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陶瓷從原料進廠,經過檢選、球磨、成型、燒成等一系列過程,最終製作出完美的成品,操作員不僅需要專注認真的品格,更需要掌握科學系統的方式方法,以及熟練的技巧技能,才能製作出完美的陶瓷作品。
在陶瓷製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程序就是成型,這一步驟決定了陶瓷成品之後是否美觀,是否符合標準,是否能流入市場的關鍵。陶瓷成型之前,操作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手法去把控陶瓷形狀的變化,使之成為符合規格與要求的形狀,這對之後的加工程序,以及出廠後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具備競爭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這不免使人聯想到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正如這陶瓷工藝一般,經過備孕、出生、餵養、教育,學習,最終走向社會的過程,以及這個人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價值,所做出的成績或貢獻,都離不開尚未形成完整人格之前的教育和經歷。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十分強調童年期對人的影響,事實證明,許多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成年人,或罹患某些神經症的患者。在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追溯其童年期時,都或多或少發現這些人的童年經歷並不愉快,甚至有過嚴重的創傷體驗。
就職於某家企業的財務人員鍾女士,常常在工作中謹小慎微,例如有時完成一張財務報表後,不斷重複檢查內容,深怕有一點差錯。但事實上鍾女士所作的報表內容並無差錯,並且檢查多遍後仍然不放心,直到糾結了好久,檢查了好多遍才肯罷休。
除了在工作上謹慎、追求完美,即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例如每次出門前明明關好了門,但還沒走幾步路,又回頭去查看門是否關好。反覆來回折騰已不是一次兩次,除了這些,還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出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和舉動。
終於,在煩惱和糾結下,鍾女士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師的深入了解後發現,原來鍾女士患上的正是最為常見的強迫性神經症。而鍾女士的強迫症則是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兼而有之,比如對許多事情反覆思索,反覆關門,反覆檢查工作內容等。通過與鍾女士多次交流後,諮詢師找到了問題的起源,原來鍾女士的童年並不是愉快的,因為父母的嚴格管教,鍾女士很難像其他孩子一樣能夠無拘無束的玩鬧。
鍾女士父母本身就具有強迫型人格,例如做事情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管教孩子也十分嚴厲。父母的這種強迫型人格,又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鍾女士的人格成長,以至於成年後的鐘女士,在某個時期患上了強迫症。
追求完美,做事認真,這本是一種優點,尤其是在工作中,這種特點更能體現其優勢所在。然而過猶不及,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過度追求完美,過分執著較真無異於一條條拴住心靈的繩索,成為生活的羈絆。
成年後的所有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往往是童年時積累的生活經驗的具體體現,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用正確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就會習得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擁有一個好的童年,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常常能影響人的一生。
比如一個童年有陰影的孩子,從小受到負面的教育和刺激居多,成年後走上社會就會用消極的態度去看待社會,長此以往,於人於己都不利。而一個童年時受到更多的愛與鼓勵的孩子,走向社會以後,同樣會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世界,最終能夠良好的適應社會環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愉快的體驗。
而鍾女士所患的強迫症,究其根源,就是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所導致的,雖然強迫症的產生也跟遺傳因素不無關係,但童年時期的經歷和所受的教養方式卻顯得異常重要,針對鍾女士的問題,諮詢師發現了有關其父母的問題,並做出了如下總結:
1.父母要求過於嚴格,對孩子任意出現的錯誤矯枉過正,懲罰孩子犯錯的力度太大,致使孩子做事瞻前顧後,形成不敢勇於冒險的謹慎性格。
2.父母自身就具有強迫型人格的特點,過分執著較真,過分追求完美,並且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並改變著孩子。
對於此類家長,諮詢師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1.對孩子犯的錯誤,懲罰應適度,過度的懲罰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產生強大的負擔,使孩子遇事退縮,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和能力。
至於如何具體實施,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碗,有些父母就會火冒三丈,克制不住情緒,一頓大吼大叫,使孩子受到了驚嚇,這時候孩子的退縮迴避行為就開始產生了。
如果長期在這種氛圍下成長,成年後膽小、退縮、謹慎、怕犯錯的特點會更加明顯。如果面對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碗,作為父母並沒有大吼大叫,沒有做出十分強烈的反應,而是比較理性的溫和的告誡孩子,那麼結果將全然不同。
2.家長需以身作則,對自己對他人寬鬆以待,該糊塗時就糊塗,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畢竟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成長。
比如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常嘴上一套,行動一套,心口不一的表現,孩子們會看在眼裡。父母教育孩子要活潑些,開朗些,大膽些,而自己卻做著相反的舉動,這些相反的舉動早已被孩子習得,早知道孩子最擅長模仿學習離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行為。
因此,父母要知行如一,從改變自身不良習慣和消極態度開始,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只有當父母接受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待人隨和,不過分謹慎與苛求,那麼孩子也自然不至於那麼謹小慎微,過分執著較真了。
【作者:蔡銀兵,心理學研究者。本專欄從成年人身上發生的問題,來追溯童年期的經歷,並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良好建議,全部內容詳見所屬專欄,共分十節課,下一節內容更精彩】