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年節文化食俗又稱節慶食俗,專指年節期間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節慶食品和飲宴風尚。它淵源於農事活動的調適、祭祀典禮的傳承、宗教活動的薰染、神話傳說的積澱、英雄人物的速念和社交遊樂的需要,並且具有歷史性、準時性、全民性、多樣性和傳說性等特徵。本文將給大家介紹中國一年中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八大節日的傳統文化食俗,看看跟您家鄉的傳統節日食俗有何差別。
春節
俗稱「過年」
56個民族中,53個民族過年
藏族、白族、傣族傳統不過年,逐步也被渲染
臘盡春來,農事休整
過年前後眼下20多天
六大顯著特點:歷史最久、參與人最廣、活動最豐富、慶祝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
漢族過年
撣揚塵、備年貨、殺年豬、貼春聯、放鞭炮、看冰燈、逛花市、鬧社火(舞獅、玩龍燈)、走親戚、上祖墳......
殺年豬
在節食上
主要有年糕、餃子、全魚、肉圓、麵條煮餃子......
「年年高」——年糕
"萬萬順"——餃子
"年年有餘"——全魚
"紅紅火火"——燒肉圓子
"金絲穿元寶"——麵條煮餃子
少數民族過年
又是一番景象
蒙古族是圍坐火塘吃"扁食"(水餃),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來年富裕
彝族是吃"坨坨肉",喝"轉轉酒",互相贈送,以示慷慨大方
普米族是三聲號炮為令,家家在火塘邊用肉、粑、酒祭祖
壯族是包製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大粽粑,顯示富有
侗族是各村蘆笙隊大會串,演奏到哪裡就在哪裡擺宴
高山族是全家圍爐吃"長年菜",敬祝老人福壽康寧
蒙古族過年
彝族過年,吃"坨坨肉",喝"轉轉酒"
普米族過年,在火塘邊用肉、粑、酒祭祖
壯族過年製作的大粽粑
侗族過年的蘆笙隊大會串
侗族過年吃的「長年菜」
元宵節
俗稱上元節或燈節
起源說法多樣
以漢明帝劉莊從印度求來佛經,詔令上元夜"燃燈供佛",百姓家家掛燈,演化為節為常見
在正月十五之夜
節俗主要是觀燈賞月、猜謎雜興和合家歡宴
前後延展3~10天
元宵節節食主要是元宵
它古名湯糰、湯丸或圓子
因犯"袁消"的忌諱
1913年被袁世凱更名為"湯圓"
元宵有吊漿湯圓和搖元宵兩種
以寧波湯糰、上海鮮肉湯糰、潮州四式湯糰、成都賴湯圓為最佳
中國大部分區域元宵節以吃元宵為主
也有一些特殊食俗
東北的元宵節愛吃冰果、冰點和凍魚肉
廣東的元宵節婦女喜歡"偷青"(偷摘他人園中的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之"去百病"、"求吉慶"
寧波湯糰
上海鮮肉湯糰
成都賴湯圓
東北凍果
廣東生菜(生財)煮糕
清明節
現在也稱為「寒食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之一
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得名
多在公曆4月5日前後,
據說是為紀念春秋時期被晉文公無意燒死的晉國名臣介子推
清明節有"禁火"、"冷食"並祭掃祖宗和先烈陵墓之俗
節慶主旋律是寒食與掃墓
活動主要有農夫備耕、文人踏青、仕女郊遊、兒童戴柳(以柳條作帽)
鬥雞、拔河、打馬球、蕩鞦韆、放風箏......
親近風和日麗的大自然
在食俗方面
清明節習用麵團製成"棗錮飛燕(飛燕狀的棗泥銘餅)"插在門相上,
互贈"畫卵"(雕刻上色的剝殼雞蛋)
舉行野宴,品嘗青精飯(烏飯樹葉汁染糯米煮成,其色烏青)、桃花粥、子推餅、醋酪(甜米酒和奶函)、等
棗錮飛燕
清明畫雞蛋
青精飯
子推餅(棗糕)
端午節
又稱龍子節、詩人節、龍船節或解粽節
時在農曆五月初五
它的傳說最多,有20餘種
為了紀念
愛國詩人屈原
替父雪恥的吳國大臣伍子胥
安貧守節的介子推
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投江祭父的曹娥
......
實際上,古人認為五月是個"惡月"
因此主張"避惡去毒",並因此產生許多習俗
小兒塗雄黃、佩香袋、掛藥包、系五彩絲帶
出遊避災、露天飲宴
賽龍舟、吃鹹蛋、吃粽子、趕花山......
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中秋節
又叫團圓節
中秋正式成節起源於北宋
時在八月十五夜,因其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其傳聞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遊月宮、楊貴妃變女神、劉伯溫用月餅作為起事信號推翻元朝......
活動繁多
燒鬥香、點塔燈、舞火龍、賣兔兒爺、拜月、賞月、齋月......
節食有月餅、桂花糕、鴨肉、新藕、香芋、柚子、花生、螃蟹、西瓜......
近年來
月餅是中秋節的標配食品
中秋節吃月餅可以加深團圓的氣氛
中秋晚上,都把西瓜、月餅等最圓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
為了吉利,人們在供月後都要吃點月餅,慶祝團圓
朝鮮族會請老人登上高高的"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跳"農家樂"舞
侗族青年習慣在此日"趕坪"(趕集),演奏蘆笙,男女對歌,談情說愛
傣族則是鳴放火槍,圍坐飲酒,品嘗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談笑望月,企盼生活美好。
嫦娥奔月
中秋月餅
桂花糕
重陽節
又稱登高節或菊花會
重陽之俗始於戰國時代,正式定節是在中唐
時在九月初九,因為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為"重陽",又稱"重九"
起源有四種說法
秋遊登高
避災躲禍
中原先民拜天之禮
道教徒入山求仙
此時秋高氣爽,山青雲淡,古人喜歡結伴郊遊,暢述情懷
習俗有騎射逐獵、祭奠先祖、登高遠眺、賞菊賦詩,以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螃蟹、品嘗重陽花糕與九黃餅
重陽節本源應是上古的山石崇拜和天象崇拜
現在被賦予避邪、長壽的主題
在部分地區被轉化為敬老節後,仍帶有神佛色彩
中國歷史上,歌詠重陽的詩文甚多
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最負盛名
重陽節插茱萸
重陽節食菊花
重陽節變為「敬老節」
重陽花糕
九黃餅
冬至節
又稱亞歲(第二個年)
冬至之俗,始見於周,漢代列為令節
時在農曆十一月
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所謂"冬至",是指冬季到了極點
古人認為此日陽氣始生,故視作二十四節氣的起點
活動主要有祭祖先、祭煤窯神、趕廟會、喝米酒、吃長線面、吃冬至肉、吃冬至團、吃焜鈍、穿新衣......
各地食風不盡相同
南方過節先掃墓,後飲宴
名目有"獻冬至盤"(此盤備全葷素料物,可製成一桌酒席),"供冬至團"(堂素餡的米製品),"分冬至肉"
北方則是"拜冬"或"羊肉熬頭(用羊肉湯補腦之意)"
繼承古代"冬至銀鈍夏至面"的遺風
冬至節趕廟會
冬至節吃長線面
冬至節吃冬至肉
冬至節吃冬至團
除夕節
又叫大年夜
是56個民族共有的傳統文化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
"除"是舊歲將盡,至此而除之意
"夕"是夜晚,泛指臘月最後一天
到了子夜,辭舊迎新,便是春節降臨
所以古人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說法
除夕守歲,源遠流長,從周朝至今,一脈相存
節俗有貼春聯、掛神像、請祖靈、燒松盆(驅除汙穢)、給壓歲錢
最主要的是喝分歲酒,吃團年飯
團年飯有歲飯、年根飯、合家歡、萬年糧等叫法,款式不一
北方必有"更年餃子萬萬順"
南方必有"百事順遂年年高"(年糕)
還有全魚、肉圓、嫩雞、肥鴨、金銀米飯之類,洋洋灑灑10多個盤碗、象徵著"和和美美"、"年年有餘"
「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民俗如此,食俗也如此。但中國的傳統節日大致相同,地方食俗會有不同,不知道您所在的地方,關於傳統節日有什麼樣的文化和食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出自己所在地的年節食俗,便於大家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食俗了解更多。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讚、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