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文化激活再生

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宗愷在致辭中指出,一個民族要想在長久的生命中經歷過若干次錘鍊後發現它的那些本能面目仍然存在,一方面是要有時代的延綿,另一方面是構成這個民族的特徵應始終存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有自己的文化信念,在堅持自身文化特徵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理念,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在他看來,至少需要圍繞傳承、融合、出新這三方面不斷做好文化的挖掘與深化工作。

漢聲《大過牛年》之《春牛圖》木版畫(清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人民日報社《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王翔宇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節的方式及節日的內涵和氛圍也都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他看來,傳統節日在今天面臨著異化和空洞化的窘境,在城鎮化與信息化的時代進程中也正面臨著一系列危機。有效的傳承、更新節日的傳統,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激活與再生,並使之成為民眾的情感寄託與國家文化象徵,顯得任重道遠。

 挖掘文化基因 釋放人文能量

術道並重

期間,王翔宇從「術」與「道」的層面分享了其對傳統節日的激活和再生的思考。站在「術」的角度,我們需要重視富有象徵意義的節日紀念物等產品的利用和開發,同時也要重視那些能夠激發大眾節日情感且能夠讓大家參與其中的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而站在「道」的層面,傳統節日的衰落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價值觀的更迭密不可分,振興傳統節日,需要各領域共同關注,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從而深化不同代際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文化自信。

春聯裡的中國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如同胡鈺在《找尋節日裡的中國》的主旨發言中所言,我們要找到節日裡的文化基因並通過創意的力量使之釋放能夠讓中國傳統節日擁有更大的人文能量。

「創新本身的目的是把事物變得更加美好。」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主任、教授吳永平圍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當代性轉化探索》主題,以寧海十裡紅妝為例,通過對傳統物件器物、圖形、色彩系統的分析,從造型基礎、空間發展以及對色彩的提取角度切入,現身說道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融入現代生活。

 堅定文化自信

系列活動繪就節日共創藍圖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的主賽單元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節點展開全面的活動安排,2021年度主賽將圍繞中秋創意進行。」發布會上,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胡書仁從新內容賽道、新商品賽道、新玩法賽道等角度全面介紹了大賽相關情況。

期間,胡書仁還發布了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春節共創行動。據悉,該行動將通過中國節日雲妙匯、「畫出新年」徵集活動、「浮梁紅,守千年」——浮梁百村過大年、 「大吉大利中國年——數字IP節日創新體驗」、 「城市大聯盟,歡樂中國年」、奇蹟智旅「中國福卡」六大系列活動,助力傳統節日文化的基因「活起來」,推動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

《十二生肖》陳長偉雕塑作品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2021中國節日創意大賽將以「東方文化創意未來時空,中國節日連結世界文明」為願景,通過推動多維度的學術研究和多樣化的賽事活動,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當代思考和創新貢獻。如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發起人、清華大學文創院創意開放平臺C-LAB主任蘭春所言,堅守文化自信、輸出文化精神、塑造文化範式為我輩之責。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主辦。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好書推薦|孩子都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本周的好書推薦將向孩子和家長推薦3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科普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和歷史的優質書籍。讓孩子在閱讀經典故事的同時,心裡種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值得長存的記憶。
  • 讓傳統節日的文化之水源遠流長
    □葉秋12月21日是中國24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每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內涵,都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點。
  • 新春賀喜:中國傳統節日,玩中國傳統遊戲!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所以今年鼠年的新春,也同樣是具有中國傳統節日的標誌,不論是鞭炮還是年夜飯,都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必備要素,所以在春節裡做具有中國傳統的事,無疑才是最能夠符合節日氣氛的事!
  • 漫話中國傳統節日食品
    傳統節日,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自誕生起便成為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除了發揮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作用外,傳統節日也成為維繫華人世界的文化紐帶。
  • 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在農曆的二月份舉行,但是因為花期的時間不固定,所以花朝節的時間也隨著花期而變化。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出去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用五彩紙剪花粘在樹枝上,叫「賞紅」。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
  • 一些中國傳統的英文說法 之傳統節日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弘揚和傳頌的了。 上次我們說了十二生肖,今天來聊聊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按照「陰曆」來記錄,「陰曆」也稱為「農曆」。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中國傳統節日——元旦的起源和習俗!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為「初始之日」。其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元旦來源元旦在不同時代,所指的具體時間也不一樣。
  • 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中國有哪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近日,中國書店在北京舉辦2020年首場「邃雅講堂」,並邀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崔岱遠講解「中國節日節氣文化」。本次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在本次講座中,崔岱遠從重陽節的起源開講,著重介紹了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春節這幾個重要節日的傳說、風俗,並講解了圭表、測景臺與觀星臺、日晷等相關知識。
  • 以陽曆計算的「元旦」,應該算「外來節日」還是「傳統節日」?
    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正月初一即為「元旦」,所以私下裡將陽曆的一月一日也稱為「元旦」,並且被用在了一些在這一天籤署的重要文件的落款上。說到這裡就應該清楚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元旦」,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春節」,只不過是因為陽曆在日常應用上更為廣泛,所以就把新曆法的一月一日稱呼為「元旦」了。那麼,之前的「春節」怎麼辦呢?
  • 西岸書齋|《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共持酒...
    網信河西「西岸書齋」欄目,承文化之根,揚知識之帆,本季我們將繼續與你共讀好書,在瑞雪祥冬中走進網友們的2020年度書單,感悟多彩生活,聆聽西岸朗朗書聲。 今天,繼續與你共讀《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讓我們在張九齡、蘇軾的詩詞中,感受節日氛圍。
  • 韓國傳統節日有哪些?韓國節日大全
    韓國自古即為民俗禮儀之邦,節日眾多,其中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更是深深體現韓國人民對傳統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
  • 中國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節日,節日食俗及節日必吃食品薈萃
    導讀:年節文化食俗又稱節慶食俗,專指年節期間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節慶食品和飲宴風尚。它淵源於農事活動的調適、祭祀典禮的傳承、宗教活動的薰染、神話傳說的積澱、英雄人物的速念和社交遊樂的需要,並且具有歷史性、準時性、全民性、多樣性和傳說性等特徵。
  • 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元日(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還有元旦、歲日、歲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種稱呼。
  • 來自棲霞區的孩子們筆下的中國傳統節日是這樣子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偉娟)掛燈籠、畫海報、包餃子……元旦將至,在南京市棲霞區,老百姓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迎接中國傳統節日的到來。2020年12月31日,現代快報記者獲悉,孩子們也沒閒著,從此前的冬至開始,就用筆頭記錄自己眼中的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的來歷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節幾月幾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尚語堂小劇場 | 中國傳統節日之端午節!(1214播出)
    歡度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他們圍著花樹跳舞,唱歌,還有比賽爬花幹,射箭,針線手藝,也有武術表演,鬥牛等文體活動。2朗誦者:蔡奕寧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