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都是志願者把早飯送到安置災民的寢室內,並親自給災民乘飯。 |
自從12日的那場地震開始,68歲的趙正旭老人幾乎每天晚上都做同一個夢——地震的噩夢!「現在心很虛,一有動靜就以為地震又來了,有好幾次因為窗戶被風颳動了下,我就衝了出去!」老人至今仍心有餘悸。
地震前的老人趙正旭一家生活殷實,所在的龍門山鎮寶山村,全村700多戶有80多戶經營農家樂,老人家的店叫「趙師休閒莊」,這是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10年前的1998年老人花了40萬給兩個兒子分別蓋起了三層樓房。地震時,老人跟老伴及時跑了出來,全家人除了大兒媳有點輕微外傷外,也都只是經受了驚嚇,而他們的休閒莊連同整個村莊及景點全部被毀。14日下午他們被安置在彭州市天門鎮的西郊中學,這是一座五層高的教學樓,安置前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多次查看,確認安全沒有問題。
昨日凌晨彭州剛剛經歷了一場暴雨的衝刷天氣放晴,氣候分外清新。7:40分記者來到老人所在的安置點。一進大門,便有人上前詢問,確認記者身份後方放行。從大門看進去,依次是志願者、賑災協調小組、醫療點,捐助及物品分發點等四個辦公點,已經有人在忙碌著。五層的教學樓走廊各有一些災民進進出出,一層的臺階上擺放著一臺21寸的彩電播放著有關地震的新聞,臺階下20多名災民專注地看著。大約三四十個教室,災民門除了講臺的位置空出外,席地而鋪的鋪位將教室圍成一個U字形,絕大多數是軍用被,下面是一層隔雨布。講臺內側拐角的地方有水龍頭,教室的窗戶有的打開正在進行通風,教室內沒有難聞的氣味。學校的操場上幾個孩子在玩耍著,大人們多在教學樓下面的院子裡,教室內幾個人一起聊著天,那些用來鍛鍊的器械顯得很孤獨,沒有人玩。教學樓旁邊的廚房大門上寫著禁止非工作人員入內,一些帶著志願者牌子的學生進進出出,手裡拎著整袋的饅頭。旁邊蘿蔔、黃瓜、蓮花白、土豆等分門別類的堆在草地上。廚房對面是一排水龍頭,可以容納近20人同時使用,距其2米遠一大一小兩個鋁盆裡面盛滿了水,大的裡放著碗,小的裡是筷子,旁邊的凳子上立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消毒處。
災民對安置滿意:每天有肉吃 有電視看
趙正旭老人所住的教室在一樓,記者進去時老人正跟幾個同室的老鄉聊著17日胡錦濤主席去他們鎮看望村民的事,一個那天回村子的小夥激動地說「昨天胡主席給我們打招呼了,給我們招手了!」跟趙正旭老人還沒聊幾句,數十個村民就都聚在記者周圍了,以下是記者跟趙正旭老人及其他村民的一段對話:
記者:今天(17日)凌晨1點多江油發生6級地震,你們昨晚感覺到了沒?
村民:哪能感覺不到啊,大家都跑出去了,跑到操場上,有的還抱著被子。(村民爭先恐後地說)
記者:之前的幾次餘震也跑出去了?
村民:是啊,咋能不跑啊!現在我們被地震都震怕了,一個碗掉在地上,我們都以為是地震。之前有次餘震,大家都著急跑,有的人還因此摔骨折了。
趙正旭:現在心很虛,很害怕,晚上經常做夢夢見地震,有時驚起出一身冷汗。
村民:你說以後還會不會震啊?(村民主動問記者)
記者:餘震還會有,但是你們不要怕,震級會越來越弱。
記者:你們在這吃飯怎樣,夠不夠吃?
村民:夠,夠!吃的還可以,隨便吃,吃飽為止。(村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記者:早上一起床,會不會先去看今天吃什麼?
趙正旭:不用,不用,從來不去,我們不擔心。你想嘛,味道還可以,吃的也不限制,我們滿意。
記者:合不合口味?
村民:合什麼口味呀,有的吃就不錯了,中央對我們照顧得很好,有吃有住,我們不死已經很幸運了!
記者:每頓都吃什麼?能吃到肉不?
村民:每天都有肉。有時是肉,有時是火腿,有時是午餐肉。三頓飯一般都不定,早上一般是稀飯,饅頭或者雞蛋;中午一般是乾飯(指大米飯)兩個菜,一個是蓮花白、黃瓜或者土豆炒肉,一個是燴菜。晚飯稀飯或者乾飯,乾飯跟中午一樣。
記者:吃飯時是有人送來,還是自己去食堂?
趙正旭:都是送來的,學校安排的學生志願者送來的,稀飯都是他們幫我們乘的。
記者:除了三頓飯,中間會不會發些水果等其他吃的?
趙正旭:水果沒有。中間會發麵包,牛奶。(記者正採訪時志願者給每兩人發了一包榨菜)
記者:被褥都是發的?我看有的人沒有褥子,睡的時候會不會很硬啊?
趙正旭:被子都是發的軍用被,一般兩個人一個被子。傷員會給再發一床當褥子。沒褥子睡肯定硬,不過有的人找了些捐的衣服鋪在下面。
記者:現在你最希望的是什麼?最擔心的是什麼?
趙正旭:最希望的是能重建家園,能有個家。最擔心的就是地震會不會再來。
記者:平常你們吃完飯後都幹些啥?
村民:出去轉轉,幾個人一起聊天,或者看電視,還有昨天(17日)晚上放電影了。
記者:放什麼電影?這是第幾次放電影了?
村民:頭一次放,放的是《男兒本色》,打鬥的,很血腥。
記者:你們希望看啥電影,電視?
村民:希望看地震的,還有就是看些喜劇的。
記者:屋內經常有人來消毒嗎?
村民:有,天天都來消毒。
記者:衣服有換洗的沒?
村民:有。地震時我們都跑的很急,出來就穿了一身衣服。有好心人捐的衣服,一屋子,自己隨便挑。
趙正旭:我的褲子就是挑的,鞋子是發的。(趙正旭指著自己的褲子和軍用鞋說)
記者:學校有洗澡的地方沒?
村民:沒有。
記者:那在哪洗呢?
村民:端幾盆水在廁所簡單衝一下。(大多數人沒有回答,一個年輕男子回答道。)
記者:不能洗澡,你們有沒有向上面反映?
村民:沒有,政府對我們的安置我們已經很滿足了。
與村民對話結束後,記者前往廚房。在廚房門口碰見一穿著白大褂的廚師葉代雲,隨進行了如下對話:
記者:您是學校的廚師?
葉代云:不是,我是志願者。之前做了20多年的餐飲。
記者:對食品衛生,上面有什麼要求沒?
葉代云:要求高啊。一天要檢查三四次呢。
記者:吃不完的飯怎麼辦呢?
葉代云:隔夜的倒掉。(隨帶記者前往到剩飯桶看)
記者:對你們廚師有什麼要求?
葉代云:有啊,都要有健康證。沒有證就不能進。(廚房大門上寫著「禁止分工作人員進入」)
記者:那我可以進去拍下你們工作間不?
葉代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
記者:有沒有菜單?今天中午,晚上吃什麼呢?這個由誰來定呢?
葉代云:沒有菜單。做的飯都是由我們的副校長管,一般他早上過來定下今天的飯。今天中午吃乾飯和炒菜,炒菜是土豆燉排骨,還有一個午餐肉、番茄燴的湯。晚上是稀飯。
記者:你們每頓要做多少個人的飯?多少個人?
葉代云:加上志願者和工作人員最多時是2000人。我們有十幾個人做飯,我們這還有三四星級酒店來的廚師。(鍾文)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