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2021-01-08 騰訊網

文 | 遇見和煦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事的風格和方式。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事事討好別人,但是實則內心非常的掙扎跟矛盾,過得遠沒有表面那般快樂,這一類人往往就是身邊人口中的「老好人」。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類老好人的性格歸屬於討好型人格。

一個事事以別人為基準的人,無論他獲得多大的成就,都不會獲得快樂,反而有時候會覺得異常難受。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時候活得很彆扭,一方面內心抗拒討好別人,但是卻還是違背本心不得不去迎合別人。

討好型人格,一般有4個表現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4個表現特徵也可以解答為什麼「老好人」很難真正快樂,因為他們太委屈自己了。

一、太敏感,太自責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能夠快速感覺到周圍人的情緒,對他人的情緒異常敏感。在得知他人不愉的情緒時,會表現不安,會思慮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才惹到對方不開心。

異常的敏感,也讓他們常常陷入莫須有的自責之中,他們內心害怕,因為自己的過錯,導致身邊人的不愉快,進而導致身邊人疏遠他們。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討好型人格甚至會認為自己有讓周圍人的開心快樂的責任。

他們這種奇怪的邏輯,也導致了他們的敏感和自責。

如果你因為某些事感到不開心,明明你的朋友與此事無關,但是他在看到你不開心的時候會表現一絲自責和愧疚感,那麼他很可能就是屬於討好型人格。

二、抬高別人,過度貶低自己

善於發現身邊人的優點是一種好習慣,但是過分的抬高他人,而貶低自己就未必是一種好習慣。

討好型人格的骨子裡有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故而他們常常自愧不如其他人。

他們在看到別人的優點時,會羨慕,也會自責,自責自己的不足。

另外,他們在為人處事上會過度抬高別人,而貶低自己,其實是內心深處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其內心的潛臺詞就是,我都這麼弱了,對他們是構不成威脅的,他們也就不會傷害我,這樣就安全了。

三、不敢麻煩別人,對別人的幫助受寵若驚

討好型人格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不敢麻煩別人,遇到什麼事情寧可自己硬扛也不敢張嘴讓別人幫忙,怕麻煩別人會傷害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或者說是好感度。

當其他人主動幫助他們時,他們會表現出受寵若驚的樣子。他們之所以會表現不安,是因為內心的卑微感造成的,自我效能感太低。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其他人的幫助。

四、不懂得拒絕,做事無原則

討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絕,因為他們內心覺得拒絕別人會破壞情義,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他們寧可自傷。

哪怕內心明明有個聲音在抗拒,但是他們本人還是違背本心答應別人的請求。

也就是不懂得拒絕,所以做事情毫無原則可講。只要別人一提出請求,他們都會答應。

當然,並不是意味著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沒拒絕過別人,而是拒絕別人之後的那種負罪感和焦慮讓他們不敢再拒絕別人。

每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拒絕別人之後,滿心都會想著對方是不是會生氣,對方是不是以後都不會理我了。

拒絕別人之後的一整天,他們都會處於這樣一種焦慮之中,讓他們會後悔,產生早知道就答應了的念頭。

五、看見就是愛,從根源解決問題

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往往與原生家庭和童年時的經歷脫離不了關係。當一個人在三觀未定型之前,一直處於被打壓,缺乏被愛和關心的生活環境之下,那麼他潛意識就會相信他自己很差勁,他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他很可能就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找到自我存在感。

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問題就是缺愛和自卑,內心深處認可自己一無是處,不值得被愛,所以才會缺乏安全,想要一味去討好別人,想要從別人那邊找到存在的價值。

思維養成習慣定式,習慣定式也就成為了人格,所以只要打破固有思維,做出一系列改變,讓潛意識承認自己值得被愛,那麼討好型人格就可以被打破。

這裡有一些簡單又好用的方法可以幫助修正討好型人格。

1.反向思維,當一件事出現之後,你有結論之後,不要立即去選擇,而是朝反方向去思考,做出不同選擇又如何。

例如:當別人讓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的決定是同意,那麼接下來你要做的選擇就是拒絕,並且朝著拒絕別人並不會傷害情義的方向去想。甚至你可以想想當別人拒絕你的時候,你會不會因此而疏遠那個人。

2.每天記錄自己的小成就——成功日記

自信是可以一點點培養的,當一個人發現了自己足夠多的優點時,就會不知不覺自信起來。堅持每天記錄自己的成就,或許一開始你會覺得不知道寫什麼,但是當你寫的時間長了,你會發現每天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很多,也就不會再覺得難以下筆。

成功日記,不需要多大的成就,哪怕一件小事都可以記錄下來,例如:今天學了3個單詞。

3.難過的時候,像安慰朋友一樣自我安慰

這些年你時刻記住著要關懷身邊人,卻唯獨忘了要愛自己。許多人都有這樣子的壞毛病,在自己做錯了某事之後,就會狠狠地責罵:真笨,真傻。

對於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狠狠地責罵自己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如果想要改變,就要停止自我責怪的行為,而是反過來安慰和關懷自己。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你朋友做了你當下所做的錯事你會如何安慰他。然後用安慰你朋友的方式安慰你自己。

長期以往,內心深處就會得到愛的潤養,而變得不再匱乏愛,你的潛意識深處也會相信你是值得被愛的。到那時,你便不需要再在別人那邊去尋求自我存在感。

討好型人格並非不能改變,當你把愛注入內心,專注自身的尋求,點亮內心的匱乏,討好型人格就會自然痊癒,而不會成為你生活中的苦惱。

愛自己是一生的課題,願我們能夠在發現自身問題之後,為了愛不斷去修正問題,進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END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有社交障礙的「討好型人格」都有這4個特點
    這些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都會有下面這4個特點,看一看你「中槍」了沒?一、內心十分敏感,說話猶豫吞吞吐吐,害怕得罪別人。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體現於他們的談話,日常與人交流往往都深陷於一種「自我掙扎」的困境。無論是和朋友、陌生人、同事說話,都要在心裡想好多遍,組織很多遍語言,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而得罪了對方。
  • 佔星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首先,討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絕。 這是非常要命的特徵,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要找你借錢,而你不懂得拒絕,馬上答應了對方的要求,把錢痛快的借了出去。但其實你內心並不想出借這些錢,所以在把錢借出去之後,你會長時間的沉浸在這種難過裡。而這種難過對你的傷害,遠遠大於借錢的危害。
  • 心理學:四個方式告別討好型人格,喚醒內心強大自己
    討好型人格君是我見過很漂亮一個女孩,按理說她戀愛會很順利,但是在她的愛情中沒有一次順遂過,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君的取悅症,她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總是根據男朋友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需求。一般有取悅症的孩子往往是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疼愛,所以他們希望用討好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害怕衝突,竭力做一個老好人,維持周圍表面和諧。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4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02「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討好型人格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並不是每個自卑的孩子都可以被命運眷顧,成就一生,同樣是幼年時被父母情感忽視,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的一生,卻滿是悲慘。03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我們有多少人心裡也藏著個害怕失去而學會討好的小孩?
  • 是不是討好型人格,看這些表現就知道,希望你身上一個也沒有
    雖然從大的方向來看,瑪麗婭算是一個心有大愛的人。但如果細心觀察,卻又難免想說這個角色是一個十足的「討好者」。 而我便和瑪麗婭一樣,也習慣於討好別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內容是:放棄無用社交,讓自己舒服的獨處。這篇文是寫給大家,同時也是寫給我自己的。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 小沛(化名)是蔣佑傑和婧婧的共同朋友,她說,婧婧確實特別顧忌別人的感受,對誰都很好,剛開始與她接觸會覺得非常舒服,但相處久了其實會覺得過於面具化,感受不到婧婧的真實情緒。 市民熱議:你身邊有討好型人格嗎?
  •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但隨著結婚、生子、工作升遷等問題,她突然覺得自己的性格是「受人歡迎」,卻並沒有給她帶來收穫,反而常常被忽略。直到她認識了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才知道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明姐從小就知道為人處世不容易,應多結善緣,少拉仇恨,這樣就不容易與人衝突,生活可能會平靜安全一些。明姐第一次為自己的性格懊惱是在相親的時候,對方就是她現任的丈夫。
  • 心理學:有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
    那麼我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無錢型人格」,有下面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1、喜歡貶低金錢和有錢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會看不起金錢,貶低金錢和有錢人,這一點要從進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重農抑商在古代是一項政策,所以千百年以來,我們是看不起商人的,而有錢人往往就是那些商人。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12月28日,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根據吳謝宇的一系列表現,分析了他的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認為,他殺害母親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說他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他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自己。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每個人都希望讓己能夠成為他人生受歡迎的人,能夠和其他人成為好朋友,有好的人緣。相信這樣的心情,大多數人都是擁有的,都希望自己身邊有好多好朋友可以相處,而不是身邊總是獨自一個人,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孤單的感覺,不喜歡備受排斥。因此人們為了自己己能夠有朋友不會孤單寂寞,所以就會去一味的討好別人,希望別人和自己成為朋友,希望自己身邊,也是有朋友存在。
  • 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
    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強迫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形成一般有一定的性格基礎,這些性格特徵比較複雜,但這些性格特徵並不一定是強迫症患者特有的,很多正常人也或多或少有這種個性。所以,強迫症不一定是由特殊人格導致的,那麼強迫症與人格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呢?強迫症與一定的人格特徵有著密切關係,強迫型人格的特徵可概括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確立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個很突出,就很容易轉化為強迫症。
  • 心理學:如何告別「討好型人格」,你最應該學會做這三件事
    要想改變討好型人格,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則,需要了解自我的界限與底線。我們才能建立清晰的自我,也不會被他人的友情所脅迫。沒有是非觀念的友誼其實註定是脆弱的,只有界限清楚的友誼,我們才能真正交到同頻高質量的朋友。
  • 心理學:不懂得拒絕別人,屬於討好型人格,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現
    討好型人格心理學認為,這種不懂得拒絕的現象是討好型人格的具體體現。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成長的經歷有關,其中幼年的成長影響最大。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小時候大多都是乖孩子,他們聽話、懂事,很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在父母和老師的誘導下,形成了這種討好型人格。大家都看過動物表演吧,馴養員引導動物完成指定的動作,就是通過這種誘導的方式進行的。
  • 天生「勞碌命」的女人,大多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很多女人不願結婚的原因其實就是害怕,害怕自己婚後會成為萬千怨婦中的一個,她們不想這樣。一個女人不管婚前有多麼的能幹,多麼的優秀,一旦她們結婚之後,都會慢慢變成一個家庭主婦,變成一個家庭保姆,最後淪為一個家庭怨婦。天生「勞碌命」的女人,大多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討好型人格」孩子基本特徵雖然每個孩子的討好他人的行為表現程度不同,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會表現出5個共性特徵:善察言觀色,總被大人的情緒所控制;無主見,做事為了博得大人關注賞識;過分乖巧聽話,總優先考慮他人感受;膽小、自卑、敏感,行事小心翼翼;愛道歉,不爭搶,不敢拒絕他人要求。
  • 討好型人格是這樣的,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你們遇到過討好型人格的人嗎?不斷迎合和取悅他人,把給別人帶來愉快當做自己最大的幸福,這很有可能是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真實心理現狀。電視劇中賀子秋就是討好型人格,甚是讓人心疼。
  • 心理學:反社會人格你了解多少,這5個特徵在你身上發生過沒有?
    反社會人格,在社會行為中,個人傾向於違反社會規範,自私,不感到內疚的不尋常的性格。反社會人格屬於一種反常人格,通常也被人們稱為「反社會型變態人格」、「反社會人格障礙」及「悖德性人格」等。接下來通過心理學來解析:反社會人格的5個行為特徵1、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上,沒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思想不是雜亂無章的。2。待人處事,缺乏責任感,可以知道錯了,但不悔改,沒有羞恥,你不能從失敗的經驗中學到東西。3,缺乏善與惡的判斷,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人的出發點是為了私利。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們可以做任何事情。4。
  • 孩子受批評後做出這兩種反應,寶媽別竊喜,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前兆
    「討好型人格」是咋回事關於討好型人格,其實心理學上並沒有這樣的相同的概念,只不過「討好者」和「高自我監控型人格」更與之接近。討好者:把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並盡力讓除自己以外的他人高興的個體。—心理學家Braiker, H。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童年時期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忘感」。迴避型人格的主要表現是封閉自己的情感世界,童年的失愛經歷會使他們對「被拒絕」有一種恐懼感,進而使其對人際關係的發展存在一種抵制情緒。心理學家對這兩種人格的主要行為特徵和心理做了如下歸納:第一,內心自卑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大部分「自卑心理」的形成是由於童年的不被認可或悲慘遭遇。一個童年缺少愛的少女,她的內心深處也一定是有別人不能觸碰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