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小到家庭和睦,大到國家安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影響著華夏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產物,是在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孝的觀念是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為了感恩父母及長輩的生育撫養,表達崇敬及哀思之情,隨著歲月的流轉,逐漸形成了「追孝」、「享孝」、「孝祀」的觀念及表現形式。早在「詩經」中記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說明了孝的意義,就是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鬥爭中為乞平安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說文解字」中對孝也做了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在物質上奉養父母。
國家出現後,僅限血緣家庭的崇敬祖先,善事父母的「孝」逐漸延伸到政治、宗教、社會等領域,成為了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比如說「孝」的這兩種形態在社會中表現有,評論一個人品質、人品是往往首先看這個人有沒有孝心,已經成為對人的一種普世的道德標準。而對祖先的崇敬則表現為中國傳統的清明掃墓、以及春節期間對祖先的祭祀活動(有的地方俗稱為「上墳」燒紙錢)。可見孝文化在中國的社會活動的重要性及普及型。
當下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物慾橫流,也慢慢的侵蝕著人們的一些普世價值觀念,為了自我利益,"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也日益出現在社會形態中,這類問題也已構成社會性的問題,影響了人際、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和諧。孝與感恩的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正在受到嚴重挑戰。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道德準則也在社會中開始不那麼重視了。
今天我們走進「楊氏孝坊」,看看古人對孝的重視及做法。楊氏孝坊又名"楊孝子祠",位於江蘇省蘇州張家港市鳳凰鎮港口恬莊村老街北首。建於清嘉慶10年,曾是楊氏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楊氏孝坊是清政府表彰楊氏孝子楊岱建造的。楊岱(1737-1803),為當時名揚天下的孝子。史載,楊岱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造了楊氏祠堂,原為祭祀楊氏先人的,但他次年即拿出一千多畝良田作為祠堂義田,贍養楊氏家族以及旁姓中的貧寒家庭,並幫助解決施衣、施藥、施棺的經費。以後又陸續拿出一千餘畝田地作義田,辦義塾,讓鄉裡的清貧子弟也能上學。此外還有修路架橋等善舉。嘉慶10年(1805),清政府頒旨建造了這座孝坊。
人已逝,遺蹟尚存,在遺址上遺留的精神尚在。這些遺留的痕跡將曾經發生的哪些孝的故事保留和傳遞,讓走進這裡的每個人從這裡發現和感知中華名族的孝道美德,從而在自身立言行事中將這一傳統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孝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