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2020-11-30 人民網四川站

原標題: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在孩子看來,只有自己「懂事」了父母才會喜歡自己,也才不會吵罵自己。

  「討好型人格」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孩子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來說,不管什麼事情,他們第一時間都會考慮別人感受,一味地迎合別人,活的更累不說,多數時候也是沒有自我的。這樣的孩子壓力往往也更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讓身邊的人不開心,而如果身邊人不開心,他們就會感覺是自己的錯,各種如履薄冰、小心謹慎的生活。

  「討好型人格」還會讓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時刻都穿著「盔甲」、戴著面具生活,因為活得很累,承受的壓力更大,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往往也更容易出問題。而這些對孩子的傷害都是很大的,所以說當孩子表現出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時,父母可別再盲目高興了,儘早意識到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且糾正,這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不想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建議父母這樣做

  首先,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理智,一定要意識到不能靠「吼」來解決問題,不管是什麼事情,吼孩子或者吵罵孩子永遠都是最不可取的方式,這一點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孩子之所以稱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是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而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就會犯錯。

  父母需要傳達給孩子的觀點是,允許孩子犯錯,但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犯錯不可怕,只要從錯誤中汲取經驗,避免今後再犯,這樣就還是好孩子。

  其次,父母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允許孩子對父母做出的不正確決策提出異議,讓孩子知道在家裡他是有發言權的,父母不會因為他是孩子就不尊重他,或者就對他提出的意見置之不理。給孩子「發言」的機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到了這一點,孩子才會形成良好的性格。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育兒過程中經常吼孩子這種行為有關,如果你不想親手毀掉孩子,就儘早收手。(華龍網綜合)

(責編:高紅霞、羅昱)

相關焦點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我記得她小的時候不這樣的,我堂哥是二婚,小姑娘是前面的嫂子生的,聽我嬸嬸說堂哥閨女突然開始變得「很懂事」,是因為新來的媽媽脾氣不好,小姑娘做錯一點事,她繼母就會各種吼、各種訓斥,後來小姑娘就成現在這樣了,懂得察言觀色,說白了,其實就是形成了一種「討好型人格」。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之所以現在大人會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就是討好型人格,從小就是討好新人的孩子主播情況下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也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其實孩子習慣性的迎合他人忽視自己,從上面的特徵就能看出來,孩子的思維、行為和情感上都出現了問題。而這三點,正是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這三大根源導致孩子在思維上,行為上和情感上都會有過度討好他人的表現,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徵兆,則需要多多重視。第一:思維上,想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都是孩子,為什麼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會習慣去討好他人呢?深入了解,我們也許會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童年時期大多過得很心酸。也就是說,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是小時候從討好父母開始的。
  • 為什麼孩子會有「討好型人格」?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家長別不在意
    有些時候我們非常羨慕小孩子,因為在孩子的眼裡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們對於自己不喜歡不愛的東西就會勇敢的說不。但是漸漸長大之後,我們就發現那些「不能」「不行」「不對」「不可以」的話卻難以說出口。生怕因為拒絕別人而得罪人,怕別人不開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他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自己。他努力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他接觸過的人全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真實感受的人格,也就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2、包攬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 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家長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強迫型人格」?
    原標題: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家長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強迫型人格」? 不少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嫌棄」不講衛生,行為不規矩,自己的房間也收拾不好,大人們惆悵孩子行為作風太紊亂的同時,也有人糾結著,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卻太在乎細節?
  • 心理學:不懂得拒絕別人,屬於討好型人格,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現
    拒絕原本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種不懂得拒絕其實就是一種能力的喪失,是心理不健全的體現。討好型人格心理學認為,這種不懂得拒絕的現象是討好型人格的具體體現。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成長的經歷有關,其中幼年的成長影響最大。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小時候大多都是乖孩子,他們聽話、懂事,很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在父母和老師的誘導下,形成了這種討好型人格。
  • 孩子受批評後做出這兩種反應,寶媽別竊喜,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前兆
    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教育背景下的孩子,可能會因父母或周圍親友的一個長期的小舉動致使他們今後產生討好型人格。孩子經常被媽媽批評,性格變得謹小慎微,媽媽竊喜,親戚憂心鑫鑫媽媽是一個性格向來說一不二,從小到大,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無關大小,都會受到她單方面的批評。
  • 強迫型人格的父母,如何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這不免使人聯想到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正如這陶瓷工藝一般,經過備孕、出生、餵養、教育,學習,最終走向社會的過程,以及這個人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價值,所做出的成績或貢獻,都離不開尚未形成完整人格之前的教育和經歷。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十分強調童年期對人的影響,事實證明,許多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成年人,或罹患某些神經症的患者。
  • 警惕討好型人格?更重要的是這個
    原創 奕斐 奕斐有話說 收錄於話題#家庭教育12個近幾年,網際網路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討論突然多了起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深受其害。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中說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常常指的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正如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臨床心理科的瞿偉主任所說,「迴避型人格」大多數都是在早年形成的,與遺傳和個人經歷以及家庭有關。而這種人格都會有以下行為表現。一、「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1、害怕見陌生人,很容易害羞「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都很容易害羞,心理素質也比較差,容易緊張,並且對於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都有恐懼感,很難適應新環境。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這種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會很常見,可能為了升職加薪,或者為了求人辦事。簡單來說,,就是習慣性討好別人的一種人格,討好型人格往往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感受,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人最大的特質就是無原則的善良。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在面對人際交往的時候,總是處於被動態勢,被動地做事,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缺少主見。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有這些特質,你家孩子也有嗎?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在很小就已經註定了,有的家長沒有及時發現,等看到長大以後的孩子是討好型人格時,才慌了神,意識到小的時候沒有好好教育,討好型人格從很小時就已經有所端倪,當家長的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不要讓孩子今後吃性格方面的苦。
  • 佔星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很自然的,這種狀態會剝奪你的幸福感,降低你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如果任其發展,不排除會讓這種情緒發展成抑鬱症。 其實,這在心理學上屬於一種自我壓抑,而在我的大量的來訪者中,我注意到,討好型人格的客戶更容易出現自我壓抑。
  • 孩子出現這3種跡象時,說明他是「討好型人格」,家長要引起重視
    專家將這種人格命名為「討好型人格」,並說明這是一種病態的人格。 父母一定不要將孩子培養成這種性格,否則將來他們不僅容易吃虧,在社會上還很難立足。 在日常生活中,討好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孩子在還沒有形成完全獨立思考的人格時,他沒有辦法獨立的思考問題,這時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如果多陪伴孩子,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孩子就會開始變得難受,覺得自己是無足輕重的。
  • 口吃說話的這些表現,正在讓我們成為「討好型人格」,需要警惕
    在「討好型人格」的人群中,他們大多都不會拒絕別人,對別人的要求只是一味地接受,不知道拒絕。明明自己也有很多事,但是對於別人的事卻比自己的事還要上心。這樣的經歷在很多孩子、大人的生活中都曾經出現或者現在正在出現。他們不知道拒絕的行為,不止會讓別人進一步損害自身的權益,還會導致他們自己心理狀態的失衡,結果缺失了對人際交往的基本判斷能力。
  • 一心做老好人卻把人都得罪完了,還被嫌太假太裝,討好型人格太慘了!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雖然這不是心理疾病,但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想知道你是否屬於討好型人格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有沒有以下行為特徵。1.心思敏感,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先跟大家來說說社會心理學中主我和客我這兩個概念,主我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而客我是他人及社會對我們的評價期待。
  •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討好型人格,不過是得了「取悅症」而已
    有一個流行詞叫做「討好型人格」,這個詞,自從幾年前被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公然說出來,熱度就一直沒有降過。蔣方舟給「討好型人格」的定義是,特別想要討好別人,哪怕你不喜歡這個人,也希望他能喜歡你。這種感受也許很多人都有過——包括我自己。同時,也有很多女生找我做諮詢的時候,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我這個人談戀愛有點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