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4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2020-11-30 網易新聞

21天走出低自尊,訂閱網易公開課精品課程點擊下方卡片,悄悄變聰明↓↓


01

「我平常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再牛X的人,也會不自信

最近姜文做客「十三邀」。這位最有個性的演員兼導演,滿臉都是大寫的牛X。金雞、百花雙料影帝,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功成名就。

然而他卻說,自己「平常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在訪談中,姜文訴說了他跟母親的小故事:他考上中戲,興衝衝地告訴母親,母親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看你衣服還沒洗呢。姜文就去洗衣服了……後來他出名後,給母親買了房,母親也不願意去住。

姜文似乎不論怎麼討好母親,母親都不會認可他,不會為他開心。在他看來,「跟媽媽的關係」是他人生中最失敗的一件事。


更遺憾的是今年3月,母親去世,兩人失去了和解的機會。姜文對此很不甘心地說:我媽是3月份去世了還 ……

再優秀的人,內心如果藏著深深的不被認可和不自信,一生都習慣性討好,即使功成名就,也無法填補心裡的黑洞,更可怕的是,連自己的美與優秀都無法接受。

02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討好型人格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並不是每個自卑的孩子都可以被命運眷顧,成就一生,同樣是幼年時被父母情感忽視,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的一生,卻滿是悲慘。

只因妹妹從小體弱多病,松子就理所當然得成了被忽視的對象。在松子印象中,父親唯一一次對她笑,是她無意間扮了個鬼臉。因此她為了討好爸爸,一次次扮小丑來博取父親的關注。


習慣性討好的松子成年後交往了幾任男友,從街頭混混、到有婦之夫等等,即使每次她都是全身心投入,但他們都像父親一樣,不能給她真正的愛。她的一生就是不斷遇上渣男,不斷傾情付出,再重複地受傷害,樂此不疲的過程。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最終,松子死前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卑微地討好他人,並不會換來期待的結果,比如別人的尊重、家人的關注、朋友的喜愛,實際上,無止境地讓步和迎合,有時讓結局恰恰相反。松子的一生是都在討好別人,從未為自己活過,卻一生都被嫌棄。

03

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我們有多少人心裡也藏著個害怕失去而學會討好的小孩?

(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麼別人會不喜歡,越重視對方,越會擔心,導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個小錯誤也會懊惱很久;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沒有主見,別人說吃什麼就吃什麼,別人說玩什麼就玩兒什麼,自己的舉動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很怕被嫌棄,降低自己心裡才更安全;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害怕說不,不懂拒絕,被人佔了便宜也會選擇默不作聲,擔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係就會破裂,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

(4)缺乏界限和原則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許別人在自己的生活裡指手畫腳,又經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又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習慣性討好的人,走到哪裡,都以低到塵埃裡的方式,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04

取悅自己,永遠比討好別人更加重要

討好背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低自尊。

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缺乏自我價值感,而「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方式。

為了獲得這種自我價值感,他們會不惜犧牲自己、貶低壓抑、委屈自己,努力去滿足別人,以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和認可。漸漸內化為對自己的錯誤認知,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認為自己無能、不值得被愛或愛人,是個失敗者,甚至不配活在世上……被低自尊困擾一生。

事實上,每一個卑微的低自尊者,不是不優秀,只是他們太在意別人看自己的目光,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身的閃光點,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過。

而對自我負面的評價,讓低自尊者在任何事情上都傾向做出一個負面的預期,帶來額外的焦慮壓力,更容易把事情辦砸,然後更加懷疑否定自己。

這種「否定懷疑自己——負面預期——事情辦砸——負面預期實現——否定懷疑自己」的惡性循環怪圈會一次次地重演。

低自尊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生最大的限制,讓人更少地感受到快樂,更多體驗到抑鬱、焦慮、恐懼,活在一個自我建構的囚牢中,甚至連好的機會和幸福都會害怕。

因此想要走出低自尊的陰影,為自己而活,最關鍵的就是克服已經內化成思維習慣的「我不行」、「我不配」、「我就是個loser」這類負面的核心信念,從向外索取關注變為向內獲取能量,重構一個積極的思維模式,並通過專業的訓練付諸行動,從根源上打破負向信念,樹立正確的自尊水準。

壹心理特邀來自紐西蘭的資深心理諮詢師王亞南老師,將她5000小時以上的諮詢經驗濃縮成《21天走出低自尊,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本次課程將選取認知行為療法和理性行為情緒療法的精華,引導你開啟反向思維,有效地幫你走出低自尊,強化你的自身優勢,啟發你的潛能,幫你建立核心自信。

01

深度剖析低自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全面深度地剖析自身低自尊的成因、影響等心理機制,捋清自己的內心問題所在,從根源上改變低自尊狀態。

02

豐富的自我診斷、療愈工具和方法

從思想和行為上雙管齊下改變低自尊

每節課都有豐富的案例分析,以及匹配相應的課後練習,比如低自尊圖解填空、自我誤解心理日記、健康自尊記錄工具等,在老師帶領下即學即用,切實感受到自己的變化。且方法可在課後練習中重複練習。

03

階梯式的課程設計,一步步提高你的自尊水平

老師針對學員水平進行階梯式的課程設計,由淺入深,打破你的低自尊囚牢,一步一步教你重塑自身健康的自尊水平。

04

陪伴式學習,專業導師線上答疑解惑

前1000位報名的用戶將享有進入社群的福利,並獲得2次關於低自尊的免費測試,講師和助教還會每周在群中,解答大家的疑惑,幫助大家更好地走出低自尊。

▍課程收穫

1.準確評估自己的自尊水平

課前通過專業科學的測量工具,了解自己的自尊水平,以及形成的原因,為自己制定合適的改善計劃。

2.徹底破除低自尊的負面信念

通過課程訓練,讓你真正擺脫對自身錯誤的負面評價,找到自身的優點長處,走出不快樂消極的自己。

3.建立健康的自尊水平,真正接納自我

學會全然接納自己的優缺點,保持健康的自尊水平,既不過度自卑,也不過分自戀,獲得真正匹配你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工作和生活

▍講師介紹


王亞南

國際機構BACB認證的行為矯正師

MNCP英國心理諮詢師協會註冊會員

SAC新加坡心理諮詢協會註冊會員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臨床諮詢碩士

英國愛丁堡Heriot-Watt 大學商業心理碩士

王亞南老師在臨床方面深耕,諮詢時長5000小時以上,對認知行為療法及理性行為情緒療法有著系統性地認知與實踐。

「我們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態度會影響我們的動機,而我們動機會指導我們的行為,重複性的行為就會形成習慣,固執的習慣就會逐漸深入到自己的價值體系當中去,並最終影響我們的命運。

低自尊是一種思維慣性,想要改變低自尊的狀態,看似複雜,卻也簡單。歸根結底,是要用新的思維習慣去取代低自尊的認知怪圈,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學可以為想要改變的大家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指導和思維工具。

希望通過這次課程,能用我的經驗幫助大家走出低自尊。」

點擊下方卡片,悄悄變聰明↓↓

▍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 | 全面分析:為什麼我們總是擺脫不了低自尊?

第1課:你沒意識到的低自尊的影響

第2課 :你的過去是如何讓你不自信的?

第3課:為什麼我們總是做出不自信的行為?

第4課:你為什麼擺脫不了低自尊?

第5課: 徹底看清低自尊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6課:答疑

第二部分 | 深度改變:如何徹底走出低自尊?

第7課:【破】你其實不是真的那麼差

第8課:【破】如何擺脫對自己的錯誤看法?

第9課:【破】如何擺脫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第10課:【破】如何找到並接納好的自己,不再自我否定?

第11課:【破】和習慣性不快樂說再見, 徹底走出低自尊

第12課:答疑

第三部分 | 鞏固升華:如何建立客觀合理的健康自尊?

第13課:【立】讓規則為自己服務,我的人生我做主

第14課:【立】識別那些阻礙你人生的外部因素

第15課:【立】重設積極習慣,讓自尊更穩固?

第16課:【立】找到低自尊的源頭:頑固的核心負面自我認知

第17課:【立】如何調整核心負面自我認知,建立積極自我?

第18課:【立】檢測站:健康的自尊

第19課:【立】如何維持健康的自尊水平?

第20課:【立】遇到反覆怎麼辦?

第21課:答疑

▍適合誰聽

充滿消極情緒,常常否定懷疑自我,為之感到非常痛苦的人

被低自尊所困擾,無法抓住好的機會,事後又責備自己的人

低自尊者的家人或朋友,想要幫助他們走出自我設限的怪圈

▍課程形式

共21節音頻課,每節15-20min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訂閱↓↓


本文來源:網易公開課 責任編輯:張伊靈_NBJS8636

相關焦點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每個人都希望讓己能夠成為他人生受歡迎的人,能夠和其他人成為好朋友,有好的人緣。相信這樣的心情,大多數人都是擁有的,都希望自己身邊有好多好朋友可以相處,而不是身邊總是獨自一個人,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孤單的感覺,不喜歡備受排斥。因此人們為了自己己能夠有朋友不會孤單寂寞,所以就會去一味的討好別人,希望別人和自己成為朋友,希望自己身邊,也是有朋友存在。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事事討好別人,但是實則內心非常的掙扎跟矛盾,過得遠沒有表面那般快樂,這一類人往往就是身邊人口中的「老好人」。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類老好人的性格歸屬於討好型人格。 一個事事以別人為基準的人,無論他獲得多大的成就,都不會獲得快樂,反而有時候會覺得異常難受。
  • 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有社交障礙的「討好型人格」都有這4個特點
    編者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出現了社交恐懼症,這是一種社交障礙,尤其是如今的一些90後,感覺他們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與人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怯弱、無力感」要更強。而在社交恐懼症中,「討好型人格」往往更存在於大多數人中;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老好人」。委屈了自己,卻並不一定能夠討好別人。
  • 佔星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其次,討好型人格很會迎合別人。 這幾乎是一種本能,而且是『不會拒絕』的升級版。如果擁有這種心理特徵,你會本能的在第一時間贊同別人的說法,雖然很多觀點你不贊同,但你這也只能事後難過。這種心理特徵一般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你極度不自信,所以總會認為別人會比你更權威。第二種是你特別在意人際關係,所以會以這種方式換取別人對你的好感。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無論自己有沒有錯,都會不停地認錯道歉,張女士覺得自家孩子乖巧懂事,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2、包攬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 心理學:不懂得拒絕別人,屬於討好型人格,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現
    拒絕原本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種不懂得拒絕其實就是一種能力的喪失,是心理不健全的體現。討好型人格心理學認為,這種不懂得拒絕的現象是討好型人格的具體體現。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成長的經歷有關,其中幼年的成長影響最大。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小時候大多都是乖孩子,他們聽話、懂事,很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在父母和老師的誘導下,形成了這種討好型人格。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原標題: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
  • 討好型人格是這樣的,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你們遇到過討好型人格的人嗎?不斷迎合和取悅他人,把給別人帶來愉快當做自己最大的幸福,這很有可能是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真實心理現狀。電視劇中賀子秋就是討好型人格,甚是讓人心疼。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 小沛(化名)是蔣佑傑和婧婧的共同朋友,她說,婧婧確實特別顧忌別人的感受,對誰都很好,剛開始與她接觸會覺得非常舒服,但相處久了其實會覺得過於面具化,感受不到婧婧的真實情緒。 市民熱議:你身邊有討好型人格嗎?
  • 討好型人格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2020-11-24 19:46:41 來源: 秦桑低綠 舉報   討好型人格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12月28日,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根據吳謝宇的一系列表現,分析了他的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認為,他殺害母親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說他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他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自己。
  •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討好型人格,不過是得了「取悅症」而已
    有一個流行詞叫做「討好型人格」,這個詞,自從幾年前被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公然說出來,熱度就一直沒有降過。蔣方舟給「討好型人格」的定義是,特別想要討好別人,哪怕你不喜歡這個人,也希望他能喜歡你。這種感受也許很多人都有過——包括我自己。同時,也有很多女生找我做諮詢的時候,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我這個人談戀愛有點討好型人格」。
  • 一心做老好人卻把人都得罪完了,還被嫌太假太裝,討好型人格太慘了!
    每個人的自我形象都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動慢慢形成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心理比較敏感甚至是自卑,會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相處時會小心翼翼的察言觀色,採取一些措施去迎合別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鄭爽暴瘦時期上節目的時候說「我要成為一個大胖子誰會喜歡我呀,如果觀眾喜歡我沒有什麼不可以」,其實一定程度上就表現出了她內在的討好型人格,內心十分的敏感脆弱,尤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 為什麼孩子會有「討好型人格」?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家長別不在意
    生怕因為拒絕別人而得罪人,怕別人不開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在醫學上,「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討好性的人格,當拒絕別人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是犯了天大的錯誤。
  • 討好型人格的愛情:討好別人真能收穫幸福嗎?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最近隨著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由趙薇導演,楊冪主演的電影《完美女孩》上映,我們從女主小愛的身上似乎看到我們身邊那些一味討好別人的人。討好別人這能換來愛嗎?我身邊的一個朋友,最近在打離婚官司,也許在他眼裡愛情早已不在。談戀愛時女朋友就一味地索取,他覺得女生嘛,比自己小几歲,應該受到照顧,每天上下班都車接車送。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這三大根源導致孩子在思維上,行為上和情感上都會有過度討好他人的表現,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徵兆,則需要多多重視。第一:思維上,想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都是孩子,為什麼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會習慣去討好他人呢?深入了解,我們也許會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童年時期大多過得很心酸。也就是說,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是小時候從討好父母開始的。
  •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2020-10-11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在孩子看來,只有自己「懂事」了父母才會喜歡自己,也才不會吵罵自己。
  • 是不是討好型人格,看這些表現就知道,希望你身上一個也沒有
    雖然從大的方向來看,瑪麗婭算是一個心有大愛的人。但如果細心觀察,卻又難免想說這個角色是一個十足的「討好者」。 而我便和瑪麗婭一樣,也習慣於討好別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內容是:放棄無用社交,讓自己舒服的獨處。這篇文是寫給大家,同時也是寫給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