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作為中國古代傳承至今的家庭倫理規範,有維穩家庭的作用。人們用「孝」來衡量家庭關係,使孝道文化紮根於中國的家庭、施行於社會,成為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能夠很好的敦化民風、促進社會和諧;這種風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傳承養老敬親的孝道傳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孝道文化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每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古代人都重視孝,通過踐行孝道,使每個人的道德完善。而失去孝道,就意味著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行。因此,儒家歷來以重視孝道、修身養性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孝」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現實意義。
二,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社會是由各個家庭組成的,每一個家庭的穩定對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穩定則社會安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安寧。儒家強調用孝道規範家庭,在古代具有敦化民風、使家庭和睦的作用。在新時代,「孝」對教育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三,報國敬業。「孝道」對忠君思想是有一定的推崇的,它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儒家部分思想認為,實行孝道是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有對國君的愚忠這一糟粕,但其包含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四,凝聚社會。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其中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的一些禮儀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都始終影響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經久不息的傳承和雄厚的文化積澱。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於孝道文化。
了解「孝」之後,你對中國的孝道文化有什麼看法?
關注「義工平臺」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關於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