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松子、妹妹久美和弟弟繼夫的童年扮演者,導演曾有三個選項。
首先是兒童演員。
但顧慮隨之而來:如果童年用兒童演員,那是不是意味著老年松子也要做替換?
權衡之下,創作團隊最終達成共識,戲劇舞臺本身就具有假定性,我們無需過分追求舞臺上的真實。
因此,木偶安排!
但到了實操環節,木偶的表現又過於僵硬,這種過分虛擬的呈現很容易讓觀眾從故事中抽離出來,同時也缺失了情節和人物原有的溫度。
最後,導演決定採用「布偶」這一元素,除了讓故事的呈現變得更親切、有活力,導演表示這一選擇還別有深意。
回頭審視我們的童年就會發現,每當我們有了新玩具,之前的那個都會被遺忘在房間角落或儲藏間。
而當松子的父母把松子放在一邊去抱剛出生的弟弟妹妹時,松子就變成了那個被遺棄的布娃娃。
用布偶展現松子的童年,是非常具有想像力和浪漫感的舞臺表現,同時也強調了松子的性格塑造、預示了人物的悲劇宿命。
在童年松子還沒形成完整的性格、沒走出家庭的襁褓時,就被父母無情地推了出來,而正是因為她曾經實實在在地擁有過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產生更多的心裡不平衡。自小失去與家庭內在連接的她,不得不轉向外部尋找情緒的補充。
「終其一生都在找尋回家的路」,這就是松子人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