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節日,節日食俗及節日必吃食品薈萃

2021-01-10 食悟者

導讀:年節文化食俗又稱節慶食俗,專指年節期間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節慶食品和飲宴風尚。它淵源於農事活動的調適、祭祀典禮的傳承、宗教活動的薰染、神話傳說的積澱、英雄人物的速念和社交遊樂的需要,並且具有歷史性、準時性、全民性、多樣性和傳說性等特徵。本文將給大家介紹中國一年中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八大節日的傳統文化食俗,看看跟您家鄉的傳統節日食俗有何差別。

春節

俗稱「過年」

56個民族中,53個民族過年

藏族、白族、傣族傳統不過年,逐步也被渲染

臘盡春來,農事休整

過年前後眼下20多天

六大顯著特點:歷史最久、參與人最廣、活動最豐富、慶祝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

漢族過年

撣揚塵、備年貨、殺年豬、貼春聯、放鞭炮、看冰燈、逛花市、鬧社火(舞獅、玩龍燈)、走親戚、上祖墳......

殺年豬

在節食上

主要有年糕、餃子、全魚、肉圓、麵條煮餃子......

「年年高」——年糕

"萬萬順"——餃子

"年年有餘"——全魚

"紅紅火火"——燒肉圓子

"金絲穿元寶"——麵條煮餃子

少數民族過年

又是一番景象

蒙古族是圍坐火塘吃"扁食"(水餃),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來年富裕

彝族是吃"坨坨肉",喝"轉轉酒",互相贈送,以示慷慨大方

普米族是三聲號炮為令,家家在火塘邊用肉、粑、酒祭祖

壯族是包製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大粽粑,顯示富有

侗族是各村蘆笙隊大會串,演奏到哪裡就在哪裡擺宴

高山族是全家圍爐吃"長年菜",敬祝老人福壽康寧

蒙古族過年

彝族過年,吃"坨坨肉",喝"轉轉酒"

普米族過年,在火塘邊用肉、粑、酒祭祖

壯族過年製作的大粽粑

侗族過年的蘆笙隊大會串

侗族過年吃的「長年菜」

元宵節

俗稱上元節或燈節

起源說法多樣

以漢明帝劉莊從印度求來佛經,詔令上元夜"燃燈供佛",百姓家家掛燈,演化為節為常見

在正月十五之夜

節俗主要是觀燈賞月、猜謎雜興和合家歡宴

前後延展3~10天

元宵節節食主要是元宵

它古名湯糰、湯丸或圓子

因犯"袁消"的忌諱

1913年被袁世凱更名為"湯圓"

元宵有吊漿湯圓和搖元宵兩種

以寧波湯糰、上海鮮肉湯糰、潮州四式湯糰、成都賴湯圓為最佳

中國大部分區域元宵節以吃元宵為主

也有一些特殊食俗

東北的元宵節愛吃冰果、冰點和凍魚肉

廣東的元宵節婦女喜歡"偷青"(偷摘他人園中的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之"去百病"、"求吉慶"

寧波湯糰

上海鮮肉湯糰

成都賴湯圓

東北凍果

廣東生菜(生財)煮糕

清明節

現在也稱為「寒食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之一

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得名

多在公曆4月5日前後,

據說是為紀念春秋時期被晉文公無意燒死的晉國名臣介子推

清明節有"禁火"、"冷食"並祭掃祖宗和先烈陵墓之俗

節慶主旋律是寒食與掃墓

活動主要有農夫備耕、文人踏青、仕女郊遊、兒童戴柳(以柳條作帽)

鬥雞、拔河、打馬球、蕩鞦韆、放風箏......

親近風和日麗的大自然

在食俗方面

清明節習用麵團製成"棗錮飛燕(飛燕狀的棗泥銘餅)"插在門相上,

互贈"畫卵"(雕刻上色的剝殼雞蛋)

舉行野宴,品嘗青精飯(烏飯樹葉汁染糯米煮成,其色烏青)、桃花粥、子推餅、醋酪(甜米酒和奶函)、等

棗錮飛燕

清明畫雞蛋

青精飯

子推餅(棗糕)

端午節

又稱龍子節、詩人節、龍船節或解粽節

時在農曆五月初五

它的傳說最多,有20餘種

為了紀念

愛國詩人屈原

替父雪恥的吳國大臣伍子胥

安貧守節的介子推

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投江祭父的曹娥

......

實際上,古人認為五月是個"惡月"

因此主張"避惡去毒",並因此產生許多習俗

小兒塗雄黃、佩香袋、掛藥包、系五彩絲帶

出遊避災、露天飲宴

賽龍舟、吃鹹蛋、吃粽子、趕花山......

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中秋節

又叫團圓節

中秋正式成節起源於北宋

時在八月十五夜,因其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其傳聞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遊月宮、楊貴妃變女神、劉伯溫用月餅作為起事信號推翻元朝......

活動繁多

燒鬥香、點塔燈、舞火龍、賣兔兒爺、拜月、賞月、齋月......

節食有月餅、桂花糕、鴨肉、新藕、香芋、柚子、花生、螃蟹、西瓜......

近年來

月餅是中秋節的標配食品

中秋節吃月餅可以加深團圓的氣氛

中秋晚上,都把西瓜、月餅等最圓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

為了吉利,人們在供月後都要吃點月餅,慶祝團圓

朝鮮族會請老人登上高高的"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跳"農家樂"舞

侗族青年習慣在此日"趕坪"(趕集),演奏蘆笙,男女對歌,談情說愛

傣族則是鳴放火槍,圍坐飲酒,品嘗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談笑望月,企盼生活美好。

嫦娥奔月

中秋月餅

桂花糕

重陽節

又稱登高節或菊花會

重陽之俗始於戰國時代,正式定節是在中唐

時在九月初九,因為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為"重陽",又稱"重九"

起源有四種說法

秋遊登高

避災躲禍

中原先民拜天之禮

道教徒入山求仙

此時秋高氣爽,山青雲淡,古人喜歡結伴郊遊,暢述情懷

習俗有騎射逐獵、祭奠先祖、登高遠眺、賞菊賦詩,以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螃蟹、品嘗重陽花糕與九黃餅

重陽節本源應是上古的山石崇拜和天象崇拜

現在被賦予避邪、長壽的主題

在部分地區被轉化為敬老節後,仍帶有神佛色彩

中國歷史上,歌詠重陽的詩文甚多

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最負盛名

重陽節插茱萸

重陽節食菊花

重陽節變為「敬老節」

重陽花糕

九黃餅

冬至節

又稱亞歲(第二個年)

冬至之俗,始見於周,漢代列為令節

時在農曆十一月

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所謂"冬至",是指冬季到了極點

古人認為此日陽氣始生,故視作二十四節氣的起點

活動主要有祭祖先、祭煤窯神、趕廟會、喝米酒、吃長線面、吃冬至肉、吃冬至團、吃焜鈍、穿新衣......

各地食風不盡相同

南方過節先掃墓,後飲宴

名目有"獻冬至盤"(此盤備全葷素料物,可製成一桌酒席),"供冬至團"(堂素餡的米製品),"分冬至肉"

北方則是"拜冬"或"羊肉熬頭(用羊肉湯補腦之意)"

繼承古代"冬至銀鈍夏至面"的遺風

冬至節趕廟會

冬至節吃長線面

冬至節吃冬至肉

冬至節吃冬至團

除夕節

又叫大年夜

是56個民族共有的傳統文化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

"除"是舊歲將盡,至此而除之意

"夕"是夜晚,泛指臘月最後一天

到了子夜,辭舊迎新,便是春節降臨

所以古人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說法

除夕守歲,源遠流長,從周朝至今,一脈相存

節俗有貼春聯、掛神像、請祖靈、燒松盆(驅除汙穢)、給壓歲錢

最主要的是喝分歲酒,吃團年飯

團年飯有歲飯、年根飯、合家歡、萬年糧等叫法,款式不一

北方必有"更年餃子萬萬順"

南方必有"百事順遂年年高"(年糕)

還有全魚、肉圓、嫩雞、肥鴨、金銀米飯之類,洋洋灑灑10多個盤碗、象徵著"和和美美"、"年年有餘"

「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民俗如此,食俗也如此。但中國的傳統節日大致相同,地方食俗會有不同,不知道您所在的地方,關於傳統節日有什麼樣的文化和食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出自己所在地的年節食俗,便於大家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食俗了解更多。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讚、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

相關焦點

  • 漫話中國傳統節日食品
    傳統節日,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自誕生起便成為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除了發揮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作用外,傳統節日也成為維繫華人世界的文化紐帶。
  • 中國的節日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 一些中國傳統的英文說法 之傳統節日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弘揚和傳頌的了。 上次我們說了十二生肖,今天來聊聊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按照「陰曆」來記錄,「陰曆」也稱為「農曆」。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 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在農曆的二月份舉行,但是因為花期的時間不固定,所以花朝節的時間也隨著花期而變化。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出去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用五彩紙剪花粘在樹枝上,叫「賞紅」。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
  • 韓國傳統節日有哪些?韓國節日大全
    韓國自古即為民俗禮儀之邦,節日眾多,其中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更是深深體現韓國人民對傳統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韓國傳統法定節日有哪些?
  •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中秋節
    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 法國有什麼節日?法國傳統節日大全
    主顯節是一個基督教的節日,但是對東西方基督徒有著不同的意義:西方的基督教徒們認為這是紀念三王對耶穌的愛護,東方的基督徒們(東正教)認為這是耶穌受洗的日子。 按照傳統,主顯節當天,人們要分食一種薄餅,薄餅中放入蠶豆。在法國,有兩種國王薄餅。在法國北部,人們會吃一種圓形多層薄餅,這種餅扁平,呈金黃色,裡面裹著杏仁奶油。在北方,薄餅象徵著冬季結束,陽光重照大地。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文化激活再生 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宗愷在致辭中指出,一個民族要想在長久的生命中經歷過若干次錘鍊後發現它的那些本能面目仍然存在,一方面是要有時代的延綿,另一方面是構成這個民族的特徵應始終存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有自己的文化信念,在堅持自身文化特徵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理念,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 新春賀喜:中國傳統節日,玩中國傳統遊戲!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所以今年鼠年的新春,也同樣是具有中國傳統節日的標誌,不論是鞭炮還是年夜飯,都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必備要素,所以在春節裡做具有中國傳統的事,無疑才是最能夠符合節日氣氛的事!
  • 傳統四大節日中「端午節」的習俗由來,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其中端陽節和龍舟節的叫法尤為突出,是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其中賽龍舟與吃粽子這端午節兩大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每年端午節都必吃粽子,也必舉行賽龍舟等等活動。在一些地方還會在大門柱子上掛上艾草和、菖蒲用於驅病、防蚊、闢邪的習俗。
  • 西藏的藏曆新年將近,一起看看這個節日的傳統美食吧!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藏曆元月1日開始,持續15天。藏曆新年與農曆新年時間相隔有3種情況:同一天、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2020年農曆新年是1月25日,藏曆新年是2月24日。藏曆新年是藏族的傳統佳節,是藏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 重陽節: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眾神成道日!九九並陽,故曰重陽
    素材:網絡 配圖:網絡編排:小易 審核:蔡一慧版權歸原作者 有問題請聯繫後臺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曬秋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以陽曆計算的「元旦」,應該算「外來節日」還是「傳統節日」?
    「元旦」的特殊性:節日傳統在先,日期確定在後「元旦」這個節日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慶祝,最少在公元前46年的時候,西方就已經將其確定為新年的第一天了。中國的「元旦」要更早一些,但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元旦」,不過二者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吃月餅是什麼節日
    都知道八月十五要吃月餅,可是很少人知道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慢慢的很多人都說成了吃月餅節,那麼吃月餅是什麼節日呢?接下來小編將告訴你們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八月十五就是國家傳統節日之中的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組圖)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 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元日(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還有元旦、歲日、歲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種稱呼。
  • 2020年小升初語文能力提升積累,農曆節日
    小升初語文能力提升積累,農曆節日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我們需要了解、感悟中國傳統節日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理念,並加以傳承和弘揚。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
  •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 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
    按公曆計,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公元前46年,凱撒要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民眾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再有,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愛斯基摩人的元旦不固定,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
  • 好書推薦|孩子都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本周的好書推薦將向孩子和家長推薦3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科普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和歷史的優質書籍。讓孩子在閱讀經典故事的同時,心裡種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值得長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