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障礙」其主要病因與症狀有哪些?

2020-11-24 騰訊網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迄今為止最為普遍的一種人格障礙類型,同時也是爭議不斷的一種疾病[1]。

BPD這一概念的形成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剛開始認為BPD就是精神病的邊緣狀態。人們將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症狀但尚不能構成診斷的人群,或是處於精神病和神經症之間的患者稱之為「邊緣」病人。精神分析方面的學者這樣描述邊緣狀態的:處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是在病理心理與正常心理之間。目前,研究者們普遍認為 BPD 是介於精神病和神經症之間的複雜精神障礙,其治療依從性差,治療難度較大[2]。

一、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3][4]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嚴重的軸II類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徵是情緒不穩定、衝 動、攻擊與自身攻擊性行為、不穩定的自我認同和緊張的人際關。BPD一般起病於青春期晚期或者成年早期,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為2%,在精神科門診病人中上升為10%,而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則可高達 15%-25%。BPD 患者多有嚴重的社會功能損傷,約60%的BPD患者嘗試自殺,其自殺完成率是一般人群的 400 倍,終生自殺死亡率大約為 10%。病因學的主要理論認為BPD是一種無法控制情緒反應的情緒失調症,而無力控制情緒反應則會導致明顯的衝動行為。

邊緣性人格障礙雖然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但是相比較於其他比較單純易診斷的人格障礙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顯得更加複雜且難以識別。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往往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因此最終的治療效果往往很不理想。這就給人們造成了邊緣性人格障礙極難治療的印象。

實際上只要能正確識別出來訪者身上的邊緣性人格特徵,採取恰當的治療措施,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完全可以治療的。似乎很難給邊緣性人格障礙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只能從它的主要病理特點上來給它歸納一個大致的概念。

南希·麥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中指出,邊緣性人格結構「包括一組從神經症至精神病不同嚴重程度的臨床現象」。而克雷斯曼對邊緣性人格障礙下了一個類似的且明確的定義是:「作為人格障礙的一種類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突出特點是長期存在的、與生俱來的整合入個體個性特徵中的一組症狀群」。

二、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在1980年的DSM-III標示出邊緣人格的八大診斷標準,最後在1994年出版DSM-IV,最受矚目的第九項:短暫的、與應激相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性症狀,被正式列入 2013年DSM第五版問世,仍維持前述的九項診斷標準,滿足於5 項即可診斷[1][2];

1.瘋狂地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拋棄(不包括第5項中的自殺或自傷)

BPD患者常常將片刻的孤獨體驗成永久的分離,孤獨帶來的 恐慌往往使患者感覺被重要的人所拋棄。

2.不穩定的緊張的人際關係

其特徵為在理想化和貶低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極端思考模式,黑白、對錯分明,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只好在這兩 極震蕩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

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出現顯著持久的不穩定BPD患者缺乏 對自身特徵持久、核心的感覺,通常表現為下列幾方面的不確定 性(自我意向、性取向、長期目標或職業選擇、期望的朋友類型、 價值觀等) 。

4.至少在兩個方面有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例如:過度消費、性濫交、化學物質濫用、魯莽駕駛、暴食、 神經性厭食或貪食。

5.反覆的自殺行為、自殺姿態或自殺威脅,或自我傷害行為自殺威脅和自殺姿態

反映了患者所存在的極度抑鬱和絕望,同時也揭示了患者使用這樣的手段來實行對他人的控制,這些都是BPD患者的突出特點而自傷行為同樣也不意味著想要自殺,而是為了發洩緩解強烈的情緒反應。

6.明顯的心境反應引起情感的不穩定

標誌性的情緒變化是從一般水平陷入到抑鬱、易激惹狀態或 焦慮情緒中,這種急劇的情緒變化一般持續幾個小時,但很少會持續幾天。

7.長期的空虛感

由於缺乏對自我身份的核心感覺,邊緣型患者往往會體驗到 痛苦的孤獨感,,這種想要填滿空虛的願望,常常導致憤怒情緒爆發、 自傷行為甚至自殺。

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情緒,或缺乏對憤怒的控制

BPD患者的憤怒情緒爆發往往是不可預測的,起因經常都是 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在這種微小的導火索後面隱藏的是患者對 於失望或被拋棄威脅的恐懼。

9.短暫的、與應激相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性症狀

總之,邊緣型人格障礙複雜而嚴重,症狀包括多方面,其核心的症狀總的來說歸結為以下四類:情緒障礙、紊亂的認知系統、衝動行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三、邊緣性人格障礙形成的影響因素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形成的影響因素眾多,但是總結起來看,大致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形成影響較大。即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個體成長環境因素[4]:

其中遺傳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是個體所不可控的,因此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說,探討起來似乎意義不大。而個體的家庭成長環境因素則可防可控可調節,如果來訪者能夠明白家庭成員之間不良的情感互動會給幼年個體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創傷,那麼出於對下一代的愛,他完全能夠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邊緣性行為情感來阻止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代際傳遞。個體成長環境因素,主要是個體與成長中的重要客體之間的情感互動的功能不良,從而給個體造成心理創傷。這種創傷可分為慢性創傷和劇烈創傷兩種。下面分別說明。

1.家庭中的慢性情感創傷

家庭中的慢性情感創傷主要是一種長期的瀰漫性的家庭氛圍造成的,大致有以下一些情形會對個體造成慢性情感創傷:

(1)長期緊張的家庭成員關係。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冷戰和熱戰。

(2)重要客體的情緒動蕩、喜怒無常,個體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

(3)個體合理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真正的情感感受和自主性經常被否定被壓制。

(4)個體長期被重要客體所忽視,得不到愛的關注。

(5)家庭中長期存在仇恨情感,造成個體仇恨的。

(6)與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親密感體驗。

2.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劇烈情感創傷

(1)個體在分離、個體化時期遭受挫折,造成幼年期個體的嚴重分離焦慮,導致個體無法順利完成分離—個體化時期的心理發展任務,造成心理「」,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2)喪親、父母離異等重大生活事件造成個體成長中重要客體的缺位。父母的人格以及父母雙方人格的相互作用是兒童形成完整人格構架的基礎材料,一旦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在兒童人格形成過程中缺位,那麼兒童的人格構架必然因缺失重要建築材料而造成缺陷或空白。且父母人格材料喪失的時間越早,對兒童的人格形成影響越大,兒童人格結構的缺陷或空白就越大,整個人格建築結構也就越脆弱。

(3)父母理想化形象的突然破滅。個體在兒童早期會對父母進行理想化、全能化。兒童的心理髮育順利的話,會逐漸對父母進行去理想化和去全能化,逐漸和父母實現心理上的分離,然後逐漸發展出獨立的人格。如果在兒童對父母去理想化之前父母或某一方的理想化形象突然中斷破滅,而兒童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構建,那麼就相當於用來建設兒童人格構建的建築材料出現了嚴重質量問題,兒童不僅會出現心理的創傷性,也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人格構架的質量。

四、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治療[5][6]

國內對於 BPD 的治療的研究還比較少,大多數國外學者都認同 2 個觀點:

一是治療是有效的,可以減輕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相對比較好的預後。

二是對 BPD 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治療周期很長,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治療師 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治癒率很低。

1.辨證行為治療(DBT):DBT 是經過臨床驗證被認可的有效的 BPD 的心理治療方法,針對 BPD 特有的情緒調節系統功能失調,將認知行為療法的行為改變原理和社會心理學原理、來訪者中心療法及禪宗的接納理論相結合,幫助患者認識自我,學會如何 處理情緒創傷、調節負性情緒,建立有效的人際關係,學會如何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DBT 同時進行 4 種形式的治療工作:

(1)個人心理治療:主要運用行為療法使患者在兩方面達到平衡,一方面接受自己和現實,一方面允許改變。

(2)團體治療:觀察活動中患者的參與程度、防禦方式、人際處理方式,訓練患者的人際關係中衝突的處理技 巧,情緒調節技巧,改善其混亂的人際關係,增強自尊。

(3)電話指導:治療師與患者保持電話聯繫,以便 在患者需要時尋求幫助,強化患者在實際情景中運 用學到的技巧,並給以支持和鼓勵。

(4)督導會議:治 療師們每星期舉行一次會議,討論分析疑難病例,交 流經驗,必要情況下接受督導。

2.家庭治療:家庭治療在BPD 的治療中應用漸多,有利於患者修復親密關係,得到社會支持,減少 自殺率。大多數治療師都認為個別治療結合家庭治 療可以明顯改變BPD患者的病態認知和行為。但是對於家庭治療的切入時機看法不同,有專家認為在治療早期合併家庭治療是非常有用的,一方面可以使一些無法處理的轉換情景到家庭治療中,另一方面利於治療師保持客觀,減輕對邊緣青少年的反移情,利用自己的觀察力帶給家庭成員反思。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嘗試早期合併家庭治療後認為這樣會造成更大的衝突和被拋棄的感 覺,造成患者進一步的付諸行動。

3.移情中心治療(TPF):TPF 是以心理動力學中 的客體關係理論為基礎的,它強調建立良好關係進行治療,重視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和患者的交互作用所起的作用。治療活動是基於患者內化新的客體關係與治療師之間的客體關係的基礎上的。患者若能將這種新的關係廣泛運用到日常生 活,治療便是卓有成效的。

4.沙盤遊戲治療:目前已經有 一些沙盤遊戲治療師應用這一技術成功治療 BPD的案例。精神分析學派對 BPD 心理病理機制的研究認為患者幼年時母子關係失衡即「母親過分捲入」 (over-involvement) 和「母親對孩子的需要的誤解 (misreading)及不適當的反應」導致 BPD 患者的病態心理,而在沙盤遊戲中患者會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的回到童年。沙盤遊戲幫助遊戲者接通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大部分沙盤遊戲治療師都認為在治療重症BPD 患者時,為避免不必要的阻抗、倒退,最好不要 在治療初期就使用沙盤技術。

5.藥物治療: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常用來控制BPD 某些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和分離症狀等的 急性發作,還可以控制憤怒和敵意,常用的有氟哌啶醇、羥哌氯丙嗪、氯丙嗪、氯氮平等。奧卡西平可以有效控制 BPD 的衝動行為,且耐受性較好。有研究認為各種抗抑鬱劑可改善抑鬱情緒, 對衝動、憤怒、情緒不穩、易激惹等有一定療效,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抗抑鬱劑會增加患者的牽連觀念和衝動行為。藥物治療的遠期療效還有待探索。目前的研究認為藥物治療比較適應緩解急性症狀,在急性症狀緩解之後應積極進行有效的心理治療。

參考

^ab董婧,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研究進展[J]. 繼續醫學教育,2016 (08)

^ab馬鶴松,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控制抑制的因素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6年11月

^靳鑫虎; 雷小霞; 蟻金瑤,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7(08)

^ab夏紅利,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描述及成因分析[J]. 心理月刊,2018(11)

^葛玲,孔鑫,邊緣性人格障礙臨床表現與治療現狀綜述[J]. 校園心理,2011(02)

^湯海鵬, 施琪嘉.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防禦方式研究. 醫學與社 會, 2007, 20(6): 31-33.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警惕邊緣性人格障礙!
    關於人格障礙的話題,我們屢講不膩,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的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也有學者描述這種障礙是"穩定的不穩定",往往表現為治療上的不依從,治療難度很大。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而人格障礙則是很難治療的。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行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認識邊緣性人格障礙——學會接受,嘗試改變
    這本書的作者蘭迪·克萊格在書裡《引言》部分第一句話就是「肯定我有問題」,她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她有一個罹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前男友。他喜怒無常,上一秒甜言蜜語,下一秒就視她為仇敵。在她看來,前男友簡直不可理喻,然而更糟糕的是她竟然在男友的精神控制下不知不覺接受了前男友嚴重的現實,甚至以為自己滿身缺點。她前男友對她的影響很深,及時分手了,她仍然感覺找不到自尊。
  • 四種邊緣性人格障礙,你知道嗎?
    當今關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文章已經很多了。這些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通常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嚴重的虐待。他們會給社會和親屬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他們因衝動,自我毀滅,情緒反常不定,憤怒而臭名昭著。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通常會傾向於擁有非常緊張激烈的人際關係。想想電影致命吸引中的格林吧。另外,他們通常會因為衝動的天性給他們帶來其他生活問題。其中藥物濫用,進食障礙,財政問題和濫交等最為常見。
  • 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的一病誤終生?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有學者描述便是「穩定的不穩定」,往往表現為治療上的不依從,治療難度很大。主要表現「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不穩定的情緒,不穩定的自我意象和明顯的衝動性」。
  • 心理學:「我恨你,別離開我」,邊緣性人格障礙,讓幸福越來越遠
    在眾多的心理疾病中,有一種新型病會讓人遠離幸福,它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也被稱為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障礙,英文簡稱BPD。據統計,100人裡有6%的人患有此病,而這類病是臨床上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常常會造成患者的社會功能損害。患有BPD的人通常異常熱情,理想主義,快樂和充滿愛心,但可能會因焦慮,沮喪,內/羞愧,擔憂,憤怒等,感到不知所措。
  • 偏執性精神障礙有哪些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主要為偏執狂、偏執狀態和急性妄想。2.病因及發病機制/病因可能是異質性的,遺傳、人格特點及生活環境在起病中的相對作用尚不能確定。偏執狂患者病前往往有主觀、固執、敏感多疑的個性缺陷,當遭遇某種心理社會因素或內在衝突時將事實加以曲解,則有可能逐漸形成偏執觀念,導致發病。偏執狂與遺傳、文化背景的關係曾引起注意。
  • 人格分裂有哪些異常症狀 如何判斷人格分裂
    核心提示:  所謂的人格分裂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多種不同的人格特徵,在不同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有出截然不同的表現,早在90年代初,就已經有專家學者將人格分裂歸入疾病的範疇,需要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   所謂的人格分裂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多種不同的人格特徵,在不同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有出截然不同的表現,早在90年代初,就已經有專家學者將人格分裂歸入疾病的範疇,需要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那人格分裂有哪些異常症狀?該如何判斷人格分裂?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人格分裂有哪些異常症狀?
  • 人格障礙的症狀是什麼?它的患病因素又是什麼?
    雖然人格障礙並不是一種罕見疾病,但是這種疾病的出現可能很少能夠有患者做好及時的發現,這主要與患者們缺少這方面的常識有著直接的關係,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這種疾病。人格障礙的症狀是什麼?1、都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這是各類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行為特徵。
  • 疏於管教造成邊緣性人格障礙——西班牙露易絲王后的人生悲劇
    不管是否為了挑剔而挑剔,這些靈魂提問都是很現實的,比第一部裡皇后質疑小燕子的言行沒有皇家風範更尖銳,尖銳到連護短的皇阿瑪都無法回答,因為公主也好,王妃也好,皇后也好,都是要在重大場合亮相的,尤其是皇后,若在重大場合失儀了,完全有可能被上升到有傷國體的程度。
  • 人格障礙的10種主要類型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又稱「無情型」、「悖德狂」,其主要特徵是:信仰、言行等常與社會規範不相適應,固執己見,並具有反覆發生的持久危害行為;無責任感、極端自私、冷酷無情、 刻薄殘忍;有異常的攻擊性,常責備他人;耐受力差,容易衝動;屢犯錯誤,屢教不改。
  • 人格障礙的幾種類型
    它們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B類人格障礙這些疾病的特徵是情緒化、戲劇性或反覆無常。示例包括:反社會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戲劇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C類人格障礙焦慮症和恐懼是C類紊亂行為的基礎。
  • 腳疼屬於痛風症狀的一種嗎?還有哪些其他症狀?
    腳疼屬於痛風症狀的一種嗎?還有哪些其他症狀? 時間:2020-10-15 10:11:37 成都風溼醫院 痛風在發病之前症狀是很不明顯的,如果是患有痛風的話就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疼痛的症狀。那麼,腳疼屬於痛風症狀的一種嗎?還有哪些其他症狀?
  • 區分交替人格與人格轉換
    過一段時間,這種自傳性記憶突然消失,又回到平時的自傳性記憶,患者對前一個身份遺忘,但可能意識到有一段時間空白。由於遺忘,患者不會主動報告交替人格症狀,通常由家人報告。患者還可伴意識模糊、長期人格解體和非真實感、假性幻聽、Schneider一級症狀的幻聽(爭論性、評論性、命令性幻聽,思維鳴響),但對外界保持有現實檢驗能力,無精神分裂症陰性症狀,診斷分離性身份障礙。
  • 人格分列症的症狀
    所謂的人格分裂又叫做分裂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患上了這種疾病的人總是敏感多疑,妄自尊大,還很容易產生羞愧感和恥辱感。對於該病,我們就得及時了解人格分裂的症狀,這樣才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從而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那麼,人格分裂的症狀有哪些呢?
  • 精神病的主要症狀科普系列之七——意志力
    意志障礙一般都有哪些類型啊?這種病理性意志增強多見於受妄想支配的患者,主要見於妄想性障礙,或精神分裂症。此症狀常與情感淡漠、思維貧乏、社交退縮等症狀共同存在。主要見於慢性精神分裂症。 意志缺乏:指意志活動的缺乏或極度減少以及意志力量的極度減退。 比如:患者的行為既無動機也無目的,除了極簡單的生活需求外,餘無他求。
  • 邊緣性人格—恐怖的愛情地雷丨北大情侶自殺事件剖析
    在我看完這個新聞之後,我第一感覺就是:這個男生是一個標準的邊緣性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最大的標誌就是對事對人非黑即白,這類人格障礙往往在年幼的時候缺少親眷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樣的人並不能辯證的看待事物,不能接受有好有壞的複雜情況或者事物。這樣的人格會把自己和其他事物做明顯的分割,就像坐上一個必須落地的蹺蹺板——即要麼我是完美的,你是一文不值的;要麼我是一文不值的,而你是完美的。
  • 疑病症都有這些症狀,你有嗎?
    疑病症的病因有哪些疑病症包括內外因。內因:性格因素、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生理現象不合理的認識。外因:家裡人或朋友患某種疾病,常懷疑自己也會患此病。夫妻中存在神經症或人格障礙者。網絡上一些信息或者事件影響。接受過多的醫學檢查、過度的治療。
  • 反社會人格障礙有多可怕
    一個知天命的大叔,一名有多年從業資格的公交車的司機,怎麼可能犯下這樣一起觸目驚心的案件?他是不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我們可以對照以下症狀加以分析。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典型症狀: 1.沒有是非觀,做事不考慮對錯;
  • 邊緣型人格障礙:哪些藥物可以一用?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及門診患者中,有15-20%罹患該病,男女性發病率相仿。一項納入了50名門診BPD和/或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為期12周的研究中,氨碸噻噸在最後一周的劑量為8.7mg/d。在改善精神病性症狀方面,氨碸噻噸顯著優於安慰劑,而抑鬱症狀方面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