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網絡 配圖:網絡
編排:小易 審核:蔡一慧
版權歸原作者 有問題請聯繫後臺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曬秋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樣也是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鬥姆元君誕辰、九皇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鬥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1
九月九·重陽佳節來源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
《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2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傳說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來源於一個道教傳說。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3
重陽節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
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
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4
民間習俗
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製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闢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闢邪翁」。
點擊右下角「在看」支持中華傳統文化,轉發分享把福氣帶給更多有緣人!
上一篇內容:
給人佔卜改運,這樣算命,有損陰德,必擔因果!
言多必失,聰明人從來不說這四種話
相關精彩內容:
今日霜降|萬物畢成,陰氣始凝,露結為霜,防秋燥防感冒
今日寒露:熱氣退去,涼爽轉寒,陰陽之氣開始轉變
九月初一|為什麼初一十五要上香?有什麼講究
這幾樣東西儘早扔掉,否則影響家宅好氣場
古訓:婚姻靠忍才能長久,相互妥協是靈丹妙藥
「讖語」為什麼會應驗?亂說話應災禍,特別在鬼月
《道德經》:清淨之人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老子教你守住內心的清淨
房間西北位為廚房,古稱火燒天門!損害男性不利子女
注意力是一種滋養: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哪裡就會得到成長
今日七月初七:人間不止有愛情,更有文星降臨增學運
農曆七月夜裡不要亂跑,不可不知的「鬼月」禁忌!
讓六祖慧能開悟的《金剛經》,南懷謹大師解讀精華40句
被冤親債主糾纏有十三種預兆,如何化解?
一個家最好的風水: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對錯,不翻舊帳
罪孽重的面相表現,農曆七月宜消業!
如果事與願違,等一等也沒關係
婚姻不順是欠了陰債?俗話說:「陰債不還,婚姻難成」!
擔心是一種輕度的詛咒,信心是一種無形的保佑
什麼是婚煞?如何避免和化解婚姻中的煞氣?
傳統文化課程涉及:《易道識人》《易經數字財富》《靈性八字》《奇門遁甲》《風水絕學》《風水與營銷學》《智慧父母因材施教》《胎教玄機》《文字乾坤》《群經大義》《家族傳承之道》《能量二代》《新心學》《易經心法》《財運真相》等多個儒釋道領域。
易學諮詢涉及:財運、事業運、官運、學業、婚戀、子女、父母、健康、災禍意外、人生運程、本命年及犯太歲、住宅風水、辦公室風水、祖墳風水、旺運手機號定製、個人及企業起名改名、項目合作及投資諮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