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迄今為止最為普遍的一種人格障礙類型,同時也是爭議不斷的一種疾病[1]。
BPD這一概念的形成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剛開始認為BPD就是精神病的邊緣狀態。人們將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症狀但尚不能構成診斷的人群,或是處於精神病和神經症之間的患者稱之為「邊緣」病人。精神分析方面的學者這樣描述邊緣狀態的:處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是在病理心理與正常心理之間。目前,研究者們普遍認為 BPD 是介於精神病和神經症之間的複雜精神障礙,其治療依從性差,治療難度較大[2]。
一、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3][4]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嚴重的軸II類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徵是情緒不穩定、衝 動、攻擊與自身攻擊性行為、不穩定的自我認同和緊張的人際關。BPD一般起病於青春期晚期或者成年早期,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為2%,在精神科門診病人中上升為10%,而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則可高達 15%-25%。BPD 患者多有嚴重的社會功能損傷,約60%的BPD患者嘗試自殺,其自殺完成率是一般人群的 400 倍,終生自殺死亡率大約為 10%。病因學的主要理論認為BPD是一種無法控制情緒反應的情緒失調症,而無力控制情緒反應則會導致明顯的衝動行為。
邊緣性人格障礙雖然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但是相比較於其他比較單純易診斷的人格障礙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顯得更加複雜且難以識別。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往往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因此最終的治療效果往往很不理想。這就給人們造成了邊緣性人格障礙極難治療的印象。
實際上只要能正確識別出來訪者身上的邊緣性人格特徵,採取恰當的治療措施,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完全可以治療的。似乎很難給邊緣性人格障礙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只能從它的主要病理特點上來給它歸納一個大致的概念。
南希·麥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中指出,邊緣性人格結構「包括一組從神經症至精神病不同嚴重程度的臨床現象」。而克雷斯曼對邊緣性人格障礙下了一個類似的且明確的定義是:「作為人格障礙的一種類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突出特點是長期存在的、與生俱來的整合入個體個性特徵中的一組症狀群」。
二、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在1980年的DSM-III標示出邊緣人格的八大診斷標準,最後在1994年出版DSM-IV,最受矚目的第九項:短暫的、與應激相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性症狀,被正式列入 2013年DSM第五版問世,仍維持前述的九項診斷標準,滿足於5 項即可診斷[1][2];
1.瘋狂地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拋棄(不包括第5項中的自殺或自傷)
BPD患者常常將片刻的孤獨體驗成永久的分離,孤獨帶來的 恐慌往往使患者感覺被重要的人所拋棄。
2.不穩定的緊張的人際關係
其特徵為在理想化和貶低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極端思考模式,黑白、對錯分明,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只好在這兩 極震蕩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
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出現顯著持久的不穩定BPD患者缺乏 對自身特徵持久、核心的感覺,通常表現為下列幾方面的不確定 性(自我意向、性取向、長期目標或職業選擇、期望的朋友類型、 價值觀等) 。
4.至少在兩個方面有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例如:過度消費、性濫交、化學物質濫用、魯莽駕駛、暴食、 神經性厭食或貪食。
5.反覆的自殺行為、自殺姿態或自殺威脅,或自我傷害行為自殺威脅和自殺姿態
反映了患者所存在的極度抑鬱和絕望,同時也揭示了患者使用這樣的手段來實行對他人的控制,這些都是BPD患者的突出特點而自傷行為同樣也不意味著想要自殺,而是為了發洩緩解強烈的情緒反應。
6.明顯的心境反應引起情感的不穩定
標誌性的情緒變化是從一般水平陷入到抑鬱、易激惹狀態或 焦慮情緒中,這種急劇的情緒變化一般持續幾個小時,但很少會持續幾天。
7.長期的空虛感
由於缺乏對自我身份的核心感覺,邊緣型患者往往會體驗到 痛苦的孤獨感,,這種想要填滿空虛的願望,常常導致憤怒情緒爆發、 自傷行為甚至自殺。
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情緒,或缺乏對憤怒的控制
BPD患者的憤怒情緒爆發往往是不可預測的,起因經常都是 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在這種微小的導火索後面隱藏的是患者對 於失望或被拋棄威脅的恐懼。
9.短暫的、與應激相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性症狀
總之,邊緣型人格障礙複雜而嚴重,症狀包括多方面,其核心的症狀總的來說歸結為以下四類:情緒障礙、紊亂的認知系統、衝動行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三、邊緣性人格障礙形成的影響因素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形成的影響因素眾多,但是總結起來看,大致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形成影響較大。即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個體成長環境因素[4]:
其中遺傳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是個體所不可控的,因此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說,探討起來似乎意義不大。而個體的家庭成長環境因素則可防可控可調節,如果來訪者能夠明白家庭成員之間不良的情感互動會給幼年個體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創傷,那麼出於對下一代的愛,他完全能夠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邊緣性行為情感來阻止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代際傳遞。個體成長環境因素,主要是個體與成長中的重要客體之間的情感互動的功能不良,從而給個體造成心理創傷。這種創傷可分為慢性創傷和劇烈創傷兩種。下面分別說明。
1.家庭中的慢性情感創傷
家庭中的慢性情感創傷主要是一種長期的瀰漫性的家庭氛圍造成的,大致有以下一些情形會對個體造成慢性情感創傷:
(1)長期緊張的家庭成員關係。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冷戰和熱戰。
(2)重要客體的情緒動蕩、喜怒無常,個體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
(3)個體合理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真正的情感感受和自主性經常被否定被壓制。
(4)個體長期被重要客體所忽視,得不到愛的關注。
(5)家庭中長期存在仇恨情感,造成個體仇恨的。
(6)與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親密感體驗。
2.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劇烈情感創傷
(1)個體在分離、個體化時期遭受挫折,造成幼年期個體的嚴重分離焦慮,導致個體無法順利完成分離—個體化時期的心理發展任務,造成心理「」,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2)喪親、父母離異等重大生活事件造成個體成長中重要客體的缺位。父母的人格以及父母雙方人格的相互作用是兒童形成完整人格構架的基礎材料,一旦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在兒童人格形成過程中缺位,那麼兒童的人格構架必然因缺失重要建築材料而造成缺陷或空白。且父母人格材料喪失的時間越早,對兒童的人格形成影響越大,兒童人格結構的缺陷或空白就越大,整個人格建築結構也就越脆弱。
(3)父母理想化形象的突然破滅。個體在兒童早期會對父母進行理想化、全能化。兒童的心理髮育順利的話,會逐漸對父母進行去理想化和去全能化,逐漸和父母實現心理上的分離,然後逐漸發展出獨立的人格。如果在兒童對父母去理想化之前父母或某一方的理想化形象突然中斷破滅,而兒童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構建,那麼就相當於用來建設兒童人格構建的建築材料出現了嚴重質量問題,兒童不僅會出現心理的創傷性,也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人格構架的質量。
四、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治療[5][6]
國內對於 BPD 的治療的研究還比較少,大多數國外學者都認同 2 個觀點:
一是治療是有效的,可以減輕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相對比較好的預後。
二是對 BPD 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治療周期很長,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治療師 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治癒率很低。
1.辨證行為治療(DBT):DBT 是經過臨床驗證被認可的有效的 BPD 的心理治療方法,針對 BPD 特有的情緒調節系統功能失調,將認知行為療法的行為改變原理和社會心理學原理、來訪者中心療法及禪宗的接納理論相結合,幫助患者認識自我,學會如何 處理情緒創傷、調節負性情緒,建立有效的人際關係,學會如何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DBT 同時進行 4 種形式的治療工作:
(1)個人心理治療:主要運用行為療法使患者在兩方面達到平衡,一方面接受自己和現實,一方面允許改變。
(2)團體治療:觀察活動中患者的參與程度、防禦方式、人際處理方式,訓練患者的人際關係中衝突的處理技 巧,情緒調節技巧,改善其混亂的人際關係,增強自尊。
(3)電話指導:治療師與患者保持電話聯繫,以便 在患者需要時尋求幫助,強化患者在實際情景中運 用學到的技巧,並給以支持和鼓勵。
(4)督導會議:治 療師們每星期舉行一次會議,討論分析疑難病例,交 流經驗,必要情況下接受督導。
2.家庭治療:家庭治療在BPD 的治療中應用漸多,有利於患者修復親密關係,得到社會支持,減少 自殺率。大多數治療師都認為個別治療結合家庭治 療可以明顯改變BPD患者的病態認知和行為。但是對於家庭治療的切入時機看法不同,有專家認為在治療早期合併家庭治療是非常有用的,一方面可以使一些無法處理的轉換情景到家庭治療中,另一方面利於治療師保持客觀,減輕對邊緣青少年的反移情,利用自己的觀察力帶給家庭成員反思。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嘗試早期合併家庭治療後認為這樣會造成更大的衝突和被拋棄的感 覺,造成患者進一步的付諸行動。
3.移情中心治療(TPF):TPF 是以心理動力學中 的客體關係理論為基礎的,它強調建立良好關係進行治療,重視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和患者的交互作用所起的作用。治療活動是基於患者內化新的客體關係與治療師之間的客體關係的基礎上的。患者若能將這種新的關係廣泛運用到日常生 活,治療便是卓有成效的。
4.沙盤遊戲治療:目前已經有 一些沙盤遊戲治療師應用這一技術成功治療 BPD的案例。精神分析學派對 BPD 心理病理機制的研究認為患者幼年時母子關係失衡即「母親過分捲入」 (over-involvement) 和「母親對孩子的需要的誤解 (misreading)及不適當的反應」導致 BPD 患者的病態心理,而在沙盤遊戲中患者會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的回到童年。沙盤遊戲幫助遊戲者接通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大部分沙盤遊戲治療師都認為在治療重症BPD 患者時,為避免不必要的阻抗、倒退,最好不要 在治療初期就使用沙盤技術。
5.藥物治療: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常用來控制BPD 某些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和分離症狀等的 急性發作,還可以控制憤怒和敵意,常用的有氟哌啶醇、羥哌氯丙嗪、氯丙嗪、氯氮平等。奧卡西平可以有效控制 BPD 的衝動行為,且耐受性較好。有研究認為各種抗抑鬱劑可改善抑鬱情緒, 對衝動、憤怒、情緒不穩、易激惹等有一定療效,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抗抑鬱劑會增加患者的牽連觀念和衝動行為。藥物治療的遠期療效還有待探索。目前的研究認為藥物治療比較適應緩解急性症狀,在急性症狀緩解之後應積極進行有效的心理治療。
參考
^ab董婧,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研究進展[J]. 繼續醫學教育,2016 (08)
^ab馬鶴松,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控制抑制的因素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6年11月
^靳鑫虎; 雷小霞; 蟻金瑤,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7(08)
^ab夏紅利,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描述及成因分析[J]. 心理月刊,2018(11)
^葛玲,孔鑫,邊緣性人格障礙臨床表現與治療現狀綜述[J]. 校園心理,2011(02)
^湯海鵬, 施琪嘉.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防禦方式研究. 醫學與社 會, 2007, 20(6): 31-33.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