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漢麻博士的第1577篇原創文章
人格障礙往往與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物質依賴、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障礙共病。由於人格障礙患者社會功能受損,常有自傷、自殺、反社會衝動行為的產生,對個人以及社會都存在很大影響。美國人格障礙患病率約為1/10,澳大利亞約為1/15,英國約為1/20。
什麼是人格障礙?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中,將人格障礙定義為明顯偏離個體文化背景預期的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且是泛化和缺乏彈性的,起病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穩定,並導致個體的痛苦或損害。人格障礙是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質存在損害,這種損害廣泛而持久。
【疾病類型】
人格障礙類型大致分為6種: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及分裂型人格障礙。這6種人格障礙類型所不能描述的部分,可用特定特質型人格障礙(PD-TS)評估。
【形成因素】
人格障礙的病因學因素涉及生物學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和個體本身因素等一系列危險因素。童年期虐待經歷及早期不良的親子依戀模式是人格障礙的高風險因素。邊緣型人格障礙可能與早期分離和喪失、混亂或不良的親子關係、言語和情緒虐待、軀體和性虐待、軀體和情緒忽視有關。
【臨床表現】
1.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
2.可能存在腦功能損害,但一般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形態學病理變化;
3.人格顯著持久偏離所在社會文化環境應有範圍,情緒不穩、自制力差、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
4.情感和行為異常,但其意識狀態、智力均無明顯缺陷;
5.對自身人格缺陷常無自知之明,在人際交往、職業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
6.能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為後果,主觀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種治療手段效果欠佳,醫療措施難以奏效。
人格障礙究竟有多可怕?
日前,美國McLean醫院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公開發表研究結果,介紹了290名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和72名其他人格障礙患者,在24年(每兩年評估一次)當中長期隨訪對照情況:
1、兩組人群在隨訪期內因自殺或其他原因死亡的比例;
2、探討BPD患者自殺或其他原因死亡的預測因素;
3、BPD康復與否對患者死亡風險的影響。
上圖為BPD組(藍)與對照組(橙)累積自殺死亡情況,兩組患者自殺死亡率分別是5.9%和1.4%,最常見的自殺方式為藥物過量及自縊。
上圖為BPD組(藍)與對照組(橙)因其他原因過早死亡的情況,累積死亡率分別為14.0%和5.5%,兩組最常見的早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與物質使用相關的併發症、癌症及意外事故等。
數據顯示:
3%-10%BPD患者最終死於自殺,佔總人群自殺死亡總數9%-33%;
不同樣本中,46%–92%BPD患者曾至少一次自殺未遂;
BPD組自殺死亡的16名患者中,有14人始終未能從BPD中康復;
因其他原因過早死亡的24名患者中,有21人始終未能從BPD中康復。
而這樣可怕的數據還有很多:
愛爾蘭外科醫學院研究人員針對3626名在1975年和1976年出生的芬蘭人進行長期研究,於2005年大約30歲時接受心理評估,其中有40名研究對象確診患有人格障礙。
據美國醫療部門數據匯總,在初級門診中檢測出的邊緣人格障礙平均患病率為1.6%,預計總體可達5.9%,精神類專業門診患者有10%檢測出患有邊緣人格障礙,住院病人患病率為20%。
人格障礙常伴隨其他精神類疾病,如抑鬱症、強迫症等。倫敦大學研究數據表明,約有59%抑鬱症患者合併有一種或兩種人格障礙;約31.7%抑鬱症患者合併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瑞典心理學家針對36788名強迫症患者進行約談,其中,11.68%患者自殺未遂,1.48%在約談期間選擇了自殺,女性患者自殺率高達30.3%。
人格障礙能治嗎?
對於人格障礙而言,藥物被認為只是輔助性的而非基本治療選擇。心理治療主要採用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心理動力學療法也常常被採用。這些治療方法的宗旨都是在建立良好的關係的基礎上促進人格障礙患者用辯證視角看待生活當中的負性事件,使用澄清和對峙的技巧幫助患者找到改善現狀的方法。
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因為人格障礙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加大了人格障礙治療的難度,未來需要我們積極的探索人格障礙的治療手段。
「醫用大麻是一種選擇嗎?
2018年,特拉維夫博士進行研究表明,醫用大麻能夠通過人體內源性大麻素系統對人腦神經進行保護,內源性大麻素有助於調節和維持人體平衡,如新陳代謝、免疫反應、食慾、記憶力等。能夠幫助人格障礙患者放鬆,緩解抑鬱症、焦慮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從而降低患有人格障礙的風險。
目前,在人體某些類型神經元發現大麻素受體CB1,中樞神經系統抗炎細胞中發現了大麻素受體CB2,在下丘腦,小腦和海馬體中發現了第三種大麻素受體TRPV1,這三種大麻素受體能夠刺激血腦屏障,保護大腦神經元,防止毒素堆積導致的腦細胞死亡,從而預防精神類疾病的發生。
減少炎症
醫用大麻具有神經保護性,是一種防止受壓力損傷而引發大腦炎症的有效抗氧化劑,有效減少大腦腫脹,特別是神經性炎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有積極效果,減少腦部炎症誘發的人格障礙疾病。
神經保護
內源性大麻素系統在大腦自我修復的能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治療性大麻素可以為人格障礙患者在腦損傷後,神經細胞的損傷提供保護。
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中發表研究聲明,針對88位患有人格障礙的患者進行了兩組醫用大麻對照實驗。在時長為6個星期的實驗過程中,一組患者接受了1000mg大麻二酚CBD治療,另一組接受安慰劑治療。研究人員在實驗結束後,對兩組患者病情進行了測量,發現服用CBD的患者精神狀態得到改善,生活狀態更加鬆弛,心情上似乎較為愉悅。首席研究員菲利普·麥奎爾Philip McGuire博士表示,CBD能夠作為對抗精神類疾病的新型藥物,臨床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卡爾加裡大學大腦研究所Matthew Hill博士在《自然》雜誌中發表觀點:「醫用大麻作為精神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是當代醫學可借鑑的,在針對282名人格障礙患者的4000餘條匯總信息中,有54%患者認為醫用大麻能夠改善他們的人格障礙缺陷,23%患者願意嘗試醫用大麻。
最後,希望醫用大麻能夠幫助人格障礙患者恢復健康,也希望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
◆編輯:麻子
◆插畫:Hank
◆責編:Lee
◆主編: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