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型人格的父母,如何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2021-01-08 陳以蔡視界

一件陶瓷從原料進廠,經過檢選、球磨、成型、燒成等一系列過程,最終製作出完美的成品,操作員不僅需要專注認真的品格,更需要掌握科學系統的方式方法,以及熟練的技巧技能,才能製作出完美的陶瓷作品。

在陶瓷製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程序就是成型,這一步驟決定了陶瓷成品之後是否美觀,是否符合標準,是否能流入市場的關鍵。陶瓷成型之前,操作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手法去把控陶瓷形狀的變化,使之成為符合規格與要求的形狀,這對之後的加工程序,以及出廠後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具備競爭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這不免使人聯想到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正如這陶瓷工藝一般,經過備孕、出生、餵養、教育,學習,最終走向社會的過程,以及這個人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價值,所做出的成績或貢獻,都離不開尚未形成完整人格之前的教育和經歷。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十分強調童年期對人的影響,事實證明,許多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成年人,或罹患某些神經症的患者。在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追溯其童年期時,都或多或少發現這些人的童年經歷並不愉快,甚至有過嚴重的創傷體驗。

就職於某家企業的財務人員鍾女士,常常在工作中謹小慎微,例如有時完成一張財務報表後,不斷重複檢查內容,深怕有一點差錯。但事實上鍾女士所作的報表內容並無差錯,並且檢查多遍後仍然不放心,直到糾結了好久,檢查了好多遍才肯罷休。

除了在工作上謹慎、追求完美,即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例如每次出門前明明關好了門,但還沒走幾步路,又回頭去查看門是否關好。反覆來回折騰已不是一次兩次,除了這些,還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出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和舉動。

終於,在煩惱和糾結下,鍾女士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師的深入了解後發現,原來鍾女士患上的正是最為常見的強迫性神經症。而鍾女士的強迫症則是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兼而有之,比如對許多事情反覆思索,反覆關門,反覆檢查工作內容等。通過與鍾女士多次交流後,諮詢師找到了問題的起源,原來鍾女士的童年並不是愉快的,因為父母的嚴格管教,鍾女士很難像其他孩子一樣能夠無拘無束的玩鬧。

鍾女士父母本身就具有強迫型人格,例如做事情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管教孩子也十分嚴厲。父母的這種強迫型人格,又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鍾女士的人格成長,以至於成年後的鐘女士,在某個時期患上了強迫症。

追求完美,做事認真,這本是一種優點,尤其是在工作中,這種特點更能體現其優勢所在。然而過猶不及,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過度追求完美,過分執著較真無異於一條條拴住心靈的繩索,成為生活的羈絆。

成年後的所有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往往是童年時積累的生活經驗的具體體現,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用正確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就會習得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擁有一個好的童年,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常常能影響人的一生。

比如一個童年有陰影的孩子,從小受到負面的教育和刺激居多,成年後走上社會就會用消極的態度去看待社會,長此以往,於人於己都不利。而一個童年時受到更多的愛與鼓勵的孩子,走向社會以後,同樣會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世界,最終能夠良好的適應社會環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愉快的體驗。

而鍾女士所患的強迫症,究其根源,就是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所導致的,雖然強迫症的產生也跟遺傳因素不無關係,但童年時期的經歷和所受的教養方式卻顯得異常重要,針對鍾女士的問題,諮詢師發現了有關其父母的問題,並做出了如下總結:

1.父母要求過於嚴格,對孩子任意出現的錯誤矯枉過正,懲罰孩子犯錯的力度太大,致使孩子做事瞻前顧後,形成不敢勇於冒險的謹慎性格。

2.父母自身就具有強迫型人格的特點,過分執著較真,過分追求完美,並且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並改變著孩子。

對於此類家長,諮詢師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1.對孩子犯的錯誤,懲罰應適度,過度的懲罰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產生強大的負擔,使孩子遇事退縮,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和能力。

至於如何具體實施,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碗,有些父母就會火冒三丈,克制不住情緒,一頓大吼大叫,使孩子受到了驚嚇,這時候孩子的退縮迴避行為就開始產生了。

如果長期在這種氛圍下成長,成年後膽小、退縮、謹慎、怕犯錯的特點會更加明顯。如果面對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碗,作為父母並沒有大吼大叫,沒有做出十分強烈的反應,而是比較理性的溫和的告誡孩子,那麼結果將全然不同。

2.家長需以身作則,對自己對他人寬鬆以待,該糊塗時就糊塗,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畢竟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成長。

比如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常嘴上一套,行動一套,心口不一的表現,孩子們會看在眼裡。父母教育孩子要活潑些,開朗些,大膽些,而自己卻做著相反的舉動,這些相反的舉動早已被孩子習得,早知道孩子最擅長模仿學習離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行為。

因此,父母要知行如一,從改變自身不良習慣和消極態度開始,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只有當父母接受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待人隨和,不過分謹慎與苛求,那麼孩子也自然不至於那麼謹小慎微,過分執著較真了。

【作者:蔡銀兵,心理學研究者。本專欄從成年人身上發生的問題,來追溯童年期的經歷,並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良好建議,全部內容詳見所屬專欄,共分十節課,下一節內容更精彩】

相關焦點

  • 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家長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強迫型人格」?
    原標題: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家長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強迫型人格」? 不少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嫌棄」不講衛生,行為不規矩,自己的房間也收拾不好,大人們惆悵孩子行為作風太紊亂的同時,也有人糾結著,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卻太在乎細節?
  • 心理| 強迫型人格障礙,你患病了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強迫型人格障礙?估計你會下意識地把它當做強迫症,但它們可是有區別的哦。 強迫型人格是彌散性的,滲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強迫症則只涉及一定的主題。相對於後者,前者對個人的社會功能影響更大些,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為10%~15%,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強迫型人格障礙。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原標題: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
  • 孩子小心眼,記仇,「偏執型人格障礙」影響心理健康
    除了自己不開心之外,與他相處的親朋好友也會感到渾身不自在,那「偏執型人格」的孩子會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人們大多都會對「偏執型人格」的孩子採取避而遠之的態度,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這些表現時,一定要及時引導,否則就會給孩子的成長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之所以現在大人會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就是討好型人格,從小就是討好新人的孩子主播情況下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也成為了討好型人格。《凪的新生活》這部電視劇恰好是講述了討好型人格,孩子的成長以及討好型人格的影響。一:解析《凪的新生活》這部日本電視劇當中講的是一位女主角,她從小到大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在小的時候總是會去討好其他人。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
  • 孩子偏執型人格,多半是父母經常吵架,冷戰造成,需及時自我調整
    有一種孩子他們的行為特點比較突兀,讓人覺得無法理解。主要表現為敏感多疑、自卑又自傲,自以為是,冷漠不易相處。其實這些行為往往是偏執型人格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性格呢?很多人不會想到,這很有可能是受家庭關係的影響。
  • 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
    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強迫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形成一般有一定的性格基礎,這些性格特徵比較複雜,但這些性格特徵並不一定是強迫症患者特有的,很多正常人也或多或少有這種個性。所以,強迫症不一定是由特殊人格導致的,那麼強迫症與人格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強迫型人格有哪些人格特徵呢?強迫症與一定的人格特徵有著密切關係,強迫型人格的特徵可概括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確立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個很突出,就很容易轉化為強迫症。
  • 如何分辨孩子是內向還是「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從這些表現入手
    但是孩子一旦從內向的性格演變成為迴避型人格的話,就會對孩子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了。家長可以從這幾個表現來分辨孩子是否是「迴避型人格」。(1)喜歡逃避問題遇到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困難之後不知道如何去處理,總是喜歡當鴕鳥。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就特別喜歡當鴕鳥,他們在遇到問題遇到自己無法克服的心理障礙的時候,就會選擇把自己藏起來。
  • 如何與偏執型人格相處
    新聞背景偏執型人格障礙關鍵在於「不信任」,喜歡從負面解讀問題,懷疑、警惕身邊每一個人。那麼,我們如何辨識並和他們正常相處呢?我曾經接診過一例典型的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王某,男性,30歲。該患者自幼父母雙亡,跟著奶奶生活,性格倔強急躁易怒。28歲時,王某愛人因胎兒發育不好行人工流產手術,醫生說妻子的宮頸口狀況較其他初產婦鬆弛,於是患者懷疑妻子作風不好,以前有過生育行為,此後經常與妻子爭吵,甚至傷人毀物。次年王某妻子生育一女,王某堅信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要求做親子鑑定。
  • 「強迫型人格」的這些日常,讓你變成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自己的生活。今天小雨給大家聊聊關於強迫性人格的那些事!強迫型人格充斥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嚴重地影響著周遭的人和事,擁有強迫型人格的人深受其害卻不能自省,逐漸地成為身邊人敬而遠之的對象,甚至變成了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強迫型人格的日常心理行為主要有這幾種表現。
  • 孩子小心眼愛記仇,「偏執型人格障礙」影響心理,家長不可忽視
    而孩子過分的愛記仇很有可能是受到「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影響,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壞處。一、「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表現1. 氣量小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很容易表現出氣量小的行為。對於他人的小錯誤耿耿於懷,很長時間不能夠從消極的情緒中緩解出來,並且對對方留有一定的敵意。
  • 專家:強迫型人格是精神病嗎?精神病的三大特點
    專家:強迫型人格是精神病嗎?精神病的三大特點一般人心目中的「精神病」,實際上是醫學上所指的伴有精神病性表現的嚴重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有三大特點。(1)常有一些幻覺等病態體驗,且不能把病態體驗與現實區分開來,把病態體驗當成現實。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父母的教育,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將會決定著孩子形成怎樣的一個性格。孩子在還沒有形成完全獨立思考的人格時,他沒有辦法獨立的思考問題,這時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如果多陪伴孩子,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孩子就會開始變得難受,覺得自己是無足輕重的。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臨床心理科的瞿偉主任說「迴避型人格」是一種治療相當漫長,相當複雜的心理障礙方面的疾病。而且,性格內向的孩子,如果沒有改變,一直發展下去,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和心理壓力。並且,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也會加重,影響孩子的一生。
  • 如果這幾張圖片讓你覺得心裡不舒服,很可能你就是強迫型人格!
    小陳的行為無疑是充滿強迫型人格的行為特徵。02/一些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如醫生家庭,由於過分愛清潔,對孩子的衛生特別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另外,幼年時期受到較強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產生強迫型人格。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研究表明,遺傳不僅對內外向和神經質有強烈影響,也與精神質有關。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被環境影響著。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 孩子成長有規律,父母從人格健全入手,培育未來優秀人才
    從春節以後孩子的學校就沒開學,這個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假期,拷問家長該怎麼有意義的幫孩子度過,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該怎麼讓孩子充分利用這個期來成長。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習上拿個好分數,教育更應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很多教育專家共同傳遞給大眾的想法是:假期是最好的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時間。這就是說,有心的家長會幫助孩子利用這個充分的時間去培養孩子的人格。
  • 人格障礙模樣:偏執型、分裂型、邊緣型...
    精神疾病跟心臟病或糖尿病一樣具有家族聚集性,但即使個體的患病風險高於常人,也可能只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會發展成某種人格障礙。比如嬰幼兒階段在與重要他人形成依戀過程中出現了阻隔、偏移,或是成長過程中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裡。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