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

2021-01-13 東北網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孝,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繫著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的觀念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即母權制度向父權制度過渡的時期,由於血緣關係的明確和私有制的產生,為了感恩父母及長輩的生育撫養,表達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長,便產生了「孝」的觀念。

  「孝」字最早見於殷商甲骨卜辭中,「孝」字的上部是個老人,彎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個孩子,伸出雙手,託著老人,作服侍狀,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稱之為孝。《說文解字》對孝作了生動而準確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質上奉養父母。孝最初僅限於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倫理,並無社會規範的意義。其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先善事父母。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詩經》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報。」這是人民苦於兵役,不能贍養父母時的哀嘆,詩中唱出兒輩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身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們每個人不可不知的。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進步,人們對自然、神鬼的認識趨於理性化,人們對先祖的祭祀活動由繁趨簡,家庭形態的確立,使得贍養父母成為家庭血親關係間最基本的義務,善事父母成為當時孝文化最核心的內容。

  孔子從人性出發,以家庭為單位,緊緊圍繞善事父母這一核心內涵,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內容。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將「孝」作為「仁」之本,可見其對「孝」的推崇。孔子十分重視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提倡在父母跟前盡孝,強調「父母在,不遠遊。」孔子說:「今之孝子,是謂能養。天下犬馬,皆能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養父母,動物也能做到;對父母不是發自內心的尊敬,不是同動物一樣嗎?當然,人之行孝,不能離開敬。孔子認為孝養父母,沒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愛之心。孔子完成了孝從宗教到道德、從宗族倫理向家庭倫理的轉化。

  中國傳統孝道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最基本的,「孝」這個概念主要就在於順從父母的願望,滿足他們的需要和要求。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孝道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已經發展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時至今日,子女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止擴展到社會,擴展到中華民族,同時也形成一種科學的、美好的道德理念。

相關焦點

  • 肖波談孝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9月19、20日,正值傳統中秋佳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播出了湖北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教授談《孝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節目2集。據悉,該節目分為4集,後兩集將於國慶節期間播出。  在19日的節目中,肖波闡述了孝道發展的三個階段以及孝道與中國文化間的關係。
  • 傳統孝道文化的現代價值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文明觀察】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滲透到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文化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於如果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於中國文化真有所知。
  • 論「養兒防老和父母在不遠遊」之中國傳統文化孝道!
    大家好,我是龍閣秦渝,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養兒防老和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只要處理好「養兒防老和父母在不遠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就不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會有什麼問題,分析如下:一,「養兒防老」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的「家」「孝」思想,也是維繫家庭及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 弘揚傳統文化 踐行中華孝道
    傳承孝道文化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孝道一直是衡量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道德標準。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對孝道有著極高的評價。可以說,孝是仁、義、禮、智、信的基石。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提倡孝老愛親,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 發揚中華孝道文化,了解孝道文化內涵作用
    發揚中華孝道文化,了解孝道文化內涵作用在上次的文章中,小編講了關於孝道的歷史,這次小編就來講講孝道文化的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孝道文化,弘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我國優良的孝道文化在世界上得以發揚,讓更多的人,把孝道當作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 「綠色中元,文明祭掃」之普東篇——「弘揚傳統文化,踐行中華孝道」
    在中元節到來之際,為引導社區居民進行文明祭祀、綠色祭祀,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北辰區民政局攜手辰青啟航社工服務中心於8月24日下午在富宜裡社區開展「綠色中元,文明祭掃」之「弘揚傳統文化,踐行中華孝道」主題活動。
  • 論孝道文化的作用
    孝作為中國古代傳承至今的家庭倫理規範,有維穩家庭的作用。人們用「孝」來衡量家庭關係,使孝道文化紮根於中國的家庭、施行於社會,成為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能夠很好的敦化民風、促進社會和諧;這種風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傳承養老敬親的孝道傳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孝道文化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每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古代人都重視孝,通過踐行孝道,使每個人的道德完善。
  • 孝道是一個方法通道!傳統文化已經蒙塵|孝道通達宇宙大道
    突破自我牢籠,那個就是天地歷史之戰,史前之戰萬死一生。那是天地間紅塵聖界之戰鬥。中間有一個微細管道,卡住無數人。誰能鑽的過。要依賴於師父加持依賴於自己努力依賴於種種緣分。緣分成熟,通過微細管道,來到另一世界,抵達彼岸。紅塵您就接受紅塵的法則,推動紅塵走向理想。
  •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美德,植物人老太太子女們詮釋的孝道
    文|翩翩蝴蝶四妹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其受重視程度之高、影響社會之深、延續時間之久,為其他民族文化所罕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導語: 整個社會在進入老齡化以後急需重視每一個老人的養老問題,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最後走向衰老的晚年,多數人也要經歷不能自理一段時間後走完自己的人生。
  • 「百善孝為先」,看看中國傳統的孝道,走進「楊氏孝坊」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小到家庭和睦,大到國家安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影響著華夏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產物,是在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孝的觀念是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為了感恩父母及長輩的生育撫養,表達崇敬及哀思之情,隨著歲月的流轉,逐漸形成了「追孝」、「享孝」、「孝祀」的觀念及表現形式。早在「詩經」中記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說明了孝的意義,就是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鬥爭中為乞平安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說文解字」中對孝也做了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在物質上奉養父母。
  • 張麗雲:淺談現代孝道文化
    傳統孝觀念除了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以外,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要有敬愛之心。孝是人際關係在中國文化中的根本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現代的孝道文化其實就是單指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關係,由於社會的進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孝道文化,那麼孝的意義是什麼?怎麼做才算是孝?
  • 中華孝道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代際和諧
    其中"孝"對中國傳統的養老尊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為代際和諧和家庭的穩定與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孝文化的形成源遠流長,正確審視"孝"對我們今天社會的影響,是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具有深刻的借鑑和實際價值。本文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孝道文化的演進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在現代社會保持代際和諧傳承孝道文化的觀點和建議。
  • 中國父母心聲:以下傳統「孝道」全拋棄的子女,才是真正為老人好
    文|秘籍君在中國,孝道文化流傳了數千年,尤其在兩宋時期,以仁孝治天下的宋仁宗更是規定了條條框框,一人孝順傳汴京,整個鄉裡都會跟著受益。時至今天,亦是如此,孝道被國人看作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重要量尺。可是,什麼是真正的孝道呢?
  • 壽光:揚孝道文化 涵養鄉風文明孝道
    敬老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亮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於品質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弘揚和傳承孝道文化,形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載體,在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美麗鄉村等活動中,壽光市化龍鎮狠抓鎮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並結合實際情況,多措並舉,將孝道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文明新風尚,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文明素質,提升了鄉村文明水平,有力助推了美麗鄉村建設。
  • 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價值轉向
    當前,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老齡問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孝文化建設逐漸提上日程。建設孝文化一方面體現了對於傳統孝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促成整個社會弘揚傳統孝道的良好風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促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了解孝文化的建設現狀,從孝文化建設的實際案例中概略出中華孝文化的現代傳承情況,並從中提取出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價值路徑轉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藏御堂傳承中華孝道文化
    在異鄉生活的我們,忽視自己的父母有多久了?藏御堂基於同一份發心,同一個願景,凝聚眾多家人同行,將大健康產業文化發揚光大,築就浴足養生行業民族品牌。在那個未來,泡腳不僅僅只是明星們掛在網上宣傳的時尚,也是親友們相互間為了健康長壽的督促,是整個中國社會的潮流。選擇加入藏御堂做這樣一份事業的家人,內心一定是善良孝順的,明白健康養生和孝道是密不可分的。
  • 魏晉時期儒佛孝道之爭:對孝道倫理認知趨同,對現實考量激烈對立
    儒家學說和佛教就孝道這一影響了(甚至可以說極大地決定了)中華傳統思想的重要道德觀點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爭論和博弈。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兩派關於孝道的不同側重點縱觀整個中國的封建歷史,儒家學說一直以來都以壓倒性的優勢佔據著中國封建思想格局中的主流地位,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卻有一些特殊,無論是王公貴族亦或是文人士大夫,他們大都高舉著儒家學派的思想旗幟,卻信仰著玄佛之道。
  •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難得可貴 今年 81歲 的 劉振發(18世)聽聞聚館老家來人 非常激動 和80歲的劉培林(20世) 參加此次交流會 感受到楊柳莊支派家人們的熱情 團結及凝聚力 點讚 文化交談中族譜圖世界上沒有一種文明能夠像中國這樣崇拜祖先。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崇拜祖先。中國人的祭祀文化和拜祖傳統是根深蒂固的。
  • 傳統墓碑上對聯刻字內容寓意豐富,是一種獨特喪葬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十分重視喪葬禮儀文化,對於逝者的身後事處理,要按照特定的程序和禮儀,隆喪重禮,重斂厚葬,由此造成了流傳上千年的土葬厚葬之風。「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喪葬禮儀不僅是個體生命終結的儀式,也是體現孝道倫理的一種社會禮儀。
  • 中國的孝文化: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孝道嗎?
    中國的孝文化在中國如果你不孝敬長輩,那你一定會被稱為壞人,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在中國一定要會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的文化表現,是構建在血親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傳承了這麼多年的文化,可以稱之為孝文化。在我們的社會上,是要奠基在孝的基礎上的,所以孝是我們的文化是和其他文化相區別的重要表現。那麼,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孝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