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攻擊性、自殺行為及精神科共病的性別差異
2018-10-25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導讀 本項納入超過500名受試者(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348人)的研究顯示,相比於女性患者,男性BPD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更低,攻擊性、衝動性更高,共病一系列人格障礙及酒藥使用障礙的風險更高,總體損害程度更重,死於自殺的風險可能更高。 一般人群中所觀察到的自殺未遂比例的性別差異,在BPD患者中並未觀察到;男性BPD患者同樣是自殺未遂的高危人群。 |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以人際關係、自我意象、情緒不穩及顯著的衝動性為主要特徵,常帶來嚴重的功能損害及死亡率的升高。BPD在社區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0.4%-1.8%,臨床人群約為10%-25%,已構成了一類公共衛生問題。
BPD患者的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同質性,而針對其性別差異,現有證據並不一致。例如一些研究顯示,男性BPD患者的攻擊行為較女性更嚴重,但另一些研究並未得到這一結果。此外,BPD患者自殺未遂及自殺死亡的現象相當突出,75%的BPD患者有過自殺未遂行為,10%最終死於自殺,接近一般人群的50倍,而比較男性及女性患者自殺行為風險的證據同樣不確切。澄清BPD症狀的性別差異有助於研發具有性別特異性的治療手段,改善這一患者群體的轉歸。
研究簡介
日前,來自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Leo Sher博士等開展了一項大規模研究,旨在評估男性及女性BPD患者在攻擊性、衝動性、自殺行為及精神科共病方面的差異與相似之處。研究者提出假設:BPD患者在攻擊行為、衝動性、自殺行為方面顯著異於健康對照,而男性患者的損害程度較女性患者更重。本項研究於10月24日在線發表於Acta Psychiatr Scand.
該研究共入組511名受試者,包括81名男性健康對照(平均年齡34.65歲)、82名女性健康對照(平均年齡33.45歲)、145名男性BPD患者(平均年齡35.01歲)及203名女性BPD患者(平均年齡33.59歲)。大部分受試者通過當地報紙及網絡招募,不到10%的患者來自西奈山醫學中心門診。為排除藥物影響,所有受試者要求在至少2周內未使用精神科藥物(氟西汀要求6周)。所有受試者均接受了來自臨床心理醫生的嚴格評估,BPD患者均滿足DSM-IV及DSM-5 BPD診斷標準,健康對照不滿足軸 I 障礙及人格障礙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包括頭外傷、神經系統疾病、器質性精神症候群、精神發育遲滯、過去3個月內重性抑鬱發作、雙相 I 型障礙/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礙等病史。
研究所採用的評估工具包括:情感穩定性,使用情感易變性量表(ALS)評估;抑鬱症狀,使用Beck抑鬱問卷(BDI)評估;社會功能,使用社會適應性量表(SAS)評估;衝動性,使用Barratt衝動性量表(BIS)評估,該量表包括34個條目,分別評估運動衝動性(未經思考地行動)、認知衝動性(倉促決定)、無計劃衝動性(行動前未進行計劃);攻擊性,使用Buss–Perry攻擊性問卷(BPAQ)評估,分別評估軀體攻擊、言語攻擊、憤怒及敵意。研究者還比較了不同性別BPD患者的精神科共病及自殺行為風險情況。具體統計學方法詳見原文。
研究結果
首先,男性及女性BPD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均顯著低於健康對照,而ALS、SAS、BDI、BIS總分及其三個子量表得分、BPAQ總分及其四個子量表得分均顯著高於健康對照。上述結果提示,BPD患者所承受的損害是全方位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可能是這一現象的客觀反映,並間接加重了上述損害。
具體到BPD患者,主要發現如下:
1. 相比於女性患者,男性BPD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更低;BIS總分、運動衝動性子量表得分、無計劃衝動性子量表得分顯著更高,提示衝動性更嚴重;BPAQ總分及BPAQ軀體攻擊子量表得分顯著更高,提示攻擊行為尤其是軀體攻擊行為更嚴重。
2. 相比於女性患者,男性BPD患者更常共病自戀型、反社會型、偏執型、分裂型人格障礙及酒藥使用障礙,較少共病依賴型及強迫型人格障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相比於女性患者,男性BPD患者在自殺行為中似乎更傾向於使用致死性最高的手段自殺,但差異未達到統計學意義。此外,男性及女性BPD患者在自殺未遂者比例及自殺未遂的數量上均無顯著差異。
上述結果提示,同樣罹患BPD,男性患者的病情似乎更重,且可能更容易死於自殺。醫學領域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某種疾病發病率低的性別群體一旦患病,其症狀往往較發病率高的性別群體更重。鑑於數據顯示BPD主要(約75%)被診斷於女性,本項研究的結果似乎也符合這一規律。
討論
本項研究具有若干優點,包括設置了男性及女性健康對照組,既往研究似乎無類似設計;男性BPD患者組樣本量達145,而既往研究在25-65之間;存在自殺未遂的BPD患者較多,進而為評估自殺危險性提供了條件。本項研究同樣存在局限性,尤其是所有受試者均來自美國東海岸的都市地區,故結果能否推廣至鄉村及其他國家,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然而總體而言,本項納入超過500名受試者的研究提示我們:
(1)相比於女性患者,男性BPD患者的病情可能更重,尤其是存在更多的死於自殺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性別、受教育程度低、衝動性及攻擊性高、共病物質使用障礙及一系列人格障礙的風險更高,須加以重視——對於男性BPD患者,「自殺姿態」與「自殺成功」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2)與一般人群中女性多於男性不同,BPD患者的自殺未遂現象無顯著性別差異,所有BPD患者均為自殺未遂的高危人群,而男性死於自殺的風險可能更高。
作者希望,上述發現能夠刺激更多研究的開展,以BPD、性別、攻擊性、衝動性及自殺之間的相關性。就目前而言,男性BPD患者或許尤其需要關愛。
文獻索引:Leo Sher, Sarah B Rutter, Antonia S New,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aggression, suicidal behavior,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cta Psychiatr Scand. https://doi.org/10.1111/acps.12981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