感廣泛開展孝文化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家庭「六進」活動,其中進學校課堂持續了20多年。改革開放後,董永行孝成為孝感在校學生必學的故事。1996年,孝感市開全國之先河,評選孝感市十大孝子。教育部門將十大孝子故事編入地方教材《可愛的孝感》、《中華孝文化讀本》,供中小學學生學習,在中學開展孝文化主題班會活動。湖北職院開辦了「中華孝文化學院」,將孝文化同為老服務技能一起傳授給大學生。駐孝兩所高校把孝德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從知孝、行孝、傳孝做起,構建了「德育為先,以孝切入」的德育新模式,打造「孝行校園」文明創建特色高校品牌。孝感黨校把孝文化建設與促進孝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向黨政幹部宣講孝與廉、孝與德、孝與和諧等。
(六)典型倡孝
影響最大的是孝感市「十大孝子」和「十大孝親敬老小天使」評選表彰活動。2013年,市委、市政府從歷屆110位「十大孝子」和「小天使」中評選出十佳孝子,作為魅力孝感20年模範人物進行表彰,還每人獎勵1萬元。從開展孝子評選以來,孝感有1人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2人榮獲中華十大孝親敬老楷模,3人四次榮獲中華十大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第四屆孝感市十大孝子獲得者譚之平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後,應邀參與了2009年建國六十周年的天安門國慶觀禮,目前她還是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除此之外,孝感市還評選表彰敬老集體,如「敬老優待文明示範崗」、「敬老模範車」以及「敬老文明號」等。
(七)徵文寫孝
2010,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工程學院、孝感市委、市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孝問蒼生」首屆「銅鑼灣杯」孝文化徵文大賽,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寫孝故事,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創作以孝親敬老為題材的戲劇影視劇本、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學術論文等。收到各類來稿和調研問卷60餘萬件[ 孝感市委宣傳部等.舉辦孝文化活動.孝感動天——孝感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巡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10).]。舉辦單位共為253篇作品頒了獎。文學作品《一個80後女人的孝順史詩:新養老時代》獲10萬元大獎。孝感日報社、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也多次開展孝子故事徵文活動,徵集到的孝子故事在報紙、刊物上發表。正式出版的《孝子故事》一書就是徵文成果之一。
(八)活動促孝
自2002年以來,孝感市委、市政府依託豐富的孝文化資源,一年舉辦一次孝文化節,而且將孝文化節與敬老月緊密結合。舉辦了「董永與七仙女郵票首發式」;邀請中央電視臺來孝舉辦「激情廣場·孝感動蒼穹」大型演唱會,這是中央電視臺首次以孝為主題的文藝演出;孝感十大孝子走上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的舞臺。在孝文化節上,表彰孝感市十大孝子、孝感市十大孝親敬老小天使;舉辦孝行孝感·敬老愛老志願服務活動、孝文化楚劇展演、中華孝文化硬筆書法大賽、孝文化公益廣告創意設計大賽、孝文化主題歌唱大賽、「情暖重陽」慰問百歲老人、慰問先進模範人物父母活動、孝文化名城城市大聯誼活動等。每年暑假期間,市關工委 、市文明辦、團市委 、市教育局共同開展孝感市青少年「孝行月」活動,以 「講孝德、踐孝行」、「孝行孝感,德行天下」、「日積小善成大孝,月累薄愛為厚德」等為主題,讓青少年從小接受孝文化的薰陶。
(九)產業承孝
孝感十分注重孝文化產業的發展,體現在以孝文化冠名的企業,以孝文化遺址的旅遊業,以展示孝文化內容的演藝業,以養老服務為內容的老齡產業。例如,孝感打造孝文化之城的鳳凰七仙城項目,總投資達80億元,其中耆英老年樂園是特別為老年人打造的樂園。目標瞄準全國示範性養老基地、中華孝文化傳播基地、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基地、孝文化人文景觀旅遊基地、老年用品會展基地的中華敬老園,投資將達10億元。還有以無障礙、宜居為特點的孝感老年宜居生態園——野豬湖孝莊和養醫結合的湖北省愛心護理院等,都是通過產業形態承載傳播弘揚孝文化。
(十)政策施孝。
近幾年,孝感市委、市政府實施孝政,印發了《孝感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孝感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孝感市市直及城區發放高齡老人補貼的實施意見》、《孝感城區老年人持敬老卡免費乘坐公交車管理辦法》、《孝感城區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工作實施方案》、《孝感城區實施銀齡安康工程方案》,為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了「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在老齡工作機構改革的關鍵時期,去年8月,孝感市政府實行權力清單制度改革,明確市老齡辦四項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加強了老齡工作機構為老服務職能。
三、孝感孝文化建設的特點分析
前面從十個方面對孝感孝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歸類描述,可以看出,孝感孝文化建設風生水起,從黨委、政府、各個部門,到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再到社區、家庭、個人,全社會共同參與孝文化建設。對此,我們將孝感孝文化建設作為一個案例進行分析,具體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孝感孝文化建設始終抓住孝文化的核心內涵
1、孝文化的核心內涵
中國歷史上孝的內涵是變動不居的,這源於不同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不同,尤其是統治者相異的統治需求,造就了孝文化的不同命運。據有關文獻記載,孝產生在原始社會末期,但其內涵僅局限在人倫範疇之內。[王成.中華孝文化的源起、演進及其現代傳承[J].學習與實踐,2012 (9).]因為這一時期母系社會正轉化為父系社會,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子輩可以繼承父輩的財產,為了表達感恩,便產生了孝,這一時期表達孝的方式主要為祭祀祖先和善事父母。在國家出現之後,孝的內涵不再局限於人倫血緣關係的範圍之內,而是更加泛化。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們關於孝的思想與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統治緊密相關,這些思想把孝從家庭延伸到社會,把維護宗法血緣關係延伸到維持封建統治等級制度和社會穩定。在孔孟看來,孝是理智的,在父、子權利和義務方面講究一個平衡,長輩和晚輩之間是「父慈子孝」。然而,兩漢以後的封建時代,家庭內部開始重視「子孝」,而非「父慈」。進入近代以後,受西方理性價值理念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孝道逐步由傳統向現代轉換,封建社會的孝道受到衝擊。由於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孝道本身的普適性和封建性並存,精華與糟粕共存,因此,在近現代,尤其是在一些大的歷史背景下,如五四運動、新中國建立、文化大革命,孝文化受到了猛烈批判和弘揚重構的兩種不同對待。
總之,在孝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它經過了一個由祖先崇拜、家庭倫理、社會規範到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及現代的社會普世價值的演變歷程。然而,無論孝文化怎樣發展演變,其「贍養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核心內涵始終不變。「善事父母者曰孝」,這是中華孝文化的精髓。
2、養老與敬老:孝感孝文化建設的基準點
在中國古代,孝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主要依靠官方和民間。在官方,儒家文化倡導的「父慈子孝」和漢代以後的「父為子綱」維持著封建統治;在民間,諸如二十四孝的典型事例被人們頌為佳話,廣為流傳。另外,傳統孝文化的內容也主要體現在「子孝」上,即孝本身的實踐。可以看出,傳統的孝文化建設的代代傳承主要體現在對於孝觀念、孝內涵的本身的繼承和改造,孝的表現形式並沒有突出變化。在現代中國社會,孝文化的傳承形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但孝文化本身的核心內涵並沒有改變,而是作為孝文化最主要的內容被傳承下來。
孝感孝文化建設的實踐特點之一,就是始終把養老與敬老作為建設的基準點,緊緊抓住孝文化的核心內涵,保證了孝文化建設內容的準確性。
孝感市以政府規劃引導孝文化建設是高屋建瓴。通過整體布局,在《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孝文化建設要使人們養老敬老助老的觀念進一步加強,同時,大力實施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保障養老公共服務進一步發展。市老齡系統在農村普遍建立老年協會,把農村老年人互助養老中心作為陣地,通過老年協會關愛老年人,宣揚孝文化,敦促子女贍養老人。
踐行養老與敬老的核心內涵,更多的是通過在政府引導下廣泛的社會參與,包括媒體、學校、社會組織等在內的參與主體跟隨時代主流,遵從孝文化的內涵與本質,積極宣揚孝文化。在孝感孝文化的建設實踐中,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對於信息的傳播速度是傳統社會不可比擬的,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內,關於孝的最新事跡都會廣為人知,新聞報導的即時性讓民眾耳濡目染,孝文化的傳播效果得以充分體現。此外,孝感本身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城市,各種關於孝的政策、活動、事跡都會與孝感本身緊密相關,媒體的聚焦和孝感城市本身的孝文化特色相互作用和相互嵌入,共同構成孝文化建設的催化劑,使得整個社會時時言孝、處處踐孝,充滿孝德的氛圍。
學校孝文化教育是連續性的,特色非常鮮明。小學學習孝子故事,中學開展孝子故事徵文,開孝文化主題班會,大學通過創「孝行校園」特色高校品牌,黨校通過講老齡問題等,實現了孝文化的社會化。除此之外,高校舉辦的孝文化論壇、孝文化學院,以學術研究和教育的形式很好地培養了年青一代養老敬老助老的孝德觀念。
孝感孝文化的實踐,始終緊緊抓住孝文化養老、敬老的本質內涵,不斷豐富孝文化的傳承形式,包括利用元旦、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慶祝老年節和孝文化節、敬老月活動等,表現為孝行事跡的多渠道宣傳、孝文化學術的多角度研究、孝文化產業的多面向發展。
(二)孝感孝文化建設始終融入當代文明
一種文化與一個時代格格不入,這樣的文化就會斷層甚至消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孝文化始終與時代精神結合緊密。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孝文化建設只有主動融入到當代文明之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孝感孝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經濟文明、城市發展文明結合得很好。
自古以來,孝是一種道德規範,它約束著人的行為,傳遞著子女對於父母親的感情。《孝經》中有言:「夫孝,德之本也。」[胡平生.《孝經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第 1 頁.]可見,孝是修身齊家最基本的要求。[餘玉花、張秀紅.論孝文化的現代價值[J]. 倫理學研究,2007(2).]因此,行孝會使家庭內部和諧。另外,孝本身可以對人們進行德性教育、感恩教育、忠誠思想教育,進而培養人們內心的孝德;孝文化崇尚父慈子孝、敬老愛幼的思想強調血緣關係的感情紐帶,會促使社會團結和社會凝聚力的增強,進而有助於整個國家的民族團結。延續著孝道教育的路徑,孝文化可以推進當前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孝感「十大孝子」中,有1人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2人榮獲中華十大孝親敬老楷模。這兩個獎項,是由中宣部、全國文明辦、全國老齡辦等單位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培育核心價值觀。孝感以「敬老優待文明示範崗」、「敬老模範車」以及「敬老文明號」的形式不斷評選出敬老集體。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利於人們孝親敬老習慣的養成。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思想道德建設是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眾所周知,尊老愛幼是家庭美德中的重要一環,對父母講孝意味著對於家庭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推及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和社會生活中就意味著遵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敬老助老、奉獻博愛、誠信友善、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也可以創造財富,通過對文化元素的產業化改造,培育文化產業園,打造一系列文化產業基地,促進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經濟刺激和拉動,文化在更廣範圍內也會得以弘揚,其內涵也會隨著與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擴展。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優秀傳統孝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結,它能喚醒人們對故土的懷念、族親的依戀,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可吸引眾多華僑華人來華投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此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逐漸多樣化,很多地區通過開發養老服務業,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孝感在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綱要》中,主打「孝」字牌,推進經濟社會建設。[龍玉祥,晏勁松.基於孝文化的孝感市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9 (7).]《綱要》提出要使孝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品牌效應進一步聚集放大,孝文化標誌性載體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孝感成為中華孝文化研究高地、中華孝文化旅遊勝地、中華孝文化教育傳承基地和中華孝文化老齡產業基地。將傳統孝文化與現代老齡產業相融合,在產品中,如孝感特色禮品中注入孝文化,提升市場知名度,做大產業;以中華敬老園和全國愛心護理院為基礎,建立各種檔次養老服務設施,打造「要養老到孝感」的養老窪地,吸引國內外資金投資建設養老產業集群。
(三)孝感孝文化建設始終緊扣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背景
當前,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到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2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4.9%。依據國際上通用的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10%,這個社會就進入了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產生一系列老齡問題。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通過的《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將老齡問題的內容概括為發展和人道主義兩個方面。發展方面是指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問題,主要是老年人受贍養比例日益增長,對生產、消費、儲蓄、投資,以及對一般社會經濟狀況和政策所起的影響。人道主義方面是指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包括保健與營養、住房與環境、家庭、社會福利、收入保障、就業和教育等。據了解,孝感市人口老齡化程度略高於全國平均值,老齡問題中的養老與發展是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
孝感孝文化建設正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而提出來的重要舉措。在養老方面,孝文化的宣傳,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灌輸尊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評選表彰「十大孝親敬老小天使」和「十大孝子」,對家庭養老傳遞了正能量,有效地緩衝了城鎮化過程中,長期在外打工的子女贍養留守在家鄉的空巢老人之間的矛盾。同時,政府也積極實施孝政,近幾年,市政府每年都將涉老政策出臺作為民生實事,建立城鄉居民養老制度,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制度,購買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實施高齡津貼制度,實施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和免費體檢優待,提高低保老年人每月補助標準,提高五保供養標準,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為居家養老提供服務的十分鐘養老圈初步實現,「沒有圍牆的養老院」正在形成。在發展方面,前面已經提到了孝文化促進經濟發展,這裡要說的是,孝感市委、市政府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不僅看到問題,而且看到商機,更重要的是看到中華孝文化對於發展的重要機遇,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站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的高度,站在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高度來認識老齡產業,推進孝文化與老齡產業融合發展。此次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孝文化與養老產業發展研討會就是在往兩者的結合上使力。
四、結語
孝感孝文化底蘊深厚,其城市定位是「中華孝文化名城」,這是孝感孝文化建設的優勢,但這並不能表明只有孝感才能開展孝文化活動。臺灣孝文化活動也很豐富。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養老、敬老的核心內涵是最具普世意義的人類文化精髓。在我國「未富先老」的情況下,家庭養老仍然是養老的主要方式。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及家庭小型化、城鎮化過程中,忽視家庭的養老功能,將養老責任推向政府,其結果很可能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和道德的喪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劉燕舞的調查團隊通過十幾個省市400多天的調查發現,當前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現象頗為普遍,這源自於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能得以滿足。農村有了老年協會,有了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自殺的老人少了。[ 劉燕舞. 農村老年人自殺及其危機幹預(1980-2009)[J].南方人口.2013(2).]因此,面對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趨勢,培養子女的孝親養老意識和孝德觀念,營造人人敬老助老的孝文化成了當務之急。
養老需要物質基礎,在解決老齡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以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養老服務設施、特色護理、日常生活用品、社區服務、家庭服務、健身休閒、文化娛樂等為內容的老齡產業、養老產業,是中華孝文化在歷史傳承中是最為顯著的價值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