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專題深思:傳統孝文化的現實意義

2021-01-13 人民網

  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之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父為子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棄的東西,但其積極方面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升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傳統孝文化認為,孝是一種自然生發的親情。這種親情植根於血緣關係,生長於父母與子女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於父母之懷」的嬰幼兒時期。同時,在子女的整個青少年階段,父母都為子女盡心盡力,體現了無私的愛。父母與子女的愛是自然生發的,是無條件的道德情感。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在成長懂事之後才成為理性自覺的。孝作為一種親情,蘊含著父母養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和子女贍養年老父母的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關係既不是契約關係,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親情的自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在我國傳統社會,孝在一些時期與「父為子綱」緊密相連,因而在家庭關係中存在等級制和威權色彩,使孝的親情色彩受到嚴重削弱。這是不可取的。在當代社會繼承和弘揚傳統孝文化,應摒棄「父為子綱」等不合時宜的內容,而著眼於升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肉親情。

  促進個體關懷他人和社會。在傳統孝文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之愛,有助於培育子女對父母等親人的愛,進而外推到對其他社會成員以至民族和祖國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為父母盡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誰相信一個連「親親」的德行或情感都沒有的人會真心誠意地關心他人、熱愛祖國呢?因此,傳統孝文化把孝與公、忠聯繫起來,強調人們以「親親」和盡孝為起點,培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胸懷和情懷。現代社會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中那種鄰裡守望相助的局面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合理借鑑和弘揚傳統社會中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這樣一種精神,我們就能夠處理好自己與家人、社會、民族、國家的關係,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盡責盡力。

  助推家庭養老。在傳統社會,養老問題基本上是在家庭內部解決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諺語中所謂「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就體現了這個特徵。目前,我國社會老齡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據預測,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接近5億,人口老齡化將由目前的14%左右逐年提高到本世紀中葉的35%左右。如何養老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養老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化方式解決,敬老院、託老所等社會機構承擔了部分養老職能。然而,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機構養老並非多數老年人的首選。同時,我國機構養老發展時間不長,軟硬體設施尚不完善,與社會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養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進家庭養老,弘揚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孝文化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9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價值轉向
    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價值轉向——以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建設為例孝感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鄭佑保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很多過往的研究都對孝的含義進行了闡述
  • 傳統孝道文化的現代價值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文明觀察】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滲透到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文化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於如果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於中國文化真有所知。
  • 漫談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起源
    古代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唐代是中國孝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孝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並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現在很多人認為孝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至於「孝」起源的時間,一種觀點認為孝觀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產物,具體說產生於古代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前期。
  • 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孝,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繫著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第21屆中國(濟寧)楹聯論壇暨孝和文化與楹聯文化研討會徵文啟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7日訊 孝乃齊家之本,和乃強國之基。為培育良好家風,促進社會有效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對聯文化研究院及山東濟寧市孝和文化博物館,擬於2021年聯合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國(濟寧)楹聯論壇暨孝和文化與楹聯文化研討會。
  • 肖波談孝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9月19、20日,正值傳統中秋佳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播出了湖北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教授談《孝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節目2集。據悉,該節目分為4集,後兩集將於國慶節期間播出。  在19日的節目中,肖波闡述了孝道發展的三個階段以及孝道與中國文化間的關係。
  • 論「養兒防老和父母在不遠遊」之中國傳統文化孝道!
    大家好,我是龍閣秦渝,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養兒防老和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只要處理好「養兒防老和父母在不遠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就不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會有什麼問題,分析如下:一,「養兒防老」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的「家」「孝」思想,也是維繫家庭及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 中國的孝文化: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孝道嗎?
    中國的孝文化在中國如果你不孝敬長輩,那你一定會被稱為壞人,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在中國一定要會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的文化表現,是構建在血親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傳承了這麼多年的文化,可以稱之為孝文化。在我們的社會上,是要奠基在孝的基礎上的,所以孝是我們的文化是和其他文化相區別的重要表現。那麼,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孝道嗎?
  • 山東壽光:臺頭鎮舉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大會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於明效 見習記者 徐憲玉 濰坊報導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11月22日上午,壽光市政協原主席、市關工委主任、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王茂興圍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做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表率」為臺頭鎮作專題授課
  • 杭州靈隱寺方丈論孝:當代青年「善之極者莫大於孝」
    信息 杭州靈隱寺方丈論孝:當代青年「善之極者莫大於孝」 2016-08-01 21:58: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人民日報海外版:生肖文化賦能中國品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生肖文化賦能中國品牌(品牌論)姜忠奇鼠年郵票、生肖陶瓷、寓意安康的紀念幣、惟妙惟肖的吉祥物……一件件「專鼠定製」的產品,折射出闔家歡樂「過年就是過文化。」生肖元素創意產品出新出彩,背後正是深厚文化內涵的哺育與支撐。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符號,每一種生肖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掌故和文化意義。拿鼠來說,有「鼠咬天開」「老鼠嫁女」等傳說,也有「靈鼠兆豐年」「倉鼠有餘糧」的美好寓意,甚至還與紀年方法、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與其說人們是購買文創產品,不如說是看中生肖代表的美好祝願和其映射出的文化剪影。
  • 論孝道文化的作用
    孝作為中國古代傳承至今的家庭倫理規範,有維穩家庭的作用。人們用「孝」來衡量家庭關係,使孝道文化紮根於中國的家庭、施行於社會,成為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能夠很好的敦化民風、促進社會和諧;這種風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傳承養老敬親的孝道傳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孝道文化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每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古代人都重視孝,通過踐行孝道,使每個人的道德完善。
  • 2020網易未來大會專場論壇:共議傳統文化保護的挑戰與意義
    2020網易未來大會》專題報導杭州網訊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在19日下午的「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如何實現和諧繁榮?」
  • 民俗還是迷信,本質是孝文化和家文化的傳承
    中元節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代表著一種風俗文化,而祭祀燒紙是文化表達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中元節所承載的是一種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一種習俗,而不是盲目地將它打入迷信。中國的是一個血緣聯繫非常緊密的社會,深層次還是反映中國的孝文化,這一天也是為了追憶先人。
  • 以何為孝?
    孝道是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以家庭為載體,擴充到人類社會各種人際關係行為的根基性文化。傳統孝道文化從西周之後,孝道思想便被歷代統治者們高度重視,到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正是被列為治國理論,形成以孝道文化為核心的封建統治制度,直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
  • 弘揚傳統文化 踐行中華孝道
    傳承孝道文化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孝道一直是衡量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道德標準。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對孝道有著極高的評價。可以說,孝是仁、義、禮、智、信的基石。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提倡孝老愛親,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 列謝土米活佛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專題講座
    10月24日晚7點,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佛教協會會長、桑耶寺住持列謝土米活佛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做了一場題為《西藏宗教和我們的修行生活》的專題講座。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參贊李耀光、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陳建陽、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王彥軍、藏學家邊巴拉姆、路德維希費爾德市德中友協會長格魯什卡以及柏林各界人士共百餘人聆聽了此次講座。
  • 「綠色中元,文明祭掃」之普東篇——「弘揚傳統文化,踐行中華孝道」
    在中元節到來之際,為引導社區居民進行文明祭祀、綠色祭祀,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北辰區民政局攜手辰青啟航社工服務中心於8月24日下午在富宜裡社區開展「綠色中元,文明祭掃」之「弘揚傳統文化,踐行中華孝道」主題活動。
  • 人民日報新語:校訓文化 潤物無聲
    大學精神堪比校訓的文化根基,構建大學校訓不能脫離大學精神的沿襲。大學精神的形成非一蹴而就,是在師生員工長期教與學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校訓的構建同樣如此,它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文化,不僅反映學校的歷史傳統和辦學理念,體現師生員工的目標和追求,更賦予學校以生命,不斷地以其獨特的導向,發揮浸潤、呼喚、塑造、育人、傳承等功能。   校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重要體現。
  • 民族的靈魂--現代視野中的傳統文化
    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的時候,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候,應當注意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從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的一面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簡而言之,要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著眼未來,從文化民族性的一面,審視、發掘、轉化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這又要以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為導向,以文化創新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