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邊緣型人格」角度,解析影片的意義

2021-01-08 東偉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靈。"而松子就是典型的愛而不能得的野獸。在豆瓣有著8.9評分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都是被嫌棄的,一直追逐愛卻又一直被拋棄。

面對著別人的傷害卻認為是他們的愛,享受著卻又隱忍著痛苦。這就是典型的"邊緣型人格",擁有這類人格的孩子和成年人,他們總是充滿著矛盾和擔憂,極端而又卑微。

今天讓我們從"邊緣型人格"的角度,和大家解析影片的意義。

"生而為人,對不起"——為何愛著生活卻屢遭拋棄?

在電影中的松子從小便對未來懷有童話般的憧憬,但是因為父親一直偏愛體弱多病的妹妹,而無法得到父親的疼愛和關注的松子倍感孤獨和缺愛。所以在長大後松子都無法忍受一個人獨處,哪怕回來是面對無人的房間都會說到:"我回來了。"其實這也是松子在填充她孤寂空洞的內心世界。

在松子的幼年母親是缺席的,而父親則是她一直討好渴望得到父愛的對象,當松子發現扮鬼臉可以逗笑父親時,十分驚喜。時不時就會扮鬼臉來取悅父親,但是不久後在拍照的時候卻被父母嚴厲的呵斥不要再扮鬼臉。

這讓松子失望至極,到後面發現父親為了妹妹可以隨意呵斥她,松子才明白無論自己怎麼討好都是徒勞。

在拉康派的理論維度裡當主體"第一次的肯定"卻不充分時,就會帶來巨大的內部空洞和落差,得不到客體的尊重和承認,邊緣型的主體就會爆發出劇烈的情感波動,諸如憤怒、焦慮和哭泣等。

松子覺得父親心裡早就遺棄了她,憤然的離家出走,開始了松子悲慘的一生。

松子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但是她不懂為什麼她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別人卻都是以傷害來贈與她。在學校做老師,幫助了偷錢的學生阿龍,卻反被誣陷偷錢,最後丟失了工作還有佐伯老師的愛情。

離開學校後和一個神經質的作家八女川住在一起,可是他要求松子做浴池女郎來養活自己,還對松子拳打腳踢折磨她發洩自己的絕望。但是松子依舊沒有離開他,她覺得這也是愛,只是還伴隨著痛苦。

作家自殺後,松子又成了作家競爭對手岡野的情婦,她幻想岡野會離婚娶她,卻又一次的被拋棄。岡野根本不愛她,只是對於作家的極度和報復心理才找到她。

自暴自棄的松子認識了拉皮條的小野寺,兩人打算單幹事業,但是松子發現小野寺想要私吞欠款,絕望之際,松子親手殺死了他。在逃避警察的期間遇到了溫情的理髮師,她似乎又重新找到了幸福。

但是承諾好等松子出獄就結婚的理髮師,卻在八年後早已娶妻生子。松子依舊沒有放棄生活的熱情,靠著監獄學會的手藝做了美髮師,養家餬口。但是生活卻讓她遇見了她的學生阿龍,雖然阿龍品性不好,但是松子依舊愛上了他。

和他一起面對黑道的追殺,等他進了監獄一直都在等他出來。但是松子捧著花去迎接出獄的阿龍,生活給她的不是愛情而是被一拳打倒在地,滿鼻鮮血。

這些男人和她的父親一樣,沒有給松子真正的愛和情感,她不顧一切的付出什麼也沒有得到。

松子的"邊緣型人格"特點

松子的邊緣型人格最明顯的就是:只要你不拋棄我,那我怎麼樣都可以。

1. 拒絕真相,感覺被拋棄

擁有邊緣型人格的他們通常自我認知能力較差,急需找到別人的存在和認可才能確定自我的價值。特別害怕獨處和孤獨,會有著強烈的被拋棄的感覺。

就像松子被接連的拋棄和傷害也不願意一個人享受孤獨,而是隨便選擇一個又一個不靠譜的人來依靠。

哪怕是一段充滿著暴力、虐待和傷害,她也不會放棄,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一根葦草,就以為抓住了全世界。在邊緣型人格看來,孤單比起虐待更加恐怖。

2. 無法或過度表達憤怒

在影片中松子很少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絕望,當被學校冤枉,被男友欺負,被別人欺騙和背叛,松子都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一直都無法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崩潰。

所以在被小野寺騙取了大筆錢財後,松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如何宣洩自己滿腔的憤怒,所以就把他給殺了。

邊緣型的人格到最後忍到一個點就會爆發,有著暴力傾向和殺人行為。而最都是幼年時松子無法得到愛和教導的後果。

3. 持續性的空虛和缺愛

因為精神上的極度渴望,但是現實中卻無法得到對應的客體肯定,讓松子將自己投入到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乞求得到愛和關注。

當年老的松子失去了一切的熱情時,她又將孤獨的生活轉向了攝取大量的食物,不斷的塞入食物來充實自己空虛的生活。

這都是松子的自我逃避和得過且過,缺愛讓她墮落淪陷,空虛讓她放棄自我,消磨時光。

以上是我總結出來的關於松子的邊緣型人格,但是邊緣性人格遠遠不止這三點,也不能僅憑這幾點就判定自己的孩子或別人就是邊緣性人格。松子這一生是悲劇的,遭人嫌棄的,明明那麼美麗善良,卻又自卑,自我淪陷的邊緣性人格讓她逐漸墮落。松子這一生從未得到過滿足和愛,她也從來沒有真正愛過自己。

家長該如何對待擁有邊緣型人格的孩子?

1、 多溝通多交流

患有邊緣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是非常的敏感多疑,而且很會察言觀色來討好別人。父母一定要注意他們的成長和心理的變化,及時給予成年人的意見和引導。

在溝通中是做他們的傾聽者和朋友,而不是專制的獨裁者。不要因為父母的一己之私逼迫孩子,威脅孩子。比如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把你扔掉等。

但孩子表現出膽小和討好,父母要鼓勵孩子做自己,大膽勇敢。可以帶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和興趣班,讓孩子多交朋友。經常性的鼓勵孩子,發掘他們的優點,讓孩子變得自信和開朗。

不能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總是嚴肅的對待孩子,你的笑容和支持是他們的陽光和彩虹!

2、 給予絕對的愛

快樂成長比什麼財富都要重要,要讓孩子享受愛自己,才能學會去如何的愛別人。少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如果孩子問起自己是不是很差勁。父母要注意了:"當然不會,無論你怎麼,你都是我的寶貝,媽媽和爸爸都是愛你的。只要你努力了,就不要太在意結果。"

在溫馨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擁有善良的同時,也會去甄別感情。

松子最大的悲劇就是為了追尋愛而迷失了自我,她把別人作為畢生的奮鬥目標註定就是悲劇收場。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邊緣型人格,才能更好的讓他們慢慢認識到自我。只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做特立獨行的自己,不要被客體迷了眼睛。

我是東偉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於2006年上映,這部電影是由獲得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獎的中島哲也導演,影片開頭以典型的日式」死亡美學「來引起觀眾對於劇中人物悲劇命運的思考,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影片,以松子的死亡為開端,以松子的侄子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松子的一生。松子是一個童年被父親忽視的小女孩,然而內心依然豐富明快,為了博得父親的喜歡,她經常扮鬼臉。
  • 一個比抑鬱症情緒還不穩定的心理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
    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好像這些人很希望和你交往,可一旦你們交往深刻之後彼此就非常痛苦,即使你心平氣和與他們交流,最後一定彼此情緒非常失控,甚至歇斯底裡。
  • 比抑鬱症還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邊緣人格障礙
    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好像這些人很希望和你交往,可一旦你們交往深刻之後彼此就非常痛苦,即使你心平氣和與他們交流,最後一定彼此情緒非常失控,甚至歇斯底裡。
  • 人格障礙模樣:偏執型、分裂型、邊緣型...
    一個患有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會迴避社交活動,而且往往認為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困局完全是因為外部世界的原因,而很少意識到他們自己可能也有一部分責任。(註:上述特徵只是人格障礙的充分不必要條件,不能作為臨床意義上的診斷標準。下同。)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松子並不是一個有高度自覺性的女人,她對生命的熱情全都來源於本身的直覺而非感悟。她渴望愛人也被人愛,渴望她的身邊的世界會一團和氣。小時候是父親和妹妹,工作了是同事和學生,之後便是男人們。她會用盡心機去讓對方高興、希望可以讓一切麻煩消失,更希望人們能主動把麻煩跳過,從而換取快樂的人生。最明顯的例子是她承認盜竊只因為她想快點結束這一切,好去舒服的洗一個澡。
  • 丨「邊緣型」人格特質
    這種特徵通常出現在「邊緣型狀態(borderline states)」的人身上。邊緣型狀態不僅會體現在情感關係中,也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註:一個人有邊緣型狀態,並不意味著ta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我們在這篇文章中討論邊緣型狀態,也不是病理學診斷意義上的含義,只是一種人格特點,不一定構成問題或疾病。)
  • 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的一病誤終生?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整個人群當中的患病率為6%,這個數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個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是好幾個家庭。
  • 感情糾紛為何頻頻引發命案,其實是邊緣型人格在作祟
    但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與這兩個人的人格有關係。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邊緣性人格。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邊緣型人格障礙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邊緣型人格的主要特徵邊緣型人格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徵,我們著重講解一下明顯的衝動性。
  • 缺愛的女人,大都是這樣一種人格,希望你能夠避免
    這話特別適合《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川尻松子。對於川尻松子而言,她每愛上一個男人,就是把自己的心撕下來一點點,最後只剩下一個空洞。每個人心上都有一個空洞,我們可以叫它遺憾,也可以叫它渴望。這個空洞會讓你像松子一樣問過自己:「我真的很奇怪嗎?以自我為中心嗎?任性而為嗎?只會以短淺的眼光建立人際關係嗎?真的是這樣嗎?
  • 如果你的伴侶是邊緣型人格,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礙於面子,我沒有說很多,只是簡單的分析了一些利弊讓她自己去抉擇,因為感情的事誰也說不準,但是我卻知道她男朋友患有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呢?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以情緒強烈多變,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困難,人際關係和自我意象混亂而不穩定,具有分裂的防禦機制為核心特徵的一種人格障礙。據了解,我國目前有1%~2%的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的路並不容易
    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來自合格的心理治療師的支持和指導,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極大幫助。心理治療會提供給患者一個安全的空間,在這裡,患者可以嘗試新的應對技巧,著手應對自己在人際關係和信任中面對的問題。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4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02「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討好型人格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並不是每個自卑的孩子都可以被命運眷顧,成就一生,同樣是幼年時被父母情感忽視,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的一生,卻滿是悲慘。只因妹妹從小體弱多病,松子就理所當然得成了被忽視的對象。在松子印象中,父親唯一一次對她笑,是她無意間扮了個鬼臉。因此她為了討好爸爸,一次次扮小丑來博取父親的關注。
  • 你知道「被嫌棄的松子」是什麼星座嗎?
    關於松子、妹妹久美和弟弟繼夫的童年扮演者,導演曾有三個選項。首先是兒童演員。但顧慮隨之而來:如果童年用兒童演員,那是不是意味著老年松子也要做替換?權衡之下,創作團隊最終達成共識,戲劇舞臺本身就具有假定性,我們無需過分追求舞臺上的真實。
  •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你還在「討好型人格」漩渦裡掙扎嗎?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這類人格的特質的朋友、家人或者工作夥伴,往往我們會冠名:」好好先生」。也許,還沒有到蔣方舟描述的那麼嚴重,需要到異國他鄉獨自反思一年才能回歸,但或多或少我認為「善良」的人都顯得有這麼一些特質。
  • 心理學:邊緣型人格的自我救贖,讓自己願意跟別人交往
    你是邊緣型人格嗎?你排斥所有的社交活動嗎?邊緣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有著相同的一面,在這裡不做單獨的區分。作為邊緣型人格而言,最典型的狀態就是喜怒無常。因為他們內心十分敏感,感受到外界好的刺激時就會十分開心;感受到外界不好的刺激時就會非常生氣。
  • 邊緣型人格障礙:攻擊性、自殺行為及精神科共病的性別差異
    邊緣型人格障礙:攻擊性、自殺行為及精神科共病的性別差異
  • 一心做老好人卻把人都得罪完了,還被嫌太假太裝,討好型人格太慘了!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雖然這不是心理疾病,但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想知道你是否屬於討好型人格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有沒有以下行為特徵。1.心思敏感,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先跟大家來說說社會心理學中主我和客我這兩個概念,主我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而客我是他人及社會對我們的評價期待。
  • 容易衝動、發脾氣、太「作」,是不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她上網搜索後,懷疑自己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想通過問診確定。和小雪聊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她從小就是個「急性子」、「暴脾氣」,可以說這是天生的性格。她這樣的性格並沒有嚴重影響人際關係,所以算不上邊緣型人格障礙。
  • 邊緣型人格障礙:哪些藥物可以一用?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及門診患者中,有15-20%罹患該病,男女性發病率相仿。一項納入了50名門診BPD和/或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為期12周的研究中,氨碸噻噸在最後一周的劑量為8.7mg/d。在改善精神病性症狀方面,氨碸噻噸顯著優於安慰劑,而抑鬱症狀方面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