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的路並不容易

2021-01-08 騰訊網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如果你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PD),一切仿佛都不再穩定:關係、情緒、想法、行為,甚至是身份認同。但是,BPD是可以被治療的。我們希望,這篇有關BPD症狀、治療和自助的文章能夠為你帶來一些幫助。當然,對於對自我情緒和衝動調節感興趣的同學們,自助小貼士也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 Melinda Smith, M.A. & Jeanne Segal, Ph.D.

封面/ErinAniker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定義為「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定以及表現出顯著衝動行為心理行為模式」,並將其表現形式整合為九項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九大症狀

害怕被遺棄或被單獨留下。即便是愛人下班回家晚了一點或周末不在家這類小事也會引發極大的恐懼,從而使他們作出乞求、糾纏、挑釁、跟蹤乃至阻止對方離開等瘋狂舉動。

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戀愛關係總是熱烈而短暫:迅速墜入愛河,迅速體驗到失望。他們對人際關係的評價常在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從而給愛人、朋友或親屬帶來情緒上的震蕩。

不明確或者不斷變換的自我形象(self-image)和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他們時而自我感覺良好,時而厭惡自己。對於自己是誰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亦不清楚自己的生活目標。因此,他們會頻繁地變換工作、朋友、愛人、宗教信仰、價值觀、目標以及性取向。

自我傷害的衝動。為尋求感官刺激,尤其當自己感覺沮喪時,他們會衝動性地消費、暴飲暴食、魯莽駕駛、行竊、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吸毒和酗酒等。這可以讓他們暫時感覺良好,然而長期而言,這會對他們自己以及周邊的人造成傷害。

自我傷害。他們會進行自殺或自殘行為。自殺行為(suicidal behavior)包括圍繞自殺進行的思考、展示自殺的姿態和威脅,以及將自殺付諸行動等。自殘(self-harm)則包含其他所有自我傷害但不以自殺為目的的行為,常見的行為有割傷和燒傷。

極端的情緒波動。對於他們而言,情緒不穩定非常常見。這一秒還很開心,下一秒則可能很沮喪。別人的一點小舉動都可以導致他們情緒失控。與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不同,他們的情緒雖然來勢洶洶,卻也轉瞬即逝,只會持續幾分鐘或幾個小時。

慢性的空虛感。他們感覺內心仿佛有個洞,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感到自己什麼都不是。為填補這種令人不適的空虛感,他們會利用藥物、食物或性,然而這些難以給他們帶來真正的滿足。

爆發性的憤怒。情緒一旦被觸發,便不再受他們控制。他們會大喊大叫、摔東西,直到精疲力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憤怒感並不總是指向外界,很多時候也會指向自己。

多疑或者與現實分離。他們可能出現暫時的偏執觀念,懷疑他人的動機,在壓力下甚至可能出現解離(dissociation)的情況,感覺自己與現實世界存在一定距離,精神恍惚,仿佛置身於體外。

病因

專家們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在遺傳、生物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大腦活動的異常可能是原因之一。簡單而言,患者的大腦時刻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面對同樣的情形,他們比其他人體驗到更多的恐懼和壓力,「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開關更容易被觸發。而一旦觸發,無論合宜與否,代表著理性的腦區會被裹挾,原始的生存本能會被激發。

赫珀茲等人(Herpertz et al., 2001)的研究發現,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杏仁核(amygdala)活動相對活躍,這意味著,即便是低水平的刺激也會導致他們強烈的應激反應,並且這種反應消退得更慢。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杏仁核會調節感覺皮層,從而使患者對周圍環境中的相關刺激更為敏感,更容易觸發情緒變化。一旦注意力被這些情緒刺激抓住,大腦中的認知程序會被打斷,從而對情緒的表達失去控制。

如果問題是由大腦差異帶來的,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它就束手無策了呢?

並非如此。實際上,大腦也是可以被改變的。每當我們練習一種新的應對手段或自我緩解的方法,神經元之間會建立起新的連接。隨著練習的推進,這些新的連接會更強、更自發地發生。也就是說,通過練習,我們可以慢慢養成新的、健康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習慣,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

診斷與治療

請記住,如果你認為自己或者所愛的人正在經受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困擾,請前往三甲醫院或精神衛生中心,求助於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由於它常常與其他問題相混淆或者同時出現,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並作出準確診斷。

除就診以外,你還需要留意以下兩點:

、為自己(患者)找一位合適的心理治療師。

來自合格的心理治療師的支持和指導,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極大幫助。心理治療會提供給患者一個安全的空間,在這裡,患者可以嘗試新的應對技巧,著手應對自己在人際關係和信任中面對的問題。

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會熟悉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圖式療法(schema-focused therapy)等適用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只能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專家認為,以周為單位,包含心理疾病教育(psychoeducation)、家庭支持以及社交、情緒技巧培訓等內容的綜合治療方案適用於大多數患者。

花時間尋找一位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心理治療師。「安全」意味著,當你和TA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被接納和被理解。找到之後,確保自己努力參與治療。一開始,也許你會覺得心理治療師將成為自己的救世主,然而很快便發現這只是幻覺。不要忘記,在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間的搖擺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之一。此外,蛻變的過程總是痛苦的。如果你在治療中從沒體驗過不適,則說明你很有可能並沒有進步。

*編者注

心理治療師和我們常說的心理諮詢師是不同的,前者具有醫學背景,而後者主要致力於解決非臨床的一般心理問題。在國內,註冊心理治療師需要有醫學背景,多在醫院執業。所以,如確診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可以優先在醫院尋求專業資源。

二、不要完全依賴於藥物治療

目前,很少有研究可以證明藥物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本身有效。相對而言,心理治療的效果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藥物完全沒有幫助。在以下情況下,醫生會開具藥物:

在被確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同時,也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

患有驚恐發作或者嚴重的焦慮症

出現幻覺或者古怪、偏執的念頭

有自殺或自殘、傷人的傾向

自助小貼士:

應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3個關鍵

一、平息情緒風暴

◽ (1)嘗試不帶批判地感受自己的情緒,專注於當下。接納情緒並不意味著任由它們擺布,而是停止抗擊、逃避、壓抑自己的情緒和否認自己的感受。在這個方面,正念技巧非常有效:

首先,像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的情緒。

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波浪,看著它們來來去去。

專注於伴隨情緒出現的身體感覺。

告訴自己,你願意接受當下的感受。

提醒自己,感受到某種東西,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現實的。

◽ (2)激發感官感受。感官刺激是最為快捷簡便的自我放鬆方法之一。多嘗試,去發現對自己最有效的感官刺激。此外,不同的情緒可能需要不同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入門建議:

觸覺。如果感覺刺激不足,比如麻木或抑鬱,可以往手上澆冷水或者熱水(小心燙傷)、握住冰塊,也可以緊握某個物件或者家具的邊緣;如果刺激過多,需要冷靜,則可以泡澡淋浴、陷在被窩裡,或者和寵物依偎一下。

味覺。如果感覺空虛或麻木,可以吮吸口味濃鬱的薄荷糖或者糖果,或者慢慢地吃一些重口味的東西,比如鹽醋口味的薯片(四川火鍋?)。如果想要平靜下來,熱茶和熱湯則可以舒緩緊繃的神經。

嗅覺。香薰、鮮花、芳香療法、中意的香水,甚至是廚房裡的各種香料……柑橘類、香料等強烈的氣味效果最好。

視覺。如果有什麼畫面抓住了自己的注意力,盯住它。這或是周遭的美景、插花或者畫;也可以是想像中的事物。

聽覺。需要更多刺激時,可以播放喧鬧的音樂、弄響蜂鳴器或者吹個口哨。反之,則可以聽舒緩的音樂或者風聲、鳥叫、海浪等大自然的聲音。

◽ (3)降低情緒的脆弱性。在疲勞和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感受到負面的情緒。因此,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很關鍵:

避免會改變情緒的藥物

飲食均衡,攝入充足的營養

保證睡眠的充足與質量

有規律地進行運動

降低壓力

練習放鬆技巧

二、學會控制衝動,容忍不悅

當情緒已過於強烈、將自己完全籠罩時,衝動(impulsivity)便可能乘虛而入,從而讓人做出產生自殘、亂交、危險駕駛、暴飲暴食等衝動行為。重回掌控的關鍵是要意識到,這些衝動行為是為了應對壓力而出現的,結果雖然立竿見影,但是長期而言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 (1)稍作暫停,抑制衝動。一旦「戰鬥或逃跑」的模式被開啟,便很難進行自主的理性思考。這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念頭上,而應該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儘量使自己坐得舒適。

專注於身體內部的感覺變化。感受所坐地方的表面,感受腳接觸地面、手擱在大腿上的感覺。

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緩緩地深呼吸。緩慢吸氣,停三拍;然後緩慢呼氣,再停三拍。這樣的呼吸練習做個幾分鐘。

◽ (2)緊急情況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以上方法仍然無法讓自己擺脫破壞性衝動,可以嘗試專注於某樣能長時間佔據自己注意力的事情,直到衝動念頭過境。如果該事情能同時起到撫慰作用會更好。除了前文提及的基於感官感覺的方法,還可以:

看視頻節目。選擇那些可以帶來相反感受的視頻節目。比如,在感覺悲傷時觀看喜劇,覺得沮喪時,則可以看一些令自己放鬆的節目。

做點讓自己樂在其中並能夠投入的事。比如園藝、繪畫、樂器演奏、編織、讀書或打遊戲。

做點讓自己忙碌的體力活。比如打掃房子、採購食品、為寵物梳毛、洗衣服等家務。

運動。劇烈運動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宣洩情緒的健康方式。瑜伽和散步則有助於放鬆,可以在壓力大時嘗試。

給朋友打電話。與信任的朋友聊天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感覺好一些,並且獲得看待問題的另一種視角。

三、改善人際關係

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而言,退一步並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非常不容易。因此,他們常常會錯誤解讀他人的想法和感覺,而且會忽略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他們並非不在乎,而是因為當涉及他人時,他們的視野會有很大的盲區。

◽(1)檢驗自己的假設。對他人意圖的誤讀常常發生於被壓力和消極情緒主導的時候。如果意識到了這種傾向,提醒下自己:你並不是個讀心者!舉個例子,你的伴侶突然結束了通話,你覺得沒有安全感,擔心TA對你失去了興趣。在你基於自己的主觀感受對此作出反應前:

考慮下其他可能性。可能TA正忙於工作,可能TA今天壓力太大,可能TA今天還沒喝咖啡……

直接詢問TA,確認TA的話或行為想表達的意思。採用溫和的,而非指責的詢問方式,如「這也許並不是真的,但是我覺得……」,或者「也許我太敏感,但我感覺……」

◽(2)停止投射。你是否傾向於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看成是他人的問題?你是否會在對自己生氣時將怒火發洩到其他人身上?你是否將別人的反饋和建設性批評視為人身攻擊?如果這些情況存在的話,則說明你有投射(projection)的問題。

◽(3)與控制衝動一樣,應對投射也需要暫停並感受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受。對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出汗、噁心、輕微頭疼等表示壓力的信號多加注意,它們預示你可能會做出讓你事後後悔的行為,如口不擇言地進行攻擊。稍作暫停,深呼吸,然後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是否在生自己的氣?

我是否覺得羞愧或者害怕?

我是否擔心被拋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暫停對話,告訴對方你有些情緒化,需要點時間進行思考,然後才能繼續討論。

◽(4)承擔起自己在關係中應盡的責任。詢問自己,自己對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應該付多少責任?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給所愛的人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自己是否常常將他人視為極好或極壞?如果你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降低自我防禦的程度,你可能會發現關係的質量慢慢開始有所改善。

*編者注

此為編輯過的譯文,有刪改。

譯者 / 愛瑪林

審校 /阿澈

編輯 / Natsuki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mental-disorder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htm

關於作者/Melinda Smith M.A.

心理健康倡導者,《HelpGuide》總編輯兼作家。心理學碩士,具有超過15年的健康領域的作家和編輯經驗。熱衷跟進前沿研究,為讀者展現做出更好選擇及其控制心理健康所需的知識。

關於作者/Jeanne Segal, Ph.D.

治療師、作家、擔任《HelpGuide》總編輯長達16年。畢生致力於探索情商與身心健康間的關係。所行之事皆為幫助人們發展情感技能改善健康狀況、加強人際關係並改善生活,

關於譯者/愛瑪林

對生活大聲說「Yes, and …」

關於審校/阿澈

喜歡碳酸討厭磷酸的賽博格。

關於編輯/Natsuki

人文社科專業愛好者,精神健康業餘搬磚工,前死理性學術派。

編輯推薦

相關焦點

  • 人格障礙模樣:偏執型、分裂型、邊緣型...
    (邊緣型、自戀型、表演型,以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C組(Cluster C): 以焦慮恐懼表現為特徵(強迫型、依賴型,以及迴避型人格障礙) 此外,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可能渴望親密,但他們強烈而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往往會疏遠他人,造成自身長期的孤立感(詳見「我用光了所有表情,從人群中倉皇逃走」| 關於沉默型邊緣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經常與雙相情感障礙混淆,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情緒不穩定。
  • 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的一病誤終生?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整個人群當中的患病率為6%,這個數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個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是好幾個家庭。
  • 一個比抑鬱症情緒還不穩定的心理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
    文/老K對於心境障礙我們了解有基本的抑鬱、焦慮、強迫症。其實單純的抑鬱、焦慮、強迫不難解決,有些人會發現不是神經症的康復率在75%?只要積極解決,不是都可以好起來嗎?為何我就不行?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 比抑鬱症還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邊緣人格障礙
    文/老K對於心境障礙我們了解有基本的抑鬱、焦慮、強迫症。其實單純的抑鬱、焦慮、強迫不難解決,有些人會發現不是神經症的康復率在75%?只要積極解決,不是都可以好起來嗎?為何我就不行?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 容易衝動、發脾氣、太「作」,是不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她上網搜索後,懷疑自己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想通過問診確定。和小雪聊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她從小就是個「急性子」、「暴脾氣」,可以說這是天生的性格。她這樣的性格並沒有嚴重影響人際關係,所以算不上邊緣型人格障礙。
  • 雙相情感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鑑別診斷「臨床必備 」
    儘管證據表明雙相情感障礙(B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不同的疾病類型,但由於表型特徵的大量重疊,其鑑別診斷往往具有挑戰性。此外,BD和BPD經常共存,這使得區分這兩種情況更加困難。提高診斷準確性對於優化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長期預後至關重要。
  • 邊緣型人格障礙:攻擊性、自殺行為及精神科共病的性別差異
    邊緣型人格障礙:攻擊性、自殺行為及精神科共病的性別差異
  • 如果你的伴侶是邊緣型人格,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礙於面子,我沒有說很多,只是簡單的分析了一些利弊讓她自己去抉擇,因為感情的事誰也說不準,但是我卻知道她男朋友患有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呢?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以情緒強烈多變,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困難,人際關係和自我意象混亂而不穩定,具有分裂的防禦機制為核心特徵的一種人格障礙。據了解,我國目前有1%~2%的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 感情糾紛為何頻頻引發命案,其實是邊緣型人格在作祟
    可是張永磊並不明白兩個人分手的真正原因,並懷疑馬翩然出軌了,所以要跟他分手。於是張永磊來到了北京找馬翩然說清楚,但是兩個人在交談的時候發生了爭執,憤怒的張永磊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向馬翩然連捅7刀。就這樣馬翩然倒在了血泊之中,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南京一男子因感情糾葛持刀捅死三人在南京的一個店鋪內因為感情糾紛發生了一起惡性的刑事案件,致3人死亡。
  • 邊緣型人格障礙:聯用美金剛或有潛力
    醫脈通導讀既往證據顯示,慢性應激、糖皮質激素應答及穀氨酸能活動亢進在邊緣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複雜而嚴重的、往往伴隨高度汙名化的精神科疾病,主要臨床表現包括情緒紊亂、解體症狀、衝動、反覆出現的自殺觀念及自傷行為等。證據顯示,結構化的心理治療尤其是辯證行為治療(DBT)對BPD有效,但由於客觀條件所限,很多患者無法接受到這一治療手段;即便參與進來,脫落率也很高。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就算在生活中他們也會進行必要的社交,但是絕大部分患者都會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因為他們很敏感,也很難與別人進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據心理學者研究發現,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最典型的特徵之一就是,他們不願意站在聚光燈下,都不喜歡出風頭,並且會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表現出羞愧。
  • 邊緣型人格障礙:哪些藥物可以一用?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及門診患者中,有15-20%罹患該病,男女性發病率相仿。▲ 氟哌噻噸:相比於安慰劑,作為針劑注射時,氟哌噻噸可在4個月後顯著減少人格障礙患者自殺嘗試的次數;對6個月時仍留在研究中的30名患者同樣如此,其中23人為BPD患者。
  • 丨「邊緣型」人格特質
    聽過他的描述,我察覺到在他們的愛情中有個重要特徵:女生對關係的評判,在好與壞在兩個極端迅速擺動。這種特徵通常出現在「邊緣型狀態(borderline states)」的人身上。邊緣型狀態不僅會體現在情感關係中,也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註:一個人有邊緣型狀態,並不意味著ta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 一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愛情
    其實他和李悅也有過美好的時光, 那時候他們兩個都在上大三,在靜靜的校園裡,他見到了美麗的她,他一下子就被她迷住了 然後他就對李悅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李悅很快就投入了他的懷抱,那時候他們真的很甜蜜,每天都呆在一起,形影不離。 認識不到兩個月,他就和李悅發生了親密關係,兩人周末經常到學校邊上幾十來塊錢的旅館流連。
  • 我身邊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部分生存方式
    邊緣型人格障礙也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情緒不穩定型人格的特徵具有情緒不穩定人格的人的行為方式五花八門,很難察覺或辨別。有些人只是在痛苦和絕望中默默活著;有些人則是四處尋釁吵架鬥毆(尤其跟他們的配偶,其配偶往往會承受其言語甚至暴力的折磨);有些人或英俊或妖嬈卻苛求無度,最終被人厭棄…屬於情緒不穩定型人格的類型還有很多。
  • 來看迴避型人格自救手冊
    當逃避成為一種習慣,就成了阻止你成長的最大障礙,讓你在該抓住機會的時候選擇放棄,該勇敢站出來的時候選擇退縮,該解決問題的時候選擇做鴕鳥,一生都在庸常中度過。但習慣逃避的你,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麻煩不會因為你暫時逃避而憑空消失,只有學會勇敢面對,你才能走向明亮的人生。
  • 心理學:「我恨你,別離開我」,邊緣性人格障礙,讓幸福越來越遠
    在眾多的心理疾病中,有一種新型病會讓人遠離幸福,它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也被稱為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障礙,英文簡稱BPD。據統計,100人裡有6%的人患有此病,而這類病是臨床上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常常會造成患者的社會功能損害。患有BPD的人通常異常熱情,理想主義,快樂和充滿愛心,但可能會因焦慮,沮喪,內/羞愧,擔憂,憤怒等,感到不知所措。
  • 人格障礙的幾種類型
    它們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B類人格障礙這些疾病的特徵是情緒化、戲劇性或反覆無常。示例包括:反社會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戲劇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C類人格障礙焦慮症和恐懼是C類紊亂行為的基礎。
  • 心理學:邊緣型人格的自我救贖,讓自己願意跟別人交往
    你是邊緣型人格嗎?你排斥所有的社交活動嗎?邊緣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有著相同的一面,在這裡不做單獨的區分。作為邊緣型人格而言,最典型的狀態就是喜怒無常。因為他們內心十分敏感,感受到外界好的刺激時就會十分開心;感受到外界不好的刺激時就會非常生氣。
  • 「付出型人格」自救的三個方法
    什麼樣的人在和朋友、戀人相處時,容易變得小心翼翼,害怕失去......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最終都歸結為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人都屬於「付出型人格」。1、什麼是付出型人格?」付出型「人格是指: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不給予和付出的話,就沒有人愛我。另外,還認為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